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理论对大学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启示及运用

2010-08-15施宝林

关键词:视野探究性大学

施宝林

(1.黄冈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接受理论对大学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启示及运用

施宝林

(1.黄冈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接受理论首次提出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研究范式,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和作者的共同创造;提出文本具有“空白”和“未定性”的特点,召唤读者开放式地解读;强调“期待视野”,读者根据自己的前理解来实现文本意义的确定和具体化。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大学英语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两个主体,重新界定教师、学习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尝试构建一个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的英语学习环境,以此来实现人文主义的教学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方略。

接受理论;探究性学习;空白;期待视野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及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教学观察,教师讨论与学生信息员的反馈表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我国高校扩大招生以来,英语大班授课日趋普遍。教师普遍对在大班中组织学生讨论 “感到束手无策”,怕分组讨论影响进度与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往往只选用讲解法,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并使教学内容向知识倾斜,讲多练少,很难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二)大学英语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涉及到各个专业的所有学生,因此大学英语课本题材涵盖古今中外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如果只靠每周4个学时的课堂教学来学习和扩充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三)常规课堂教学下学生的学习主要局限于“听、记、练”的学习方式,仅有结果或结论性知识的灌输。在问题讨论环节,有的老师怕影响进度与教学质量,甚至是自问自答。

上述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难点使整个英语学习陷入了费时低效、形式单一、机械乏味的局面,教师成为教学的支配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剥夺,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反思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种种困惑和局限,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沿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英语学习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养成了机械操练、被动接受的依赖心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追求教师的标准化解读,缺乏对教材的主动挖掘和个性化解读,往往是按照教师既定的步骤通过对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把握,达到文章的基本理解,似乎对语法点和练习的巩固成了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学生缺乏对作品意义的主体阐释,也缺乏深层的、美学的阅读体验,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与我们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困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其探究性表现在对于研究者学生来说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运用英语为载体进行调查研究。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互联网、大众媒体、社会实践收集资料,这样就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多种禁锢,使学生的视野放的更宽、更广,体现出最大的时空开放性。当然,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只是一个引导者和帮助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直至成果的呈现等都是通过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来完成的,其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二、接受理论及其对大学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启示

接受理论是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末当今世界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兹学派的姚斯(HansRobert Jauss)和伊萨尔(Wolfgan Iser)。 他们以现代阐释学和现象学为依据,将读者置于文学研究的中心地位。该理论认为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文学历史能动的创立者。阅读的过程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的过程,而是读者积极地介入与参与,与文本、作者形成辩证的对话关系。同时接受理论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把阅读视为文本的诱导空间和读者的“期待视野”相互融合的过程。这一论断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把文学从作者个人手中解放出来,通过读者的无限性、阅读的创造性和接受的能动性把文学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样,大学英语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与教材、作者的交流与对话,从而实现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学生需要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投入到这个对话过程,在对文章的个性化阐释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图式结构,提高英语综合阅读能力。审视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探究性学习,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接受理论贯彻人文主义的教学思想。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处于“费时低效”的怪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英语教学丧失了对学生人文价值和文化底蕴培养。英语教学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和实用主义倾向,使得充满人性之美、艺术之美的语言学习沦为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教材文本是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艺术篇章,学习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不仅仅限于一些词汇和语法点的识记和段落主旨的归纳总结,而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培养自己对作品的深刻洞见和价值鉴赏,深化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人文情趣,最终沉淀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英语探究学习中,教师应将文本置于更宏大、更深远的文化语境,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要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开展文化教育,使他们对英语国家人民的思想、思维方式、信念、习俗、宗教、艺术、生活方式有所了解。用接受理论指导英语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挖掘教材本身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影视、报刊等内容。引导学习者抛开语言表层的东西,去追寻隐含在作品背后的最本真的意义,人文主义思想是一部作品最为深刻的意义所在也是学习者最为宝贵的阅读体验和收获。

(二)接受理论体现因材施教的方略。在接受理论看来,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本文相融合,才谈得上理解和接受。具体到大学英语探究性学习中,读者的期待视野相当于学生的兴趣、情感因素。众所周知,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他们的性格有关。一般说来性格开朗、自信心强、认真负责的学生学习进步快,而那些具有消极、悲观、恐惧、自卑等不良性格的学生英语学习就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不同性格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里,并根据他们的性格使他们进行探究任务时扮演不同的角色,使每种性格的学生都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文本相当于学生所要探究的具体内容,比如困绕一定的问题或材料,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理解信息。所以,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探究课题的取舍和选用,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审美倾向,将探究的重点放在那些易为学生接受、乐为学生接受的内容上面,以调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信息的可接受度。由此可知,接受理论更关注探究性学习中学习者个体的期待视野的差异,将探究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接受理论在大学英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

接受理论关于读者接受的能动作用、文本的“召唤结构”、意义“空白”和读者“期待视野”的论点,对大学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和创新都有着深远意义。接受理论视角下的自主式探究性英语学习,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学习者与探究课题之间的互动中,实现语言知识的建构和语言能力的塑造。下面将探讨接受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建构过程和施教方案:

(一)利用期待视野激发学习动机。尧斯深受现代阐释学的影响,在构建文学史接受理论时引入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尧斯认为,当读者遭遇一部文学作品时,既已生成的阅读经验和存留的阅读记忆,将参与到这一次的阅读之中,使自身进入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产生阅读期待。期待视野包含了读者原有的各种阅读经验、审美情趣、思维模式、知识背景等因素,在具体阅读时化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尧斯认为,阅读过程中,作品会对阅读期待产生有力的回应和反弹。阅读持续展开的时候,这种期待或者得到顽强的保持,或者发生变化和转移。读者的阅读体验与“期待视野”一致时,便感觉作品缺乏新意而味同嚼蜡;相反,作品意味超出自己的“期待视野”时,便对作品充满期待而兴奋不已。“期待视野”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只有使探究的课题与学生的现在理解和先在知识结构建立起联系,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和阐释才能变为可能。并且,教师应该努力使探究内容超出学生的心理预期,使探究内容和学生之间构成一种协调的审美距离。这个距离的把握,不仅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而且要避免因审美距离太远而超出学生预期致使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二)利用文本空白表现个性化审美体验。伊萨尔认为“文本是一个充满各种潜在因素而有待于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加以具体化的结构”。在文本与读者关系的探讨中,伊萨尔引入了文本“空白”的概念。空白是指“文本中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以填充的‘不确定部分’”,而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就是在空白处发生的。探究课题当中的内容是一个由不同层次不同维面构成的召唤结构,其中文化、结构、意境等方面存在的未定性和空白点星罗棋布,给学生预留了多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而学生个体的千差万别必然导致解读结果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应该避免教师对‘不确定部分’的具体化,对其内容进行一一的讲解和剖析,而要特别注意运用探究课题中的内容空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去破解作者在语言技巧、艺术诉求、审美情趣等方面设置的密码,体验个性化的审美乐趣。设置一定交互式的学习活动,借用“空白”这一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对探究目标的个性化阐释,达到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可以让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学习中。

四、结语

接受理论确定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读者对作品意义的填充是能动性的;文本的诸多“空白”和“未定性”召唤读者对其进行开放性的解读;读者总是根据自己的前理解和 “期待视野”来实现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和具体化。这些观点的形成对大学英语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影响:学生在大学英语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能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内容的个性化阐释和解读得到了鼓励;探究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期待视野的诱导性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动机。在大学英语探究性学习中引入接受理论,可以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完善的教学机制,构建一个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从而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难题。

(注:本文系黄冈师范学院2007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大学英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项目编号:07CQ132)

[1]周华,成诚.大班英语教学的问题与解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2]王中祥.接受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阐释及运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

[3]陶涛,张建萍.文学接受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5).

[4]王升.试论主体参与的教学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00,(2).

猜你喜欢

视野探究性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居· 视野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三要素”——以《重叠问题》的教学为例
视野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