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2010-08-15段晓臻

潍坊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民工农业

段晓臻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西安 710000)

浅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段晓臻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西安 710000)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已成为近几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是由人多地少、产业结构单一以及城镇化水平加快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应从政策优惠、劳动力自身素质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入手来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这是推进农村发展的关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城镇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70%,而且每年增长远远大于需求,因此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根据现有的土地承载力以及工业化程度不断加大等各种因素,我国农业一半以上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剩余劳动力是指“边际生产率很小,甚至为零或负数的劳动力。”而马克思认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以及必要劳动人口减少。这种剩余价值生产方式意味着生产相同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将下降,从而必要劳动人口将减少。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想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资本如何占领农业并促使农村劳动力分化为农村雇佣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转变为工业雇佣工人的问题;第二,不断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工业雇佣工人进一步转变为相对过剩人口,成为产业后备军的问题。可见,马克思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和发展做过重要的思考和研究。

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同时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因素的多样性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产生的。

1.人多地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根本因素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矛盾是人多地少。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基数大比重高,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农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加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平均每年以近千万人的速度增加,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比率也随之增长。当前,我国可耕地面积仍在逐年减少,国家国土资源部2007年4月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0月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00万亩。与此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也进一步催化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加。

2.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农业劳动力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配,而且也影响着农业部门对于劳动力的容纳和利用。我国长期以来在农村形成了典型的“粮农型”经济结构,使得劳动力大多限制在种植业这一狭窄的范围内,从而直接导致了就业渠道的单一化。农村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对劳动力的容纳是有限的,这就表明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就必然要求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产业结构对于劳动力的容纳和利用程度。农村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要比重越大,闲置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减少。因此农民在自己的生活地区能够得到较好的利益,就会减轻造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舍近求远向发达地区以及沿海城市转移的现状。所以,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来说对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安置具有必然性。

3.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

城镇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一个必要历史过程,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也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我国城市拓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区规模迅速扩大,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然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造成了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剩余劳动生产力两者之间突出的矛盾。城镇化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无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闲置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自身生存不得不向城市转移寻找新的生存方式。

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长必须要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解决,要利用国家宏观调控和相关利益主体微观激励机制来实现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利益相协调,从而平衡社会发展。必须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避免由于城镇化水平加快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确保促进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就存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可以出外打工、做生意,从而得到了出外从事经济活动的权力。实践证明,在非常有限的耕地上获得较高的收益,并保证农民有较高的收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因此,剩余劳动力往外转移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现象和现实选择。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靠拢,这两者之间是有必然利益联系的。如果说人多地少、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那么,城镇人口收入高从而带动消费水平高、收入机会多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产生的巨大吸引力。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一般来说,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下,会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城乡人口收入比例关系。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现在大约达到3.60:1。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已逐步步入小康,消费结构已向住宅、汽车为主导的高价值耐用消费品转化,而较大部分农村居民仅仅解决了温饱问题。不仅仅收入的差距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转移到城镇的愿望,而且教育水平、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也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巨大诱惑和吸引。

1.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就整体来看,我国劳动力价格较低,且农村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廉价的劳动力是各类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而产品价格的优势则主要得益于劳动力价格的低廉。因此,刺激了许多产业对大量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另外,受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使农民收入水平继续处于下降趋势。因此从事农业的人口逐渐减少,而这部分人口又必须要重新就业,这样则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更加艰巨。

2.城镇发展水平的差距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是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农业基础非常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状况从根本上没有改变。投入大、产出小的现实使得许多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他们纷纷离开农村,把目光转移到了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经济活动。但是虽然当前国家和各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业和创业方面有了较大的回旋空间。但出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上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制约

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文化水平较低,除了从事简单农业生产,很少有其它技能。进入城市后,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明显处于劣势,成为城市中新的贫民阶层。受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两个主要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较为盲目和无序。另外加上比较规范的劳动力交流场所较少,用工信息、劳动力价格等一些信息发布不及时,致使一些农村外出务工者让个别街头广告欺骗,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难度。近几年,虽然各级政府部门也在积极组织输出劳动力,但力度不大,组织化程度低。由于大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造成就业渠道较少。

目前农村开展的专业培训时间较短,大多仅限于农、林、牧、渔业知识,内容简单,对外出就业帮助不大。据调查,在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经过专业技术培训(主要是短期的培训)的仅占21%;每百名外出劳动力中,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个人。因此,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了解,更缺乏从事非农产业的技能,使得外出就业的空间越来越小。

(2)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权益保障

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认为到城市务工可以挣大钱,盲目进城,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还因自己的素质和技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岗位的需要,而找不到工作或做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没有长期的、稳定的能保证在城市生活的就业岗位。没有组织和制度上完善的保障,农民工各种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不得不为了维持自身利益的需要转战于不同简单劳动岗位中,缺乏持续和稳定的特性。农民外出务工虽然为各地区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农民工因为是外来务工群体,享受不到各种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外出农民工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没有安全感和最基本的权益保障,影响了外出农民工的积极性,致使他们不断的寻求能够满足自己利益需要的工作。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策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应该以系统化的理念,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方针,进行宏观调控与组织,统筹规划,实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扩大劳动力大容量转移的载体和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

1.政府部门应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利条件

把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当中,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为其合理流动提供政策支持,逐步完善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优惠政策,清理和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规定和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打工的复杂程序,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成本和风险。建立健全维权体系,通过合法的组织形式,维护外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通过媒体加强对农民工的正面宣传,促进农民工与现有城市居民间的良性互动,增加群体间的信任,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

2.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应该在转移过程中逐渐完善

根据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条件的不足,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技能的培训。对农民工在技能、法律、卫生、城市生活知识等方面进行综合指导,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水平。一是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农民工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二是在培训过程中,找准市场定位,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教育,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改变就业观念是尤为重要的。尽可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掌握较多的实用技能,提高农民工的劳动、工作和综合素质,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增强竞争能力。

3.加快农业产业化,为就业空间提供拓展条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加快农业产业化既可为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同时又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农村内部实现就业。从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把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健全优势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拓展其发展空间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达到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离土不离乡就业,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户增收的“双赢”。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面,也是能够切实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手段,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用背井离乡就能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利益。

同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多渠道吸纳转移劳动力就业。调整发展战略,从农村实际出发,立足农业,向深度、广度延伸。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兴办特色工业,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创办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集群企业。既降低成本,又较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之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

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小城镇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村经济。以小城镇建设接受新的文化观念,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在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拓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拉动就业需求,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转移、就业。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做到协调一致,相得益彰,保证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可持续性。小城镇接近于农村,乡镇企业多集中在小城镇,农民就近离土不离家转入小城镇就业,既可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有效的避免在大中城市吸纳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农民涌入城市产生的种种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中国体制转轨和制度变革的必然选择。大规模的农民工外出,推动了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理配置,完成了社会角色转换进程中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一定意义上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国跃进到工业国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这是世界先进国家已经走过的历程,必将强有力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难度很大,任务艰巨,但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地办法,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1]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张开云.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冲突与制度构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5):105-108.

[3]夏菁,姚望.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6):72-75.

[4]郭梅军,原梅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化问题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23-26.

[5]韩康.农村就业转移增长的困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3).

[6]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6).

[7]李心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2,(12).

责任编辑:王玲玲

2010-04-05

段晓臻(1986—),女,山东潍坊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18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F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10)05-0031-03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民工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