论“因声求义”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2010-08-15郭爱玲
郭爱玲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论“因声求义”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郭爱玲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因声求义”是训诂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从汉代的“声训”、到宋代的“右文说”,再到清代的“因声求义”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现就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概括总结,从而理清其发展脉络。
因声求义;声训;右文说
因声求义是依据字词的声音线索来探求意义的一种训诂方法,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只指清代的因声求义理论;广义上则包括上古的“声训”和宋代的“右文说”。本文所说的“因声求义”是广义角度上的。
因声求义这种训诂方法远在先秦时期就已萌芽,到了汉代,以《释名》为代表,声训得到全面推广,解决了不少词语的训释问题,但是由于当时水平有限,穿凿附会的成分比较多。到了宋代,王圣美的“右文说”为因声求义理论开辟了一条新路,但是由于局限于字形,仍不能圆满达到因声求义的目的。到了清代,由于对音义关系认识的加深,加上古音研究的重大突破,使这一训诂方法有了更大的发展,解决了许多前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早期的“声训”
我们把上古时代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说明词的真正意义的方法称为“声训”,它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一般是依附在文献的正文里,如《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1]105《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2]719这一类训诂在当时经常会出现在文献正文里,只是还没有独立出来。
到两汉时期,声训逐渐摆脱原来的依附地位,成为一种独立的训诂方法,《释名》一书就是一本声训的专著。作者刘熙仿照《尔雅》体例,用声训的方法解释字义,推究事物得名的由来。此时的声训虽然较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主观臆断之处。这其实是在所难免的,因为当时的人们对字的音义之间的认识还很肤浅,以至于他们在训释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二、“右文说”的兴起和发展
声训发展到晋代,又出现了“右文说”,杨泉在《物理论》中解释“坚”、“紧”、“贤”三个字时说:“在金石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这几句话给了训诂学者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形声字的声符可以兼表字义,开了“右文说”的先河。到北宋时期,王圣美正式提出“右文说”,他把对词的音义关系的认识上升为一种理论,并加以阐释:“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3]91
用形声字的声符去推求字义,这种方法有一定的道理,它是词义发展变化在文字上表现出来的结果。一个词,由本义产生引申义的最初阶段,语音和字形都没有变化。后来随着义项的增多,人们不易辨认这个多义词究竟用它哪个义项,为了避免混淆,就加偏旁以示区别。声旁表义就是据此而来的。[4]200-201例如“仑”字隐含分析条理之义,言论的论、人伦的伦、车轮的轮、涤纶的纶等在上古都写作仑,后来引申出上列义项,分别加形旁以示区别,“仑”字则成了声旁,同时兼表意义。
与声训比起来,“右文说”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右文说”还是局限于形体,仍不能摆脱字形的束缚;其次,“右文说”只局限于形声字,对于非形声字则不涉及。此外,“右文说”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字的声符虽然相同,但来源可能并不相同,黄侃在《声韵略说》中就曾指出过这个问题:“宋人王子韶有右文之说,以为字从某声,即从某义,展转生说,其实难通。如知众水同居一渠,而来源各异,则其谬自解矣。故治音学者,当知声同而义各殊之理。”[4]202他还举了从果得声的裸、课、稞、踝、窠等字为例进行了说明。
总之,宋代的“右文说”尽管存在着许多不足,但较早期的“声训”毕竟有了很大的进步,它是中国训诂学史、语源学史以及文字学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对清代的“因声求义”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清代的“因声求义”说
到了清代,由于对音义关系认识的加深,加上古音研究的重大突破,因声求义作为一项重要的训诂方法被明确提出,并逐渐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日渐完善。
乾嘉时期,我国训诂学研究进入繁盛时期,很多学者开始摆脱汉字形体的束缚,对汉字的语音和语义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且进行了大量的相关阐述。戴震就是其中学者之一,他继承了顾炎武的音韵、训诂之学,深刻认识到声音和训诂的关系,他指出“故训声音,相为表里。”(《六书音均表序》)“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转语二十章序》)又指出:“义由声出,因声而知义。”(《论韵书中字义答秦尚书蕙田》)戴震把他的这些理论运用到训诂实践中,《方言疏证》就是代表作。
戴震的因声求义之法影响了当时的整个学术界,起着导夫先路的作用。段玉裁是戴氏的弟子,他继承了老师因声求义的训诂学研究方法,段氏在《广雅疏证序》中说:“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圣人之治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5]157段氏因声求义的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一书中。
王氏父子是以声音通训诂的集大成者,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和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就是他们探索词的形音义关系的研究成果。“因声求义,不限形体”的理论贯穿于这四部著作之中,是王氏父子学说的精髓。王念孙曾说:“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6]1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多处阐述、发挥其父的观点,如“夫古字通用,存乎声音。今之学者,不求诸声而但求诸形,固宜其说之多谬也。”[7]68“故凡字之相通,皆由于声之相近。不求诸声而求之字,则窒矣。”[7]71“夫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声之相同相近者,义每不相远。”[7]571“古者声随义转,声相近者,义亦相借。”[7]637王氏父子阐明了语言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即有声语言是文字形成的物质基础,必须撇开字形的束缚,从语音上探求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
受戴氏及其弟子的影响,清代还有很多学者都大力倡导因声求义理论,并将之运用到了自己的训诂实践中,如程瑶田的《果臝转语记》、郝懿行的《尔雅疏证》、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钱绎的《方言笺疏》、邵晋涵的《尔雅正义》等都是对这一理论的实践运用。
清代的因声求义理论较之先前的声训和右文说有了很大的进步。具有超越前人的水平,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清代的古音学成就显著,而戴震、段玉裁和王氏父子等在上古音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如戴震的古韵九类二十五部、段玉裁的古韵十七部以及王念孙的古韵二十一部(晚年分为二十二部)等都为他们的因声求义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二是他们认识到语言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如段玉裁在《六书音均表》中的《音韵随时代迁移说》中指出“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约而言之,唐虞夏商周秦汉初为一时,汉武帝后洎汉末为一时,魏晋宋齐梁陈隋为一时。古人之文具在,凡音转、音变、四声,其迁移之时代皆可寻究。”[4]203清代学者研究语言时,能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所以他们取得了前人无法比拟的成就。三是常常旁征博引,注意考证的严密性,其中戴震的《方言疏证》、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及王氏父子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和《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清代学者在运用因声求义之一训诂方法时也不是尽善尽美,也有一些失当之处,有时也会出现滥言通假、滥用谐声系统等一些现象,但是瑕不掩瑜,他们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因声求义之法在先秦时代就已开始萌芽,但当时只散见于一些文献正文之中;到了汉代,声训成为一种独立的训诂方法,但是在当时存在着仅凭主观臆断而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随意性比较大;宋代的“右文说”为因声求义之法开辟了一条新路,比先前的“声训”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局限于形体,仍然不能圆满达到因声求义的目的;到了清代,因声求义作为一个重要的训诂学方法开始走向于理论化和系统化。
[1] 孟子[M].万丽华,蓝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周易今注今译[M].陈鼓应,赵建伟,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 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
[4] 周大璞.训诂学初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6] 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7] 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之 者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Theory“Inference Meanings from Sounds”
GUO Ai-ling
“Inference meanings from sound”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method of Exegesis.It had already begun to sprout in the Pre-Qin era.It developed from Han Dynasty’s“Shengxun theory”to Song Dynasty’s“Youwen theory”and then to Qing Dynasty’s“inference meanings from sounds”,which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of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briefly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inference meanings from sounds”,and clarifies the context of its development.
inference meanings from sounds;Shengxun theory;Youwen theory
H13
A
1671-8275(2010)06-0108-02
2010-09-26
郭爱玲(1984-),女,河北秦皇岛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