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培养刍议

2010-08-15李慧敏

关键词:骨干马克思主义素质

李慧敏

(周口师范学院 公共理论部,河南 周口466001)

新时期大学生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培养刍议

李慧敏

(周口师范学院 公共理论部,河南 周口466001)

大学生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主要包括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更新教学方法、拓展实践平台和把握学生心理特征三个方面入手,促进大学生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

为了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青年,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5月15日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印发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高校大学生骨干既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也是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提高大学生骨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不仅是高师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也是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环节。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骨干的思想状况和特点,探讨大学生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培养的具体途径,对于丰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的内涵

大学生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素质,指的是大学生骨干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二是能力素质,是指大学生骨干在学校和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运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熟练程度;三是心理素质,是指通过培养,大学生骨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显示的心理倾向,包括情感、意志、信念等方面。在这三个要素中,知识素质是基础,能力素质是途径,心理素质是最终目的,三者缺一不可,有机统一地构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

二、提高大学生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的意义

大学生骨干主要包括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主要负责人、优秀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具体而言,学生骨干就是在学习、组织管理、文体等实践活动中积极活跃,在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分布在校、院、系、班、各类社团、各种组织等各种单位中并承担着服务社会、学校、学生职能的大学生。大学生骨干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既是接受培养和教育的对象,又是学生群体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这种角色的双重性决定了他们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紧密联接和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所以提高大学生骨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高校大学生骨干一般在能力结构、理论素质、个人品格、道德修养等方面表现比较突出,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这种榜样力量能够渗透、辐射到他们所在的群体,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整体的思想和行为。

(二)大学生骨干既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又是青年中的中坚力量,培养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有利于造就更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从而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三)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发挥强大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的提升。

三、提高大学生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的具体途径

培养大学生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要把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骨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素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大学生骨干素质提高的理论前提和思想指导。“作为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大学生骨干理论素质培养提供了充分、现实而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作为思想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大学生骨干提供了科学、开放、发展、辩证的思想指引。”[1]高校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说服力和实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素质的提高。

1.理论和现实相结合,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当代大学生骨干独立意识强,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对现实问题有自己的观察视角和认识立场,具有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针对这些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现实问题为牵引,直面理论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敏锐感去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其分析理解改革发展中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以及党和国家采取的新政策新举措。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尤其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大学生骨干的头脑,提高他们的理论认知能力。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充分体现这一基本特点”。[2]只有用发展的理论来阐述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切实提高大学生骨干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素质。

2.教学和科研相统一,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一些大学生骨干对理论缺乏学习热情,往往停留在形式上的学习,并没有真爱、真学、真懂、真信,原因就在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而且要具备严谨的科研意识,以科研的方法激发学生骨干理论学习的兴趣。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各方面的重大事件和动态,学习研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讲话内容,把握其精神实质,并作为教育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了解和研究大学生骨干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完善自我的意识。教师只有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不仅能向学生讲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和原理,而且能够让学生明白这些观点原理如何转化成观察了解世界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自觉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的实际效果。

(二)构建实践平台,拓展大学生骨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素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素质是大学生骨干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况,它既是检验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手段,也是进一步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骨干普遍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服务精神,能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并体现出较强的组织、协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但部分学生骨干把理论素质的培养和社会实践分割开来,忽视能力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全面成长成才目标的实现。针对这种情况,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积极拓展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推动大学生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素质的提升。

一方面,在学校内部,通过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提高大学生骨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特色鲜明的社团文化节活动,举办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赛、读书会、讨论会、书画展、摄影展、文艺演出等,让大学生骨干在积极的参与中增长才干,在坦诚的交流中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在校外,高校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本地区的实践资源,组织大学生骨干参加“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社区结对”、“校企合作”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基地。比如通过引导大学生骨干到学校周边农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骨干在实践中亲眼目睹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人民生活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而激发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决心,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理论认知,锻炼了实践能力,而且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一个宽广的视角。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3]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现实力量,培养大学生骨干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三)把握大学生骨干的心理特征,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素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骨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心理倾向,包括情感、意志、信念、爱好、认同等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培育的最终目标。其中,情感、意志和信念是对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活动影响最明显、最经常的因素。只有把握大学生骨干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才能使他们在理论认知和实践践行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心理认同。

1.依据大学生骨干的情感特点,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情感认同是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实践锻炼,充分调动和激发大学生骨干的愉快、信任、热情、接纳等积极的情感因子,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心理认同。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情感因素的参与和介入使价值示范的社会导向比理论形态的价值规范的社会导向更有说服力,教育效果更明显”。[4]针对当前大学生骨干情感丰富、易受环境和事件影响等特点,通过典型的榜样示范,以丰富和具有吸引力的情感因素,来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肯定和追求。比如,高校可以邀请一些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和社会上各个行业学习、宣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典型人物,通过举行学术报告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与心理沟通,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

2.针对大学生骨干的信念特点,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个体认识、接受、内化理论知识的过程,更是个体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和理想的过程。新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化进程的加快,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我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包括学生骨干在内的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活动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加大主旋律的宣传力度,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强化大学生骨干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骨干在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成为自己价值世界的坐标和行动的指南。

(注:本文系2009年度周口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高师院校学生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knuqn200919;河南省教育厅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学生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GH-151)

[1]汪庆华,贾丽民.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与高校大学生骨干理论素质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19.

[2]谢旭辉.用科研的方法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61.

[3]王珩.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质及培育[J].高教论坛, 2009,(7):51.

[4]陆树程,李瑾.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93.

猜你喜欢

骨干马克思主义素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骨干风采展示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