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启示

2010-08-15王友刚

关键词:葛兰西领导权马克思主义

王友刚

(湖北经济学院 学生工作处,湖北 武汉430205)

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启示

王友刚

(湖北经济学院 学生工作处,湖北 武汉430205)

本文阐述了意识形态特点及其作用的历史演变,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葛兰西提出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在揭示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对经济全球化的分析,挖掘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启示。

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领导权;启示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扩张、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在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相伴随的表现在经济领域的现象。该现象不是单一的经济现象,而是政治经济化、经济政治化、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的有机整体,是资本主义对内的总体统治,即政治上压迫、经济上剥削和文化上控制、向全世界扩张的载体。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尤为重要。

“意识形态”一词最初是由法国哲学家托拉西提出的。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研究认识起源、界限和可靠性程度的学问。

在马克思语境中,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及其虚假性,这也决定了马克思要发展自己的学说,作为超越意识形态的科学。马克思逝世后,晚年恩格斯进一步地从哲学层面揭示了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性,并对意识形态的作用、意识形态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第二国际的理论家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在意识形态理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改良主义,主张对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改良,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这种改良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被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所同化,从而进一步巩固资产阶级世界。作为第二国际最卓越的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对意识形态作了中性解释,并把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作了明确的区分,详细地探讨了意识形态的产生机制和社会作用。他一方面使意识形态由原来的否定意义上的虚假意识变成了一个中性的概念,另一方面正因为其中性化,又使马克思语境中的意识形态的批判性降低了。

列宁作为第三国际的领导人,在对第二国际理论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继承的基础上,成功地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并形成了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的卢卡奇和葛兰西,在面对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失败,对比俄国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批判第二国际理论,特别是意识形态的理论的基础上,对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主张在西方发达国家要培育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由此取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从而获得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为最终夺取政权扫清障碍。即使在夺取政权之后,也要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从而维护政权的稳定。可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是在积极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的概念,资产阶级可以利用意识形态的武器,无产阶级也可以使用意识形态这一武器。

葛兰西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意大利无产阶级革命失败后,葛兰西分析了意大利与俄国在革命前的社会结构和统治方式。他指出:“在俄国,国家就是一切,市民社会处于初生而未成熟的状态。在西方,国家与市民社会存在相适的关系,国家一旦动摇,市民社会强大的堡垒立刻显现。国家只是前沿堑壕,它的后面有强大的堡垒和工事的体系。”也就是说东方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落后,缺乏民主传统,其阶级统治主要是通过政治社会的强制性领导来实现的,因而革命只要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就取得了胜利。但是,“西方国家市民社会较发达,有较悠久的民主传统,资产阶级不仅通过国家机器从政治上压迫工人阶级,在经济上剥削工人阶级;而且更多的是通过意识形态的作用使工人阶级认同资本主义统治的文化秩序,从而使工人阶级同意接受资产阶级的统治,其统治是总体统治”。[1]葛兰西把国家分为“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两部分,“我们可以确定上层建筑的两个主要层次,其一可称为‘市民社会’,这一般被称为‘私人性的’各种有机体之总和,其二则是‘政治社会’或‘国家’。这两个层次一方面相应‘领导权’的功能,统治集团用以在整个社会行使这种统治权,另一方面则相应于直接统治或管制的功能,统治集团通过国家和法制政府行使统治”。[2]也就是说,“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换句话说,就是披上强化之盾的领导权”。[3][4]这里,政治社会主要是指国家的暴力专政机关,包括军队、警察、监狱等国家权力机构;市民社会则主要是指民间的社会组织机构,代表社会舆论,它通过民间社会组织如,政党、学校、教会、学术文化团体等,向人们传播本阶级的价值观体系,以获得群众的认同和忠诚。在他看来,国家是在市民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国家最初是在几个社会集团中,其中一个构成了对其他集团的强制性领导,这时国家主要通过政治社会维护其统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强制性领导逐渐让位于通过市民社会的文化、道德的非强制性领导。

在当代西方国家,由于科技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人阶级和劳动者分化为日益复杂的阶层和利益集团,其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日益淡薄。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再分配、福利的变化,导致西方社会普遍贫困化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进而缓解了矛盾的激化,特别是阶级矛盾的激化;另一方面是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财富迅速增加,整个社会在资本主义高生产、高工资、高消费的引导下,向消费主义方向发展,追求一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使人们通过盲目追求和占有商品,以“虚假需求”转移人们对政治,对社会矛盾的注意力,从而产生了非政治化倾向。可以说,西方社会对人的统治是全面、总体统治,其中,意识形态的作用越来越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被纳入到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对国内矛盾的缓解措施,特别是意识形态统治的加强(对国内实行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总体统治,使本国工人阶级认同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使资产阶级避免其存在和统治的合法性危机,对国外也在不断地输出意识形态),对其他国家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包括中国在内。

从葛兰西关于意识形态领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葛兰西所说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说服教育关系。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质就是中国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固化,就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手段。在全球化背景下,巩固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也就越来越重要。

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以说服教育为手段,以有机知识分子为主体,协调各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以此取得其他阶级和阶层的认同,即为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取得。这些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似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把握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大举措,但由于某些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抽象化和说教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为何这样和如何改进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绕不过的两个话题,而这两个问题的实质就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巩固。

借助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我们可以做到:

(一)转变对意识形态作用的认识。意识形态不再是资产阶级才有的意识,无产阶级也有,也会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每个阶级为了获得统治权,就必须夺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即使取得了政权,也要维护和巩固其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导权。在高校不能避讳意识形态,针对西方文化的无孔不入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文化多元并存的现象,高校更应该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抵御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

(二)作为培养知识分子和聚集知识分子的高校,是“智识与道德”产生的地方,利用这一优势,加快培养“有机知识分子”(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思想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只有“有机知识分子”才能培养出“有机知识分子”,首先要求教育者是“有机知识分子”,然后才能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有机知识分子”。在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随着该活动的逐步扩大,造就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越来越多,“有机知识分子”也就越来越多,倡导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思想的主体也会越来越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智识和道德”水平会越来越高。

(三)“智识和道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发挥其“有机知识分子”的作用,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把在学校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思想在传播中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积极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的同时,也努力把群众的“智识和道德”水平提高到当前最先进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培养“有机知识分子”的重要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

(四)作为我国意识形态最为敏感的两个群体之一的高校学生,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正面教育,因为随着我国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复杂人际关系对高校的影响,统一乃至单一就成为意识形态不可或缺的品格。唯其如此,才能产生发挥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水泥”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因此,在高校,我们主张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引导。

(五)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取得靠社会各阶层的积极认同,同样,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巩固也需要社会各阶层拥护和肯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效果,就必须尽可能地得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认可、学习、吸引和应用。为此,就必须把“眼前为实”式的教育与“书本知识”式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知道意识形态具有解释社会的功能,具有证明一个国家存在的合法性的作用,这就表明意识形态一方面要维护现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秩序,另一方面也要立足实际,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也就要求我们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仅从“书本”到“书本”,从“过去”到“书本”,而且要有鲜活的现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素材,要让学生走上社会,自己去观察、了解、分析和判断社会现实即“眼见为实”式的教育。我们只有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书本”到“现实”,再从“现实”到“书本”,才能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巩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秩序。

[1]王雨辰.略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与文化领导权理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2][3]葛兰西.狱中札记(英文版)[M].伦敦,1971.12,26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1):52.

猜你喜欢

葛兰西领导权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葛兰西文化哲学的实践概念
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提高政治站位 强化责任担当 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深化与曲解:改革开放以来葛兰西实践哲学之争的研究综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论述探析
论领导权结构、企业避税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关系
民营上市公司领导权分离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