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经济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发
——以劳动经济学专业为例
2010-08-15柯美录邓志华傅晓明
孙 静,柯美录,王 红,邓志华,宋 健,傅晓明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2.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国外经济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发
——以劳动经济学专业为例
孙 静1,2,柯美录2,王 红2,邓志华2,宋 健2,傅晓明2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2.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经济类院校或者经济类专业本科生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占着相当大的比重。本文从劳动经济学本科生的教育模式入手,先从国外劳动经济学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分析,从而对比分析我国现阶段劳动经济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不足,从点到面地分析整个经济学本科生培养模式。
经济学本科;劳动经济学;高等教育
一、国外劳动经济学本科生培养模式
在美国,劳动经济学的专业课程都是小班授课,并且形式非常灵活,讨论气氛很活跃。在《劳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要扮演主要的角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他们的课堂教学绝对设有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拼命地记笔记,而是简要地介绍所讲内容,让学生阅读、思考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要让学生获取该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脑思考,从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吴华明,2009)
课后布置的阅读量相当大,课上则要求学生当堂陈述,进行讨论。结果是,国外(如美国)学生一学期15个学分的课,学生累得厉害;中国学生一个学期30个学分的课,学生还反映“吃不饱”。在《劳动经济学》的授课中,教师经常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该节课内容。教师在课堂讲授结束前,会推荐若干参考书,让学生课后阅读,以巩固和扩充知识,并为下次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讨论的内容是本节课(甚至是本学科的)的重点和难点,且往往是该门课程考试的主要内容。此外,若某一学生在课堂上有三次提问不回答,或不提出自己的观点,则教师会劝该学生不选修他的课。因此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充分准备,也能全身心地投入讨论。这样,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既能使他们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
为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美国一些大学经济学系十分重视安排一流的教授给一年级学生上经济学基础课,如世界级经济学大师保罗、克鲁格曼、杰弗里和萨克斯等人都曾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一年级本科《宏观经济学原理》的教学任务。美国大学在基础课教师配备方面还建立了严格的轮换上课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一流教授教学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不会把一部分教师总困在基础课教学之中,有利于教师进行一些科研工作,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方法、理论成果和技术手段引入到基础课之中,丰富和优化基础课教学。(王红伟,2010)
在美国,高等学校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校经常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大学生和有关专家定期座谈,让研究生给本科生介绍他们自己做科研的体会,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某一学科的最新发展,获取本门学科的最新信息。学校还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造有利的条件,如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经费,让学生使用高校的计算机系统,实验室24小时向学生免费开放,以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开展各种科研活动。
二、对照我国现阶段劳动经济学本科生的培养现状
任教《劳动经济学》这门课程以来,笔者发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劳动经济学》的学习是建立在先修《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但是因为学生的经济学基础良莠不齐,所以教起来很吃力,教学基本上是满堂灌,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主要把精力投放在记录、整理和记忆课堂笔记上,从而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狭窄。教学过程中理论内容多,联系实际较少。《劳动经济学》中所阐述的经济理论多以较抽象的数学推导和建立经济模型来加以论证,在教学中如不能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有所共鸣与思考,将使学生在初学时感到难以理解和应用,丧失学习兴趣。
从学生方面而言,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部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平时不努力,在《劳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尽管有学习兴趣,但因该学科理论性、抽象性较强,课下不预习,课上主要是被动地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导致基础知识不牢固,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存在抄袭现象,期末成绩不理想;而另外一部分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按时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与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收获很大。由于学习方法单一,多数学生仅限于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鲜有找课外读物自修的,即便有也多是找寻一些相关习题类的练习册,很少有寻找前沿的课外书籍和资料来拓展知识面的。
三、国外经济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发
从美国等国外经济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应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一)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而不是以资源为导向
美国高等院校每年都要淘汰5%左右的旧课程,增加9%左右的新课程,这一举措的核心在于集中解决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社会需要的矛盾,以弹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另外,每年都会淘汰一些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符合的旧课程,让学生的课程推陈出新。
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社会(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出发,从而调整我们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而不应该按照现有资源设置专业和课程,闭门造车的行径势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与当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是很不适应的。若不彻底改变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即使国家增加很多经费,依然培养不出大量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经济专业人才。
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从办学指导思想、教育教学理念、校风学风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人手,对学校的总体实力做认真的盘点性工作,进而重新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把优势、强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课程、项目、领域等进一步做强、做特,以特制胜,创构独到而杰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或特别出色的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及其教育教学方法,形成独特的办学治校风格和科学人文优势,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具体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善,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现有的经济学课程大部分都是灌输式的讲授,学生来不及消化;联系到实际问题,又不知从何下手来解决。所以,我们要对教学进行改革,尽快改变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不良倾向,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验课、讨论课在课堂活动中的地位。更新这些课程的内容,使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动手动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改革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让学生到企业接受严格的磨练,不断增长他们的才干和能力。
近几年,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大规模扩招,在校生急剧增加,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加强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经济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注: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思政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基于市场需求导向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0d063)
[1]Greenhaus.J.H.,Beutell.N.J.Sources of conflict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rol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1),76-88.
[2]Greenhaus.J.H.,Parasuraman.S.Re-search on work,family,and gender: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In G.N.Powell(Ed.), Handbook of gender&work,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 1999.391-412.
[3]王红伟.《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兼谈国外教学经验[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
[4]韩宏华.《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9-08,(8).
[5]彭仁贤.劳动经济学教学体会[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1).
[6]http://www.zhjn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