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 —一个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2010-08-15王守伦

潍坊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区域服务建设

王守伦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 —一个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王守伦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理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美国、英国、德国、芬兰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成功实践表明,高校科研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区域知识创新的主体,是区域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是高校科研的目标选择。在后大众化时代,做好高校科研的科学定位,以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规划学科建设,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提高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水平的必然途径。

高等教育;高校;科研;经济建设

美国、英国、德国、芬兰等西方国家教育事业发达,几十年前就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相比之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从1999年扩招以来发展特别迅速,到2009年全国适龄人口毛入率就已达到24%,2010年将突破25%,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已经超过50%,在国内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从全国学龄人口的总体情况来看,2008年达到1.25亿的高峰后,以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到2020年只有7000万左右。[1]由于适龄人口持续大幅下降,未来十年我国高校即使不扩招,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40%不成问题,而且有望达到或超过50%。可以乐观地估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等教育将全面实现大众化到普及化时代的转变。在后大众化时代,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仍然是高等教育的三项基本功能。事实上,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科学研究一直保持了较高水平,按科技论文数排序,自2004年以来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仅排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之后。[2]其中,地方高校的科研获奖占了半壁江山。在当下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在关注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更加关注高校科研功能指向,即随着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地方化,高校科研如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为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同面对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高校科研,是师生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活动。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新和创造,具体表现为对现有事物的更新与改造,表现为独创和首创,科学研究包括发明、发现和创造新产品、新材料,以及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理念形成并发展于西方国家,20世纪初传到我国并逐步得到发展。

1.西方国家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理念的形成

在19世纪以前,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对知识和技术的需求不很强烈,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建设之间关系并不密切,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理念还未形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世界上创办最早的牛津和剑桥大学一直固守传统,对社会发展的要求无动于衷,招致了新兴资产阶级对高等教育的不满,加上英国新航线的开辟和贸易往来的发展,资本主义对拥有新知识、新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英国成为第一个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建设联系起来的国家,一批高校应运而生,这些高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才,较好地满足了城市商业、科学和技术方面的需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作用开始得以发挥。

19世纪初的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统一”的理念,从此西方高校明确了科学研究的职能。在洪堡看来,大学是一种学术机构,是一种学术自由、探索高深学问的学者社团,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成为问题的研究者和探索者,大学应把科学研究当作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来看待。洪堡的这一思想逐渐为许多国家的大学所接受。德国的大学甚至明确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并从事科学研究。英国社会学家罗素对洪堡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他也赞同每个大学教师都从事学术研究,并应当有足够的精力去了解各国学者所做的研究。[3]

美国于1862年颁布《莫雷尔法案》之后,新型的赠地学院和州立大学确立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针,把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目标,极大地满足了区域农业、工业、商业的各种技术和管理层面的需要。威斯康星大学作为美国的第一所与政府合作的地方院校,其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办学理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产生的“威斯康星思想”影响广泛而深远。该校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教育,把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视为自己的使命。该校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科研才能,积极加强校地、校企交流,在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实现了校地良性互动,一度成为全美高校学习的榜样。州政府尊重高校师生的科研才能,积极接纳大学各学科的教师在州政府各部门任职,担任技术顾问或相应的领导工作,不少教师在大学和州政府里身兼数职,同时为州政府和大学提供服务。威斯康星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伯格就在州林业委员会、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和渔业委员会同时担任职务;校长范海斯除任州地理、自然保护委员会主席职务外,还担任州政府森林委员会和公共图书委员会的成员,并领导木材产品的实验室工作。到1910年,威斯康星大学已经有35名教授在本州政府兼职。同时,大量的研究生、本科生也兼任政府一些部门的工作,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威斯康星大学也热诚邀请州政府的一些官员和专家到校讲学,以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的互动交流。事实上,范海斯在威斯康星大学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并使孕育已久的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职能得以确立。

2.我国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理念的产生

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起步较晚,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理念产生的时间也较晚。蔡元培曾经三次留学德国,深受洪堡教育思想的影响,他在民国初年担任教育总长后,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提出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初步流露出了高校应与地方社会事业相联系的思想。国民政府从1929年开始,明文要求高校注重实用科学,充实学科内容,养成专门知识技能,并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健全品格。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提出,为加强教学与实际结合,高等学校应与政府各业务部门及其所属企业和机关建立密切的联系,高等学校的教师应与生产和科学研究作适当的配合。第一次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新建的一批地方高校积极参与地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区域经济建设作贡献。1999年扩招以来,短短几年间我国新建本科地方高校100多所,随着高校办学主体的迅速扩大,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日益丰富,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办学理念在短时间内得到升华。

高校科研是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社会的巨大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思想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识到,地方政府对高校参与区域经济建设期望值最高的领域是科学技术,区域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更新与升级。高校通过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科学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已经成为地方科技创新的制高点。高校大都拥有社会、人文、艺术学科和理工学科专业,一些基础较好水平较高的院校在完成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完全有能力为地方提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高水平的服务。例如,潍坊学院自2000年合并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学校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建设实际,紧紧围绕机电、化工、蔬菜、生物、旅游开发等地方支柱产业开展科研攻关,提供科技服务。在社会科学方面,学校设立的潍坊文化名人馆、古籍馆、北海文化研究院、山东半岛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比较文学研究所等20多个研究院所和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目标选择: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地方高校是由地方政府投资和管理,主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等学校。美国的州立大学和学院都属于地方高校,美国宪法规定,凡未经宪法确定的事项均属州保留权限,而教育的管理权正是宪法所未提及的,因此,教育管理的权限归属于各州而不是联邦政府。高等教育的管理权也是如此,美国联邦政府目前直接控制的高等学校仅有20余所,而且多数是军事院校。[4]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区域化、地方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教育地方化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说高等教育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发展服务,使之成为地方文化科学中心;其二是说高等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并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的资金主要来源。[5]由此可见,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理应成为高校科研的目标选择。

1.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高校科研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活动。高校的新发明、新创造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也能促进新型产业部门的产生,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指出方向。科学研究的人才培养功能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更新教学内容,吸引师生参与实践活动,对科研人员自身的培养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依靠区域科技创新,而区域科技创新依靠于区域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的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拥有大批的具有杰出才智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这是区域创新体系高效运行的根基。高校内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是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高校科研活动是获取新知识、发展创新能力的必然途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实现。高校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场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而教师的学术交流与碰撞作为高校科研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师生在相对自由、宽松的高校学术氛围中,运用扎实的科学研究积累和良好的科学传统,进行学科交叉渗透,有利于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把创新思想、创新成果融入日常教学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中,便于创新性人才的脱颖而出。国际顶尖科学期刊《自然》(Nature)在其生物技术分刊上发表了以华南理工大学在校本科生罗锐邦为并列第一作者、金鑫为署名作者的学术论文《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在学术界、教育界刮起一阵不小的旋风。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高校在开展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目前我国高校专职科研队伍缺乏,这是困扰高校科研工作上规模、上水平的一个瓶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任务,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技基础和有力的人才支撑。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使命,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持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6]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为推动专职科研队伍提供发展机遇。高校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组成部分,到2009年底,全国高校共发布了招聘岗位7000多个,已经落实的岗位4017个,其中博士毕业生占18%,硕士占41%,本科占37%,专科占4%,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事实上,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有些高校率先进行了制度改革,在科研助理这类新型岗位职责、绩效考评、激励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和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的科研用人制度。近年来,潍坊学院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实施了“人才建设工程”。学校通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所的建设,构建学术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用发展事业来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校内已经有50余人被评为省级学术骨干和省、市级拔尖人才,20余名教师分别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多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高校是区域知识创新的重要主体

区域知识创新离不开高校的科研活动,高校的科研活动会产生包括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和技术知识在内的新知识、新技术。基础知识的产生对于营造区域内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极为有利,而应用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则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高校的研发能提高基础知识存量,并使产业界的研发在创造知识过程中拓宽范围,提供许多创造新技术的机会。知识创新是一个通过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为人类认识世界、发现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也就是说,知识创新就是科技创新横向拓展至人文社会科学技术、思维科学技术、交叉边缘科学技术和参与实践活动等整个知识领域的一个过程。

高校不仅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主体。高校丰富的科技高层次人才资源,浓厚的学术氛围,综合性的学科结构有利于新的学科、学术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把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把从事基础研究、发展知识、追求真理作为大学神圣性和杰出性的最集中的体现。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主体地位已成为一种世界化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大学以独创性、世界一流为目标开始重构科研体制,强化基础研究,实施 “重点化研究推进系统”,将科研方向的重点放在对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领域。高校的应用研究成果促进了区域学术论文、专著和专利的增长,使高校逐渐成为知识创造的主体。高校通过科学研究也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从而不断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增加高校软实力和知名度。潍坊学院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为增强区域知识创新的实力,聘请了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刘以训、刘振兴、肖纪美、钱逸泰、许绍燮、束怀瑞等10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或兼职教授,定期不定期地邀请他们来校讲课,指导师生的科研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知识创新。

3.高校是区域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科技创新是技术创新向其上游科学源头的拓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根据市场需求将自然科学成果转化为技术成果,又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动态过程,即发现、发明与创新一体化的过程。科技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从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开始,经过研究到开发、工程化、商品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是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高校通过自身的科技成果转化,直接融入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一体化。通过与当地企业密切合作,使知识流在区域内重新组合,技术不断扩散,为区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据统计,美国硅谷的一半收入是由斯坦福大学衍生的公司所提供,而英国剑桥工业园区的剑桥仪器公司也是依靠剑桥大学的试验室对精密设备的需求而发展起来。

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组成。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高校的科研成果日益突出,在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2009年度的颁奖中,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6项,占授奖总数的57.1%。近6年,高校获奖数占每年度授奖总数的比例都在一半以上,印证了高校是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从2005年到2008年,高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在全国所占的比例从55.88%增加到81.08%,呈逐年递增趋势。从2005年到2009年,5年来产生的8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高校占了7个,充分说明高校已成为我国原始创新和技术发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09年度,高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151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68%。国家科技进步奖对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近年来,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重大项目大多数是多单位协同作战、联合攻关、共同完成的,是高校与企业优势集成的成果。自国家设立科学技术奖以来,截至2009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共489项,占授奖总数的52.3%;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共1191项,占授奖总数的37.0%;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共3044项,占授奖总数的30.9%。高校在发展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方面的优势,使其在科技创新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近年来,我国的高校在与科研机构、企业的联合与协作中共同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协同开展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潍坊学院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学校结合当地实际,申报并完成了《新型碱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其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机理的研究》、《公用事业的市场运营及政府规制研究》、《工业锅炉安全在机动控制与远程监控系统》、《〈论语〉英语历史研究》等科研立项,以及《水分胁迫诱导桃树早衰机理的研究》、《水分胁迫诱导苹果属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机理的研究》等应用课题的研究,与地方经济合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区域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作用。

三、科研实践:高校科研要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存在着不平衡性,211、985大学拥有的科研资源和取得的科研成果较高,而其他多数高校却面临科研定位不准、经费投入不足、学科建设方向不明确、学科特色优势不明显、科研队伍薄弱等问题,制约了高校科研的发展,影响了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水平的发挥。高校应结合当地实际谋划科研发展大计、探讨改革创新之路。

1.科学规划高校科研战略

高等教育地方化是一种国际性发展趋势,高校科研战略规划也应顺应这个发展趋势。美国高等教育从19世纪的州立大学到21世纪的社区学院,走的都是地方化道路。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高校科学研究功能的发挥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符合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求。高校的科研定位不仅是实现科研发展的关键,也是科研方向性和战略性的宏观决策。高校科研在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其科研的基本定位。高校科研的外部功能重在促进区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内部功能重在促进学科建设层次的提高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科学的科研定位能有效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能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服务,能提高高校在区域的社会地位,能为高校与区域全面合作奠定良好基础,能为高校争取更多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恰当定位其科研战略方向。整体实力较强的高校,可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攻关研究重大课题。整体科研实力较弱的高校,应面向区域。潍坊学院按照教育部不同层次高校要科学确定办学定位的要求,明确提出科学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定位,这也是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学校立足潍坊,重点研究与地方的合作、研究人才的服务面向、研究学科的发展方向,坚持重点突破、科学发展的原则,加快重点学科建设,推动各学科协调发展。

2.加大对高校科研的支持力度

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经济提供人才支持和经费支撑,这是物质基础。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知识经济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方向,国民经济生产的各个领域和部门对创新型知识和科技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对承担着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高等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精、尖”无疑已经成为高校科学研究追求的目标。越是从事高精尖的科学研究,越是需要一流的科技人才和一流的科研条件。目前高校不仅对科技人才实际重视不够,而且普遍面临科研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科研的发展,制约着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许多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制定优惠政策,恰当地运用对高校企业减免税收、建立科技交流市场等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与推动,政府对高校科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项目给予大力扶持,加大对项目的经费投入,为高校科研给以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在芬兰,政府实施教育和研究的信息发展战略,扩大信息产品容量并使之多样化,加强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基本设施建设,实施“卓越研究中心”奖励计划,并进一步发展研究人员培训政策。政府在重视教育、增加对教育投入的同时,不断加大科研和高新技术及产品研发投入力度。芬兰在科研开发方面的投入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0.8%上升到目前的3.5%。芬兰还建立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突出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三位一体。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学科建设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把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相结合,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科研发展的必然途径。高校学科建设既要着眼于国家宏观经济建设的长远需要,更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为区域经济建设直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这是学科建设的根基和立足点。学科建设的成果直接应用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培育的人才就有就业市场,取得的科技成果就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有利于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建设学科基地、确立学科项目,有利于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和创新知识,落脚点是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潍坊学院将“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列为今后5年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注意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学科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通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拉动科研、凝炼特色、锻炼队伍、提升研究平台,提高了学科建设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采取引进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引进人才的重点放到博士和重点学科带头人上,真正把创新型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引进来,充分利用重点学科建设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带动学校科研向更高层次提升。

4.调动师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高校的科技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关键是如何将科技人员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但是,我国高校由于科研经费短缺,科研条件差,许多在科研工作方面卓有成就的人才没有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不得不到海外去发展自己的事业,有的教师由于待遇不高,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纷纷弃教从商,高校的教师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隐性的人才流失。高校要注意培养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参与或承担区域经济建设科研项目,使其快速成长为学术带头人;要建立合理的高校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建立科技活动人员职务职称评审制度,完善人才破格提拔制度、科技人员物质奖励和激励制度,稳定科技人员队伍;要从营造舆论、完善政策、落实待遇等方面,积极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科研是一项多利的措施。既加强了科研队伍,满足了科研项目的实际需要,有利于科研项目的开展,又给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锻炼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增强科研创新意识。潍坊学院把“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作为工作思路中三项重点,充分体现了对科技人才的重视。学校制订出台了《潍坊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潍坊学院学术专著出版基金管理办法》和《潍坊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新的科研工作管理办法,目的在于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在科研创新中冒尖,鼓励师生多出高层次科研成果,收到了好的成效,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成绩突出。学校激励高层次人才在更高层次上立项,扶持青年教师在校内科研立项上起步,把科研立项、教研立项等都纳入统一管理。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引进、培养人才,各单位、各部门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事业上支持他们,让他们安心工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学校的科研工作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科研工作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光学学科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学科,省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基地被列为省社科基地,多光子纠缠与操纵实验室顺利通过了省专家组的评审。学校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良好风气,营造了凝聚人才、吸引人才、造就人才的良好环境。

[1]米红.人口因素与未来20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的实证研究[J].人口研究,2003,(11):76-81.

[2]杨晨光.高校:频获奖已成为我国自主科技创新重要力量[N].中国教育报,2010-01-12.

[3]罗素.论教育(第一版)[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190.

[4]刘勤勇.论美国立体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J].高等教育研究, 2000,(2):107-110.

[5]潘懋元.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地方化的理论探讨[A].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C].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233.

[6]杨晨光.教育部:改革创新推动吸纳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N].中国教育报,2010-01-30.

责任编辑:徐隆彬

2010-05-05

王守伦(1955—),男,山东东营人,潍坊学院院长,研究员。

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10)03-0001-06

猜你喜欢

区域服务建设
分割区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