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毛泽东社会发展的矛盾动力思想

2010-08-15谭彩虹

潍坊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矛盾动力理论

谭彩虹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8)

浅析毛泽东社会发展的矛盾动力思想

谭彩虹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8)

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先驱探索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社会主义实践,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概念,区分了两类矛盾,形成了系统的矛盾动力思想。深入分析毛泽东矛盾动力思想的理论形成和实践探索,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发展动力

动力原是物理学的概念。《辞海》中对动力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一是可使机械运转做工的力量,如水力、风力、电力、热力、畜力等;二是比喻推动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力量。[1]依据《辞海》的界定,社会发展动力就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力量。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社会主义者进行了不懈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进行社会主义的实践,但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提出了一些理论构想。列宁虽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时间有限,但基于这些实践提出了宝贵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点。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社会主义实践时间相对较长,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本文仅探讨毛泽东的社会发展矛盾动力思想。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这是毛泽东的一大突出贡献。矛盾的概念有多种含义。在哲学上,它指辩证法的矛盾概念,即指构成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它泛指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在逻辑上,它指两种思想之间的矛盾关系,即两种思想,不能同时都是真的,也不能同时都是假的。[2]毛泽东在使用“矛盾”这一概念时,广泛地使用了多种含义。

一、毛泽东社会发展矛盾动力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先驱对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探索为毛泽东探寻社会发展动力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形成毛泽东的矛盾动力思想提供了可能;而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所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是极其复杂的,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也就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这种复杂的时代背景使毛泽东矛盾动力思想的提出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毛泽东社会发展矛盾动力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之时就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进行了阐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后来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曾明确指出: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就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现代社会就在这一切矛盾中运动,而大工业把它们明显地暴露出来了。”[4]他们还谈到过未来共产主义不可避免会存在的一些社会矛盾。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社会矛盾和共产主义社会包含矛盾的一般理论,也对他所面对的过渡时期的俄国社会经济关系作过分析,他在《评经济浪漫主义》一文中讨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时指出:“因为危机是由现代经济制度中另一个更深刻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引起的。”[5]斯大林则由不承认苏联社会主义存在矛盾到潜意识地感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开始对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研究的。

(二)毛泽东社会发展矛盾动力思想的时代背景

1956年,当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之后,党和国家面临着如何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即关系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走向这一根本性问题。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成为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在很多问题上也渐渐地出现了分歧,毛泽东在分析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时就指出“矛盾是经常有的,有矛盾就有斗争”[6](p190),“矛盾总是有的,目前只要大体过得去,可以求同存异,那些不同的将来再讲。如果他们硬是这样走下去,总有一天要统统捅出来。”[6](p191)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非常复杂。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国务卿杜勒斯开始对社会主义阵营实施和平演变战略,而苏联领导人为了同美国取得平等地位,把“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东欧相继出现了动荡,波兰发生了波兹南事件,匈牙利发生了人民与政府的对抗事件等。在这种国际环境的影响下,我国在1956年冬1957年初出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等少数人闹事事件,农村出现了一些闹退社的情况。而面对这种新情况,不少人仍受斯大林“社会主义无矛盾论”的影响,有些人用错误的方法去处理,有的则把敌我矛盾当成人民内部矛盾。当时的现实,迫切需要回答社会主义到底有没有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等问题。

二、毛泽东社会发展矛盾动力思想的理论演进与实践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理论先驱进行的探索为毛泽东探寻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提供了理论基础。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继续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思考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复杂问题以及经验教训,形成了社会主义发展基本矛盾动力论的思想。毛泽东的社会发展矛盾动力思想主要体现在《矛盾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

(一)毛泽东社会发展矛盾动力思想的理论演进

毛泽东在1937年8月的《矛盾论》一文中就曾指出:“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由原来是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7]在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运动中也同样会出现这种情形。当然,这种相互转化都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敌我矛盾可以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对抗性矛盾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曾提出用民主的方法,即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解决共产党内的矛盾,这为后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下了基础。

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斯大林被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毛泽东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斯大林的经验教训,于4月5日发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的重要文章,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提出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是实现技术革新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不断改革。这是第一次公开阐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重要思想。

在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矛盾的正确解决,正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在提出要“走自己的路”,思考如何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时,也是围绕着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环节展开的。他在1956年4月25日的《论十大关系》中着重论述的几个关系,都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各种矛盾。12月4日,毛泽东在致黄炎培的信中对两类矛盾又作了概括的说明。[8]《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和阐述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个概念。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基本经验,也吸收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于1957年2月21日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学说。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他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6](P214)“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需要革命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6](P213-21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毛泽东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核心。

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著作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阐述了两类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创立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文章一开头就说到:“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是一个总题目。……在这里,也要说到敌我矛盾的问题,但是重点是讨论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在我们国家,“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6](P204)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他在文中还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人民内部矛盾的种种表现,认为“一般来说,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6](P206)明确提出“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6](P212)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贡献。

1957年7月,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进一步指出:通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9]虽然这时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已经开始了,但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上,毛泽东在理论上仍基本上坚持了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思想。毛泽东的这些设想,也正是这一时期党为扩大人民民主而进行探索的重要依据,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可贵的进展。[10]但毛泽东不久就偏离了他自己的正确思想,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理论上的误区导致了实践中出现了失误,没有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二)毛泽东社会发展矛盾动力思想的实践探索

毛泽东在1945年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生产力标准问题,他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消灭日本侵略者,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民,发展现代工业,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只有这一切,才能使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才是中国人民所欢迎的。”[11]依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从50年代后期,毛泽东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并一再号召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

1957年3月,他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靠我们来领导。我们国家要有很多诚心为人民服务、诚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立志改革的人。我们共产党员都应该是这样的人。”[6](P275)他对我国照搬的苏联体制进行了各种改革尝试。如在经济建设上,他主张要走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注意发展农业和手工业”;[6](P241)要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中央部门管的和地方各级管的企业,都在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具有一定的自治权。”[1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提出可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等主张,指出“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6](P435)

三、毛泽东社会发展矛盾动力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先驱者,他关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动力思想,为我们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提供了理论指引。虽然他在探索中出现了失误,但正是在反思失误的基础上,我们真正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现在的成就。在这一意义上,毛泽东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贡献与局限,为邓小平在新时期解决社会主义矛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天,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对构建和谐社会仍有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深入学习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动力思想,对于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践行科学发展观,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社会发展矛盾动力思想的贡献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分析了矛盾的根源,并且指明它同样是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动力,创立了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矛盾理论。他把矛盾作为考察社会主义社会的出发点,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考察、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相比于斯大林认为的“社会主义无矛盾”,是理论上的一个进步,更加切合社会主义的实际,更利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

毛泽东基于矛盾理论进行了很多探索,除了在经济领域力倡改革,毛泽东在上层建筑领域里也倡导了很多的改革。尽管其中一些好的主张因“左”的思想影响没有很好地付诸实践,没有坚持下来,但是,其理论的启发、指导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他关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阐述与实践探索,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完善来解决,即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来解决。我们的改革在方向和原则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可否认的是,毛泽东的改革探索既有巨大的成就,也有严重的失误。但是,正是在吸取了他探索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社会主义的改革在党的十四大上明确被定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毛泽东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的和谐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是避开矛盾不谈,或者不承认矛盾,而是要在正确认识矛盾的基础上,不断克服和化解矛盾。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时候,要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各类矛盾,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毛泽东社会发展矛盾动力思想的局限

毛泽东虽然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但很大程度上还停在思维的抽象了解上,没有科学地表述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殊性,没有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矛盾的复杂性,偏重于从意识形态上而不是经济角度来解决矛盾。在晚年,毛泽东偏离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认识,以致于在解决方式上最终回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革命上,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以“革命”促“生产”,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另外,把矛盾当作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上会导致放松克服矛盾的努力。长期以来,对“矛盾动力论”的解读停留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层面,没有进一步认识到克服矛盾、解决矛盾才是发展的动力。认识到矛盾并不等于实质性的解决矛盾,而解决矛盾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785.

[2]刘玉山.试析毛泽东的矛盾概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58-759.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7.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5.

[8]王敏.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98.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543.

[10]梁柱.毛泽东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新贡献--纪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7):89.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8.

责任编辑:徐隆彬

Mao Zedong's Contradictions Dynamic of Society Development

TAN Cai-ho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008,China)

Dynamic of socialism is a momentou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during socialism construction.Mao Zedong formed his contradictions momentum,which was based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home and abroad.He firstly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of socialism,and distinguished two types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An deep analysis on Mao Zedong's contradictions dynamic theory and practice is significant to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countryand tothoroughlyapply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MaoZedongThought;basic contradictions ofsocialism;dynamic ofsocialism

2010-08-01

谭彩虹(1985—),女,山东潍坊人,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A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10)05-0102-04

猜你喜欢

矛盾动力理论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