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磨一纪,精益求精
——评方铭《战国文学史论》
2010-08-15毛庆
毛 庆
(湖北社科院文学所,湖北武汉 430000)
研磨一纪,精益求精
——评方铭《战国文学史论》
毛 庆
(湖北社科院文学所,湖北武汉 430000)
还是上世纪的 1998年,在深圳中国屈原学会年会上,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褚斌杰先生被全体会员推举为学会会长,褚先生的高足方铭教授当时并未与会,但特到会上以大著《战国文学史》惠赠于我①。后又得知,方铭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硕士学业完成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就读于著名《文心雕龙》学者吴林伯先生门下。余 1978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时,也曾由吴林伯先生向我们亲授《文心雕龙》一年,与此说来我与方铭还有同窗之谊。这诸多因素使我对《战国文学史》格外注意,回汉后即认真拜读,从褚斌杰先生的《序》得知,该著为方铭教授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整理修订完成,而当年此博士论文即得到专家和答辩委员的一致肯定。诚如褚先生所言,该著在选题设计、研究态度和思想内容上,均有相当的创新,从而“这是战国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是先秦文学研究的新发展”。并且,就我有限的学术信息,就断代文学史而言,该著当时是、今天恐怕也仍然是第一本战国文学史②,颇得学界好评。
今年(2009年),又接到方铭教授的《战国文学史论》③,阅《新版自序》及《第一版序》,知其为《战国文学史》之再版。初以为二著并无区别;粗粗浏览,又以为多为书名标题之变化;及至细读,颇感文中多有改变;最后将两书仔细对照,才发现原著经方铭十多年精研磨砺,表面看篇幅虽无大增减,基本构架虽无大改变,实则内容更为充实丰富,造语现为成熟稳健,用字更为准确精当,就连错别字也作了纠正,由此使全书在原有良好基点上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更显示出作者勤奋治学、永不停步的可贵学术态度。
下面,略举数例以说明之。
第一、全书有着数处重要内容的增加
如本书第三章《战国时期的主要文学思想》,为原著第二章之第四、五两节分出,而内容却大大丰富增加了。其第一节《孔门弟子记述的文学观》之四——《作为文学终极追求的尽善尽美理想》,就是完全增加的,篇幅几乎等于该节前三部分之和;该章第二节——《〈礼记·乐记〉与孔子的礼乐理论》,达两万多字,也是新增加的。将原著第四、五两节分出以文学思想独立成章,作者无疑是从整个战国文学史考虑,使其更为系统、完善。然而若就如此原样呈现,又无疑显得单薄。而增加了以上内容后,就使整个战国文学思想丰富起来,而能独立成章,从而使读者能较完整地了解战国文学思想。
又如,本书第四章《战国论说体文学研究》,第一节《〈论语〉与〈易传〉的主要内容》,为原著第三章第小节《仁者爱民——从〈论语〉到〈荀子〉》之一部分,该部分不过四千字左右。而在本书中这一部分增加了《易传》内容后仅作为第一小节,又增加了第二小节《〈论语〉关于君子人格建设的思想》、第三小节《〈易传〉关于君子人格建设的思想》,总计两万字左右,使第一节内容大大丰富起来。更重要的是,人格建设为先秦思想家们对我中华民族人格形成和中华文化建构的奠基性贡献,其中以儒、道、屈三者为最大④,然而以往学术界对此论述极少,关注极少,这无疑是一缺憾。作者于此书中特意大大增加儒家对我民族人格建设贡献的内容,说明他清醒认识到这点,并努力在弥补这一缺憾。这显然与作者在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同时,又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有关。
还有一种情况,原著有的内容原本与其它部分合在一起,并未单独成节,本书于其中增加重要内容后独立出来,使纲目更为清晰,作者观点更为鲜明。第一章第二节《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即为一例。该节于原著中为第一章第二节《改革成为新时代的首要任务》,并未分小节。本书中现分为两小节,第二小节《对七国变革措施的评价》开头,“《韩非子·五蠹》论社会变化云”至“三年而‘燕国大乱,百姓恫怨’,终至于为齐所破”一大段,独立出来成为一小节,其后增加了一大段评论。这一大段评论很精彩,姑引一小段于下: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时候并不总是正义取胜。应该说,除了燕国以外的六国变革,都具有破坏礼制传统的性质,这样的变革,落实到具体治国措施上,便是不断侵蚀人民的利益,而专制主义的氛围越来越浓郁了。但是,这样的一种变革,竟然可以成为制胜的法宝,而燕王哙公天下的治国理想,却以失败告终。
限于篇幅,只能引这评论开首的一小段。不过从这一小段即可看出,作者对这段变革历史有着不同于现代一般史家的肯定的看法,而显示了独到的眼光。其后对“商鞅变法”的评论亦是如此。这种评论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的,即以人民的利益作为肯定或否定历史事件的标准。即使生产力得到了发展,但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所谓“进步”与“发展”也是不值得肯定的,更不能将这历史事件之主导者的行动肯定为正义的。
其它还有一些地方,如第 28页以下对周天子的一段评价,第68页以下关于“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立场”的问题等,第 204页以下论述韩非了否定性的文学观等,均增加了相当多的内容,此处便不一一举例。
第二、本书的句子有着大量的修改、变动、增加
例如,原著第112页,在论述孔子强调文学对个人的积极作用时有这样几句话:
孔子把对文的重视,贯彻到学习的实践中。其教子弟学诗,正体现了这一点。
而本书(第156页)增改为
孔子对文的重视,基于文学对个人及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孔子在对弟子的教学实践中,多次告诫弟子学诗,并认为学诗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不可忽视的手段。
显然,修改后的文句,更清楚地表明了孔子的对文学作用的高度重视。将“其教弟子学诗”改为“多次告诫弟子学诗”等,其通过教诲体现出的强调之心,也更为突出更为鲜明。
再如,原著论述《孟子》、《荀子》的文学观,开头(第115页)曰:
儒家尊师孔子,因此,孔子的文学肯定论,对战国儒家影响,是决定性的。
而本书(第183页)修改为:
战国时期的儒家都尊师孔子,因此,孔子的文学肯定论,对战国儒家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都是在孔子的学说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文学理论主张。
第一句的“儒家”之前加了“战国时期”,这一限定很有必要,以免陷于某些不必要的学术纷争中去。后面的补充,则使整个论述更为完整、贴切。因为这样一补充,既可以避免造成误解——以为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并没有自己独到的文学理论主张;又能强调说明——这些学者独到的文学理论主张均有一共同的理论基础。
又如,原著第 134页,论述老子对文学的否定论,在引了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老子·第五十六章》)两句名言后,曰:
即道、名皆具有神秘的自性,是不可以说明,不可以用名来定义的。因此,真正具大智慧的人,是不言的。
而本书在这一段话后补充曰:
相应地,喜欢表现自己观点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聪明,实际上是真正没有智慧的人。
原著的后面一句,只是阐解了“知者不言”;而本书后面的补充,则阐解了“言者不知”。这样一补充,当然就完整了。同样在原著 135页,在引了《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 ·第十二章》)和“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第八十一章〉)两段名言后,写道:
这种把文学之美与内容、人格之善对立起来的态度,与《庄子》是完全一致的。而本书在这句话前面补充写道:
《道德经》对人类所认可的一切文明都持怀疑态度,所以,也就当然把文学之美与内容、人格之善对立起来了。这样的观点,与《庄子》的有关论点是完全一致的。
加入了《道德经》对人类文明的总体态度,老子“把文学之美与内容、人格之善对立的态度”也就自然而然产生,观点的得出也就有水到渠成之妙。
以上例句全集中于第三章,且是第三章的部分例句,然据此即可窥见全书对文句修改之“一斑”。
第三、本书大量句子有着关键字、词的修改
下面,仅以本书之结尾——《余论:对战国文学的再认识》的文句为例⑤,以说明之。
原著第 472页—5行:“罗素曾对他 (指卢梭——笔者按)的一些富于戏剧性乖僻的行为进行了描述”,本书第 550页 6行将“乖僻”改为“怪僻”。
原著第 473页 5行:“卢梭乖异的行为很不像一个当时为社会所崇尚的绅士,他的无道德的表现”,本书第 550页 12行将“乖异”改为“怪异”,“无道德”改为“非道德”。
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作者在书中用词更为审慎,尤其是将“无道德”改为“非道德”,虽为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一样。严格来说,卢梭并不是“无道德”,他的一些行为不过是不合当时人们所公认的道德标准而已。正如原著和本书中都引了的罗素对浪漫主义的一段话所论述的:“浪漫主义者并不是没有道德;他们的道德见识反倒锐利而激烈。这种道德见识依据的原则却和前人向来以为良好的那些原则完全不同。”联系到原著473—1行的“卢梭这位不幸的半疯狂的老人,在他去世之前,他那些风格迷人的著作,倾倒了激动不已的欧洲读者”一句,本书第 550页—2行特将“卢梭这位不幸的半疯狂的老人”删去,更可看出随着年岁渐长和思想的成熟,作者对欧洲文艺复兴巨人们理解的加深。
再如,原著第 474页—8行:“所以人类应回复到原始自然状态中去”,本书将“复”字删去;原著第 480页 5行:“从卢梭到叔本华,再到尼采,在他们的思想之中,贯彻了浪漫主义自由、叛逆、神秘、主观、激情、反理性等特征”,本书第 555页 8行将后句的浪漫主义移到末尾:“贯彻了自由、叛逆、神秘、主观、激情、反理性等浪漫主义特征”;原著第 486页—6行:“战国时代及战国时代的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倾向”,本书第 560页 2行将战国时代删去,改为“战国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倾向”……应该说,这些删改使原句更为准确、贴切。
从以上粗略而简单的比较即可看出,无论是内容的增加,整段文字的增删,文句的斟酌损益,甚至个别字词的改动,本书都比原著向前大大进了一步。至于书名与标题——尤其是标题——的大幅度的改动,明显地更切合该著的内容,也将该著的内在脉络标著得更为清晰合理。
如果说,十二年前,方铭教授以多年研究之功打造了一把学术利剑;那么经过一纪的精心研磨,这把利剑更是熠熠生辉、霜刃耀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并期待,他将煅造出更多的利剑,去开辟出更新更艰难的学术阵地!
注释:
①该著为武汉出版社 1996年出版。
②1994年,岳斌著有《中国春秋战国文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但这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不单纯是战国文学史。
③该著为商务印书馆 2008年出版。
④关于这点,可参见拙著《屈原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第二章第三节《恐修名之不立——屈原与儒、墨、道、法诸家人格观之比较》,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⑤该章主要由原著第七章《战国文学主流及其历史地位》之第二节《战国文学与六经及孔子》,以及第四节《战国时代及战国文学与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组成。
I206
A
1003-8078(2010)01-152-03
2009-11-18
毛 庆 (1946-),湖北武汉人,博士,湖北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理学院教授;湖北大学、长江大学、南通大学兼职教授。
责任编辑 高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