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透视
2010-08-15余琳
余 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 冈 438002)
中式英语透视
余 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 冈 438002)
中式英语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与使用者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是由于漠视或不了解中西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的差异而形成的现象。对中式英语的研究、探讨有利于科学地认识并克服这一现象,使得国际交流变得更加顺利。
中式英语;思维方式;文化习俗
一、中式英语的详解
(一)中式英语的定义 中式英语,又被称为“Sinicized English”或者“Chinglish”,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与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译学辞典》也曾对“中式英语”作出如下解释:中式英语(Chinglish)指口头或书面表达的不地道的英语。Chinglish是由 Chinese和 English两词掐头去尾拼缀而成,中式英语不符合英语的规律和习惯,说者的思维方式、表达方法以及词汇的选择和搭配都是中国式的。它是死译、硬译、字对字翻译的结果。与洋泾浜不同的是,中式英语是不规范的,有时晦涩难懂,甚至容易产生误解。
(二)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 外交部外语专家王弄笙著文列举了中式英语的种种表现,主要有:
1.搭配不当 :如 :the letter writes(“来信写道”,规范的表达应为 the letter reads);make achievements(“取得成就”,规范表达动词应为score/attain;successor to the revolution(“革命接班人”,规范表达应为 revolutionary successor);
2.重复累赘:如:“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美国,美国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译文: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US relations,China needs to know the US better and(the US also needs to know China better).规范表达 the development of可省,句末括号内的文字用 vice versa代替;
3.修辞词过多,画蛇添足:如:completely smash(“彻底粉碎”,s mash的本意即是 break completely);completely conquer(“完全征服”conquer不可能是 partly);a great historic change(“伟大的历史性转折”,historic已经含有 great);另外,以上 completely和 great均不可译;
4.省略不当:It cannot be avoided even if people want to.(“人的意志想要避免也不可能”句末必须加上 avoid it);
5.拟人有误:如: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a nation’s progress.(“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soul是有生命的,innovation没有,规范翻译为 innovation sustains the progress of a nation);
6.词类未转换:如:The strength,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will pose no threat to any countries.(“中国的富强和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规范翻译为 A strong,prosperous and developed China will pose no threat to any countries.)
(三)中式英语的语用现象及剖析 从语用角度考察中式英语的生成,可分为三种类型:套用语法结构、概念的简单化移植、文化意识的语符转化。
1.套用汉语语法结构。此种英语句式脱胎于汉语,因此汉语结构依稀可见。如,
例 1: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例2:If youwantmoney,Ihave no;if you want life,I have one!(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例 3:I give you face you don’t wanna face,you lose your face,I turn my face.(给你脸你不要脸,你丢脸,我翻脸。)
2.概念的简单化移植。将汉语表达的单个概念简单化地移植到英语中,此类句式植体于英语结构,并以英语语法为据。但这种“移花接木”式的汉语概念在迥异的英语语言土壤条件下,难免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因为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语言的差别即为系统整体的差别,而且语言系统内概念的组合关系又是相对稳定的。汉语概念彰显的中式英语会让读者感到突兀,在思维的语流中形成滞塞。
例 4:周末许多人睡得很晚。
[译文 ]Many people sleep late atweekends.
译文将“睡得很晚”这个概念结构简单地移入英语,与形近貌似的“sleep late”等同。这种概念置换往往使得英语形式移位,表达出迥异的内容。该句的规范翻译:Many people go to bed very late atweekends.
3.文化意识的语符转化。错开英语中已有的相应表达式,将汉语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语符转化,生成全新的表达式。此类中式英语最具英语特点,不仅完全符合语法规范,而且语言形式上的“他质”成分也清理得荡然无存。此种语用现象可谓英语的中国化调变,分布广泛,甚至也曾出现于汉语名著的英译中。
例5:It is amajor refor m in our Party leadership system from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Party have not been separated from those of the government to thatof the separating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此句刻意模仿英语的行文结构,但汉语尾巴依然露了出来:“a major reform from … to…”,地道的英语表达式应为:“a major change from…to…”。再者,作者的意图是想表达“党的领导体制改革重点在于党政分开”,但繁冗的句式压得读者喘不过气,看似精密的英语结构把原有概念的生机全给笼罩了。究其原因,还是文化意识在作崇,汉语的文化意识只是换上了新颜,进行了符号转化。
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与中式英语
(一)形合与意合 虽然人类思维方式具有共性,但个性差异是存在的。在这种差异中,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因此思维模式呈线式;而东方人长于整体式,他们富于想象和依靠知觉,因此可以讲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在语言表达时,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即是说,在语篇构建中,英语大量使用过渡词、介词、关系词、非谓语动词、分句,以此来表现语句之间的主次关系,层级关系和逻辑关系。属于分析语的汉语缺乏词形变化,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须按照时间顺序来实现语言的组合关系。由此,当人们在翻译以下段落时,会出现汉英句子结构明显差异的情况。
例 6:她在一所重点大学读书,每天早上上课,她听课很认真,课后复习,做作业,经常熬夜,她真是一个勤奋的学生,一个好学生啊。
译文A.She studied at a key university.She attended classes every morning and listened to the teacher attentively.She spent much time reviewing her lessons after class and doing her homework.She was hardworking and usually studied late into the night.She was a good student.
译文B.Being a student at a key university,she attended classes every morning,during which she listened to the lecture attentively.Her homework and preparation for the lessons took much of her spare t ime and sometimes kept her up until late the night.She was hardworking and in everybody’s opinion a good student.
译文A反复使用简单句,句式缺乏变化,中文的味道很浓;译文 B使用了一个分词短语,一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一个时间状语和一个以抽象名词词组作主语的句子,句子生动活泼,重点突出,英语味道浓。
(二)简洁与复杂 一般来讲,英语怕重复,好简洁,对随意重复相同的音节,词语或句子往往感到厌烦;而汉语不怕重复,讲求文采,好用华丽辞藻,匀称结构。这种不同的思维习惯,影响了人们提取和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为了达到简洁的目的,英语中有大量替代形式 (substitute)来取代上文已出现的信息。如名词性替换 (one,the same,this,which,the sort),动词性替换(do,do so)和分句性替换 (so,no t)等。
例 7:成绩有两重性,错误也有两重性。
地道的英语翻译应是“Achievements have a dual character,and so have mistakes.”而不是中式英语“Achievements have a dual character,mistakes have a dual character,too.”
汉语虽有替代形式的情况,但汉语中替换现象出现的频率要低于英语,如果把“孩子们喜欢骑自行车上学”翻译为“The children enjoy riding bikes and go to school.”就不如翻译为“The children enjoy going to school by bike”来得自然。有人把“鬼神”翻译为“ the ghost and god”,“光明”翻译为“light and brightness”将会被视为地道的中式英语。
三、中西文化习俗差异与中式英语
文化习俗是制度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人们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呈现出来的诸多单元事态中的统一体。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民族针对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了不同的语言编码,这种编码是对文化现实间接的和任意性的编码,即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编码。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就会陷入中式英语的尴尬处境。有些人把“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翻译为“Better be the head of a cock than the tail of a phoenix”,这是十足的中式英语。正确的翻译应是“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在英美文化中人们用“狗头”和“狮尾”来作比喻,而不是“鸡头”和“凤尾”。如果把“亚洲四小龙”翻译为“The four little dragons”,西方人将理解为“亚洲四个小魔鬼”。正确译法是 The four lit t le tigers,因为龙”(dragon)在西方是贬义词,是邪恶的象征,而在西方人眼里,老虎 (tiger)是朝气蓬勃、坚忍不拔、努力奋斗、充满希望的象征,所以用 tiger才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此外,中西社交称谓语的差异,也导致了中式英语的出现。中国人在与有官职的人交往时仍有以职务相称的习惯”,在使用英语时,难免出现ManagerWang,Principal Cheng,Good morning Teacher”等中式英语。在社交礼仪中,西方人重视个体性,尊重他人的隐私,包括年龄,收入,婚姻状况,询问购得物品的价格,宗教信仰等。而中国人则强调整体性,把关心他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视为一种美德,询问购得物品的价格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因此,在社交场合,有些中国人常向老外问道:“Are you married?”,“W hat’s yourmonthly pay?”“What church do you go to?”这些都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大忌,是必须避免的中式英语。
寒暄功能是语言主要的社会功能之一。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中的寒暄语的表现形式却大相径庭。如在打招呼或告别时,英美人说“How are you! ”,“Hello! ”,“Hi! ”,“Good-bye”,“Byebye”.在汉语里,由于“民以食为天”的吃崇拜文化根深蒂固,而“Have you had your meal?”的招呼方式着实让老外困惑不解。除此之外,中国人使用的各种问候语很多,如看见一人早晨匆匆赶路,人们会打招呼:“上班去了?”看见孩子背着书包走过,会问:“上学去了?”看见某人在打篮球会说:“锻炼身体啊 ?”道别时常说:“请留步 ”,“慢慢走”。如果与老外打招呼或道别时机械地套用这种表达方式,则会说出这样的中式英语“Going to work?”“Going to school?”“Doing exercises?”“Staying here!”“Walk slowly!”这将会使听者感到十分别扭,甚至有冒犯之意。因此,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务必小心,尽量避免由于中式英语而造成的语用失误。
随着世界进一步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中式英语的诞生是中西文化撞击下的一种非正确的语言形式。所以严格地说,中式英语是英语语言系统拒斥的语用形式,但其存在又不可忽视。从语言世界观来看,它是汉英交会必然产生的现象,其本质是汉语世界观的载体形式的转换;从语言发展观来看,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为英语系统的关系网络的变化 (平衡——破坏——再平衡)提供了动力因素。基于大量中国人之间使用英语这一事实,中式英语有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其生命力不可轻视。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它涉及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的区别,只有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实现利用英语交流、沟通的目的。
H319
A
1003-8078(201001-104-03
2009-09-04
余 琳,女,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教师。
责任编辑 张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