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叙事语篇时体差异对比分析举隅

2010-08-15温赤新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时体连贯时态

温赤新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河源 517000)

英汉叙事语篇时体差异对比分析举隅

温赤新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河源 517000)

时 (tense)和体(aspect)在英汉叙事语篇中的衔接功能存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差异:动词的时体变化是英语语篇内部衔接与语义连贯的主要语法手段之一;汉语的时体意义与动词的形态变化无关,而是通过词汇手段或词汇一语法手段来表示的。

英汉叙事语篇;衔接与连贯;时体差异;语法手段;词汇手段

时(tense)和体(aspect)是英汉语所共有的语法和语义特征,也是一直以来语言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和难点。英汉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种,虽然两者皆有时体衔接,但在具体语篇衔接中的时体形式是有差异的;或者,语法手段相同,表现方式却不同。汉语因为缺少像英语那样的时体形式,在英译汉时就需要做些符合汉语语言规则的变通。何善芬,黄振定等在论及英汉语法连接的差异时指出:英语用时体形式,译成汉语时却要用替代方式,等等;这种差异往往超出了“语法”范畴,即英语(或汉语)用的是某种语法连接方式,译成汉语(或英语)则要靠词汇手段、逻辑手段或隐性连贯之类。

本文根据对比语言学和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借鉴现有相关研究成果,①运用求异对比的方法,主要通过英译汉的实例,探讨英汉叙事语篇的时体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差异。

一、英汉叙事语篇时体差异现象辨析

1.英语动词时体的变化体现句子之间衔接关系 ,例如:

(1)A.Mrs.Brown stopped jogging.She saw her husband.

(2)A.Mrs.Brown stopped jogging.She had seen her husband.

仅从动词时体变化的角度,我们便可以看出:(1)A中的两句之间存在着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关系——Mrs.Brown在慢跑中看见她丈夫后,即停了下来;而 (2)A中的两句之间既存在着动作发生的先后关系,又存在着因果关系——强调Mrs.Brown“因为”先看见自己丈夫,于是停止了慢跑。这两句中的动词时体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衔接作用,因为实在找不到任何其他衔接手段。翻译成汉语时还可以表明英汉语篇衔接的差异:

(1)B.布朗夫人停止了慢跑,她看见自己的丈夫了。

(2)B.布朗夫人停止了慢跑,因为她看见自己的丈夫了。

在这两句中,时体意义无法通过改变动词的形式来表示,只能在句末加上表时体意义的助词“了”来表示,其中 (2)B还运用了“因为”这个逻辑联系词来代替原文的语法手段。从语义连贯角度看,该词是必需的。

英语动词时体的不同还可以标示截然相反的语篇关系和语义,例如:

(3)A.Mr.Li has finally bought his own car.He got a bank loan of 50,000 yuan.

(4)A.Mr.Li has finally bought his own car.

He will have to get a bank loan of 50,000 yuan.

这两例后一句的时态不同,标示着截然相反的语篇关系和语义——(3)A表明李先生是利用包括 5万元银行贷款在内的钱买了一辆小汽车,是“先贷的款”然后才买车;(4)A讲的是李先生“先买的车”,但因为花掉了所有的积蓄,而“将不得不向银行贷款”用作他途。据此可知,动词的时体在句子之间所起的不可或缺的衔接作用,而且标示着明显的语法特征,因而与前例一样,这种逻辑连贯是显性的。下面的译文可以表明英语语篇衔接的差异:

(3)B.李先生终于买了小汽车。因为他向银行借了5万元贷款。

(4)B.李先生终于买了小汽车。他将不得不向银行借5万元贷款。

在(3)B中,逻辑联结语“因为”用来代替原文的语法手段,是不可缺少的。(4)B则可以相应地用“将”字来翻译英语的一般将来时。二者的时体意义也都用“将”、“了”之类的词来表示。

2.英语不同时体的交替使用体现语篇衔接功能,例(5):

I think of other departures and arrivals.I recall seeingmy daughter,the daughter I’m now going to visit,coming down that narrow corridor….She was in her first year at university coming home for a holiday in November-the first time since August.I wrapped myself around her as if she had been lost to me.(摘自邹为诚《综合英语教程 (学生用书)》Book2 p.5-6)

这段文字讲述作者在机场候机时,触景生情回忆起当年与上大学期间回家度假的女儿相见的感人场面。文中“触景生情”部分,用的都是一般现在时态,使读者觉得犹在眼前,“追忆感人场面”部分用了一般过去时,这正好实现了由“触景生情”到追忆那次母女久别重逢,激情相拥的“感人场面”的转换,即包含着由“现在”到“过去”的逻辑过渡和连接。翻译成汉语则无法也无须借助动词时态的变化,就能实现语义的连贯。当然,在转换或过渡中,“当时”这个词起到了衔接的作用 ,其他词如“要 ”、“正在 ”、“着 ”、“曾经 ”、“过 ”与前例一样,也标示着时体的意义:

我想起往日的离别和重逢。忆起我看见女儿,就是我现在要去见的女儿,正在从那狭窄的走廊里走过来,……。当时她上大学一年级,11月回家度假——从8月份以来第一次回家。我紧紧地拥抱着她,似乎我曾经失去过她。

又例(6):

We were closest when she was about four,which I think is a lovely age for a child.They know the parents best,and don’t have outside contacts.She must have grown up suddenly when she went to school,because I remember her growing away from her family slightly.Any father who has a teenager daughter comes across an extrordinary collection of people,and there seemed to be an endless stream of strange youngmen coming through our house.By the time I’d learned their names they had gone away and I had to start learning a new lot.I remember I told her off once in front of her friends and she didn’t talk to me for days afterwards.(James Mitford:My Daughter)

在这个语段里,作者从“我”女儿 (个体)联想到同一年龄段孩子 (群体)从幼年亲父母到成年逐渐疏远父母亲的成长经历。除了词汇连接等手段外 ,作者采用了“个体——群体——个体——群体”交替叙述的手法来实现逻辑过渡和连接,相应地语篇句子时态也依次是“过去时态——现在时态——过去时态——现在时态”交替作为衔接手段,讲述已长大成人的“我”女儿 (个体)的情况用的是过去时态,提及相同年龄段的孩子(群体)时,则用了现在时态。若将语段的过去时态换为现在时态,或者把现在时态换为过去时态,则都无法明确表达要传达的相关语篇语义,甚至不知所云。但汉译时却无法也无须从动词词形变化来体现这种时体变化,只要根据语篇语境提供的语义线索和其中的“才”、“了”“还”等副词或语气词就能帮助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语义的连贯:

她大约四岁的时候——我想这是孩子非常可爱的年龄——我们的关系最亲密。他们最亲父母,而且与外界没什么接触,她可能是上学后才突然长大的,因为我记得她和家有一点儿疏远了。任何有十来岁女儿的父亲都会遇到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人,好像有川流不息的陌生男青年出入我们的家。我还没有记熟他们的名字,他们就换了,于是不得不开始去记另外更多的名字。记得我有一次当她朋友的面责备了她,之后,她有好几天都没跟我说话。

3.英语时体的交替变化体现语篇中说话者的叙述角度和语义连贯,例 (7):

This is the last time I’ll look at the clock.Iwill not look at it again.It’s ten minutes past seven.He said he would telephone at five o’clock."I’ll call you at five,darling."I think that’s where he said"darling".I’m almost sure he said it there.I know he called me"darling"twice,and the other time was when he said good-by."Good-by,darling."He was busy,and he can’t say much in the office,but he called me"darling" twice.He couldn’t have minded my calling him up.I know you shouldn’t keep telephoning them——I know they don ’t like that.(Dorothy Parker:Waiting for a Call)

这个语段选自一篇“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小说。整个段落都是关于“我”对心上人“他”迟迟不如约打来电话的缘由所作的种种臆测。在这段文字中,所用的限定动词的表示“过去和现在”的时体,随着“我”的思绪的复杂多变,而略显得不够一致性和规范性,这种跳跃式的、不连贯的思维也难免让人觉得作者在东拉西扯,语句之间的关联性不够强,尽管语篇里的直接引语“I’ll call you at five,darling.”以及语义的重复同现可以在前后文起到一定的衔接作用。但是这种在同一个语篇,甚至在同一个句子里使用的看似有点违背常规的时体形式,正好分别对应了作者的“美好回忆”和“触景生情”的叙述角度——对“他”如痴如醉的思恋和相对清醒的现实交替浮现在“我”的眼前。“运用这种不同时态交替出现、或则复杂多变的现象,更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实现了语篇结构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若将这段话翻译成汉语,除了时间范畴词“在下午 5点”和副词“再”之外,同样无法利用英语的时体标志,其句子的衔接和语义的连贯,更多地依赖对前后文起衔接作用的“亲爱的,我五点钟给你打电话”、词汇语义的重复以及有别于英语式的动词时体、而又能体现汉语时体意义的“会”、“过”、“了”“的”之类的副词或助词:

这是我最后一次看钟了,再也不看了。现在是 7点10分。他说他会在 5点钟给我打电话的。“亲爱的,我 5点钟给你打电话”。我想他就是那会儿称呼我“亲爱的”,我几乎能肯定他就是那会儿说的。我记得他叫过我两遍“亲爱的”,另一遍是他与我告别时说的,“再见,亲爱的。”他很忙,而且在办公室里也不便多说,但他却叫了我两遍“亲爱的”。他不可能是介意我打电话给他了。我知道女人不该总给男人打电话——他们不喜欢那样。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英语动词的时体形式是其语篇衔接连贯的重要手段,而汉语虽也有时体形式,却无这样的语法特征,故而没有这样的连句成篇形式。

二、结论与启示

由于英汉语时体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本文所举若干仅限于叙事语篇的例子只是管窥之见。但纵观这些例子的分析,仍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支持这样的结论:首先,英语动词的时体变化是以动词形式的改变来表示的,这种时体变化是英语语篇内部衔接与语义连贯的重要语法手段之一[3];其次,汉语时体在形式上有别于英语时体,其意义与词的形态变化无关,而是通过词汇手段或词汇—语法手段来表示的。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语篇句子之间的衔接方式都不是单一的,单靠某种衔接手段,如本文提到的时体形式来达到语义连贯的语篇在语言实践中是少数的,而且这类语篇在篇幅上较小,所出现的语言结构也不多样化[18],所以,在英汉语篇对比和翻译中,一方面把动词的时和体的形式纳入语篇衔接的语法手段是很有道理的,另一方面,这种语法连接手段又必须与其他语法连接手段如替代、省略、同构,以及词汇连接、逻辑连接等手段结合起来,共同建构衔接和连贯的语篇。

注释:

①本文部分参考文献出处如下:

[1]郑晓行.英语时体与衔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4.

[2]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40-368.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14.

[4]朱永生.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外国语,1995,(3):36-410.

[5]张德禄.语篇连贯研究纵横谈[J].外国语,1999,(6):24-310.

[6]王松林.试论接应关系的语法性质[J].现代外语,1987,(4):15-190.

H059

A

1003-8078(2010)01-101-03

2009-11-26

温赤新 (1965-)男,广东龙川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河源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ysk09-012。

责任编辑 张吉兵

猜你喜欢

时体连贯时态
因果关系句中的时间顺序与“时体”体系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超高清的完成时态即将到来 探讨8K超高清系统构建难点
过去完成时态的判定依据
国内外满语时体研究回顾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口译时体符号加工机制的动态心理空间解析
将句子写连贯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体习得研究述评
现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