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扣准目标,突显应用,打造教材特色体系——新建本科院校教材建设跨越式发展之路

2010-08-15吴郭泉杨荣翰

贺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建构特色

陈 勇,吴郭泉,杨荣翰

(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00)

扣准目标,突显应用,打造教材特色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教材建设跨越式发展之路

陈 勇,吴郭泉,杨荣翰

(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00)

根据系统论思想,新建本科院校的教材建设工作,可以看成是一个“应用型特色”的系统工程来加以打造和建构。具体地说,就是以学校办学目标的定位为基础,以打造特色专业为指向,以培养特色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着力点,通过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探索建构,并通过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和专业素质能力实践训练的适应调整,从而构筑起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有特色的、注重实践应用且又切实可行的立体化、系统化的课程和教材建设体系。

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材;体系建构

教材是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服务的,为此,教材建设的目标也应决定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我国的高等教育,较长时期以来,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比较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学术素养,教材建设也相应地以理论知识为主,过分地看重教材的学术价值和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对知识理论的来源、发展过程一般都进行较详尽的阐述。为精英教育编写的教材,对于那些办学实力与国内众多老牌大学相差悬殊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根本无法适应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需要的。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就迫切需要教材开发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特色有深刻的认识与把握,并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为基础,审视、部署与实施教材建设。

一、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教材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按办学目标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定位在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而对应用型人才的界定,在现有的研究中,往往是把它放在两个层面的比较,一是与理论型和学术型相对而言的;二是与基础性人才相对而言的。基础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自然、发展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即能够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才[1]。

从这一界定可以看出,职业导向是这种类型的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特征,即它的教育教学过程以追求实用性,并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为主要特征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要强化学生作为未来社会职业人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从事相关行业的职业适应能力;二是教育的“学术性”要为“职业性”服务,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两者的协调与整合;三是学校应逐步树立为社会相关行业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观念,从而使高等教育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

然而,就现实状况而言,较多的新建本科院校仍未完全适应这一转变,在教材建设方面,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缺陷。教材“借用”居多,自主编写不足;使用的教材过分强调知识系统的逻辑性,反映学科体系基本原理的教材多,以训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为教学目标的教材少;传统基础学科的教材多,交叉学科的教材少;封闭性单一结构的教材多,开放性能够及时融合学科新知识的教材少。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如果仅以一种普遍的常规性认识作为视角去研究的话,那么,诸如“确立教材建设的标准;营造教材建设环境;重视教材研究工作;建立教材评介与选用机制;重视教材的团队与梯队建设工作”等措施,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也不乏好效果,也能一定程度地解决此类院校教材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它们都不能真正触及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教材建设“无适用”、“无特色”等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现有研究的新视角与缺陷分析

近年来,国内不少高等教育研究者也深刻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为此也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教材建设问题做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和探讨。

(一)地方高校教材建设的价值取向

孙伟先生提出的“地方高校教材建设可以抓住特色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2]这一观点,可说是把具体的指向相应指向了与特色学科建设配合上。而陈秀玲、黄淑坚[3]则认为,可具体落实在以下三个层面:地方高校教材建设的工作重心应放在教材的选用上;地方高校教材编写的重点应是特色课程教材;地方高校教材建设应重视选用辅助教材和参考教材。徐孝昶、侯新[4]认为,应用型的重要特色是强化人才的能力培养,为此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以“专业针对性强;以培养能力为主;基础理论适度”的教材编写作为具体目标。

(二)地方高校教材建设总体思路的构想

霍英[5]认为:“地方高校必须把教材建设目标、学校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将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信息通过教材传递给学生,培养出具有特色的教育产品。努力实现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同步,教材建设与学科发展同步,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同步,教材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同步”。余辉晴[6]则系统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目标,认为应用型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根据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将课程教学目标分解于理论、实践教学环节中,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三)地方高校教材建设具体措施

霍英认为,应着重考虑以下三点:1.教材在选用和编写过程中要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对于基础理论课内容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其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学习专业课的需要和今后从事相应职业技能的需要,而不必追求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教材内容应尽可能以技术问题为中心来设计和组织,注意以问题引出概念知识。2.本着“编”、“选”并重的原则,注意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可过分选用经典教材,也不可片面追求“自编率”。即对有特色优势的教材,应制定中长期建设规划,组织编写出版。3.要在形式上创新,建立立体化教材体系。立体化教材在形式上除了包括传统的纸介质产品外,还应有电子教材、网络教材以及教学参考书、多媒体教学课件、音像制品和软件等。

(四)至于应用型的本科教材编写方法

胡先福[7]在《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刍议》一文中着重提出了以下要求:1.照顾学科体系完整。新编的应用型教材就是要把普通学校所要求的内容,根据工程实践需要,按自己的体系要求进行整合编排。2.课程设置的相互衔接。即考虑不同课程间的衔接,才不至于出现课程间太多的重复,或者是缺少先修知识的情况下让学生接受跳跃性大的内容。3.强调实用性和工程概念。4.减轻理论推导方而的内容。5.强调实践环节。实践是理论与“应用”衔接。对于专业性课程,应该考虑是否需要有专门的实践配套教材;对于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也应该有专门的章节来安排实践的内容。6.结合新技术和新工艺。类似的观点在梁前德、王青林[8]的文章中也得到同样的体现。一是以认知规律为主线,构筑教材框架,不能过分追求知识的“新”与“深”。二是以实践价值为尺度,剪裁学科内容。即根据各门课程在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以其实践价值对相关内容进行选择,并把典型案例融入学科理论之中,适当弱化纯学术研究性的内容。三是以能力培养为依据,活化基础理论。要用适宜的理论解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上升到理性的角度思维。

很显然,以上各类观点的阐述,都能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些真知灼见,这对新建本科院校教材建设的工作开展是具有相当普遍的启示意义的。但是,我们如以一种系统认识的理论和思想来考察的话,就不难发现:这些观点的各自表达还是处于一个较为松散的层面上,而对于如何具体到某一学校的层面上还缺乏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抓手,为此还需要我们对这类观点进行更进一步的整合,以形成具有系统性的体系构建的总体构思。

三、突出应用,打造教材建设特色体系的新思路

我们认为:作为新建院校就是要运用系统论思想为指导,把学校的教材建设工作看成是一个“应用型特色”的系统工程来加以打造和建构。具体地说,就是以学校办学目标的定位为基础,以打造特色专业为指向,以培养特色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着力点,通过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即职业化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构成)的探索建构,并通过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和专业素质能力实践训练的适应调整,从而构筑起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有特色的、注重实践应用且又切实可行的立体化、系统化的课程和教材建设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教材建设的应用型特色体系,要从以下二个层面着手进行构建。

(一)体系建构层面

此为外在的形式层面,包括体系构成的要素、之间的联系、建构的方式等。应着重考虑:1.体系构成的要素。应用型教材特色体系的构建应包含以下三个要素:一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二是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三是与前两者相适应的教材体系。2.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对“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我们必须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与落实是每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又需要课程计划(即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支撑,课程计划的具体实施则需要到(或言为决定着)教材的调整适应。3.体系建构的方式。应用型教材特色体系的建构方式,就是要以打造特色专业和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作为基本着眼点,以目标体系作为基础,以课程体系作为支撑,来综合考虑教材体系的建构目标、内容、方法及原则。

(二)实质内容层面

应用型教材特色体系建构的实质内容要从两个层面考虑:1.“应用型”。它包括“应用型”的基本内涵、特征要求以及冠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其中也应包括如何适应于地方区域性人才培养需求的知识能力等指标的确定和课程教材的适应性)。2.特色。“特色”既是作为目标追求也是最终定型的成果和标志,在“特色”这一内容项上,就要考虑“特色”的确定和作为“特色”体系的打造的内容及方式。这就是说,教材的特色体系是以目标体系和课程体系的特色作为具体的支撑,如要考虑教材特色体系的构建就必须从目标和课程两大体系的特色打造入手。

显然,应用型教材特色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建构,它包括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特色专业的确立与相应课程协调,教学模式的创新,教材建设的适应改革(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与教材的适应,应用型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编写体例)以及呼应地方建设的地方教材特色打造和有序培育提升等。

四、应用型教材特色体系建构的具体步骤

根据体系建构所涉及的内容,此体系建构的具体步骤为:

(一)学校定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考量

学校的定位问题是关键,从社会职能看,学校的定位,实质就是如何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来制定发展方向。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依托地方,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此,如何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寻求特色发展是这类学校办学定位的根本所在。

定位问题也是相当复杂的,它包括:发展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教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定位、科学研究定位等,这些定位是对体系建构的通盘考虑,它无不影响着学校教材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决策。

(二)特色的确立与打造

特色的指称,应是范围较广的。它不仅包括特色专业,也可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至课程、教材等方面的特色。

1.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确立决定着学校办学的活力和竞争力。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专业名称、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实际质量方面,已具有其独特性、地方性和相对优势,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9]。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目前专业设置的实际,其关键就是在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如何从学校的校情出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理性传承历史传统,积极探索,发现特色,并注意扬长避短,科学合理地分析有关要素的最佳配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自已的优势,办出特色。

2.特色人才的培养。对“特色人才”的认识,我们就不能仅仅局限在特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上,还可将其扩展到众多共有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上,“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就是这种认识的最形象的诠释。在这一问题的思考上,我以为过去中师学校“合格 +特长”、“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很值得借鉴的。这其中的“合格”是着眼于未来相应职业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也是一种基于共性层面的普遍性要求;而“特长”则是着眼于培养对象的个性化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在强调共性统一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能力。“一专多能”即“专其一,能多项”,这是一种拓展性的培养定位要求,以实现学生对未来职业要求的“宽泛适应”。这当中的“专”,既包含了知识的专业化与能力的专项特长化。

(三)“四块”“三结合”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即是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作为基础,以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和具体指标要求)作为导向综合考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满足学生上岗就业需要与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把“理论为基础,技能为本,应用为标”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为强化融合,突出应用,我们提出“四块三结合”“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的课程教学体系实施构想,即:1.课程“四大块”(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素质拓展课、实践活动课)的合理整合设置,“四大块”的课程设置,其外在是一个整体,可其中的每一课程会由于设置性质的不同,由此而表现出不同的课程功能:专业必修课多为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则是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延伸、拓展,而素质拓展课则具体指向专业外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补充,实践活动课往往指向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实践养成训练;2.教学模式坚持“三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基础理论教学与能力训练相结合)原则;3.具体操作上切实贯彻“以四大块为载体,培养目标要求为切点,社会实践为整体牵动,其余三块适时渗透”的实施原则。

(四)教材建设特色体系的打造建构与教材质量的规划培育提升

此应为整个体系建构的关键环节。作为教材特色体系的打造、建构,要有前瞻性和体系建构意识,要结合校情和特色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建立起中长期的教材建设规划,此外,还要有相应的实施原则和措施予以保障,具体地说就是要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

1.依托课程“四大块”,把握选、编“适度”,合理规划,建构体系。教材特色体系的打造、建构,必然是要依托于“四大块”的课程设置。由于“四大块”中各课程的性质地位不同,其课程功能也会有很大区别,为此,不同学校的教材特色体系的建构必需依据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对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科学的分析,统一部署,制定出中长期的专业教材建设规划。而规划的制定须做到:(1)要以必需和适用作为前提,即是在突出“特色”、“应用”之特征和主旨下,对专业所有应配套的课程教材在重视和保证选优用优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规划部署。(2)编著立项要有“先后有序、主次分明”体系建构意识,即有优势有特色、条件成熟的重点编,优先编;无特色、无优势或条件尚未成熟的则坚持以选用已有的获奖、规划、精品教材为主,适当编写适用的配套实践教材(即先边缘后主干、先选修后主修)。切不可光为追求高自编率而不管有无特色优势有无条件,一拥而上。

2.教材编著过程的理论的“适度”

作为应用型教材要注重实践强调工程概念,要以工程实践要求为核心来编写教材,要合理组织教材内容。对理论知识要以够用为原则,减少理论推导过程,强调概念和应用。对实验环节,减少验证型的实验,适当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

3.教材质量的规划培育提升

教材质量的规划培育提升,即是对学校有特色的优秀教材进行有计划地逐级培育,其中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推荐参加各级各类的教材立项申报和评奖活动,以最终获得更高层次的认可、肯定和取得更广泛的影响。在工作中,可采取先校内立项,后校外评奖,或先校内立项评奖,再校外立项或评奖等方式。其最终目的就是将学校的每一个教材立项,通过逐级的立项培育,锻造成真正有特色的优秀教材,以丰富和完善学校的教材选用体系。

[1]吴耀兴,陈政辉.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124.

[2]孙伟.地方高校教材建设的发展路径探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40.

[3]陈秀玲,黄淑坚.地方高校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6(9):60-61.

[4]徐孝昶,侯新.试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材建设 ——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55-156.

[5]霍英.地方高校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9):133.

[6]余辉晴.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研究[J].科学决策,2008(12):64.

[7]胡先福.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4(5):133.

[8]梁前德,王青林.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和价值取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8(6):95-96.

[9]孙霞.浅析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J].科技信息,2008(31):544.

Closing Ties with the Target,Highlighted Application,Build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Characteristics System——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the Leapfrog Development in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Chen Yong,Wu Guoquan,Yang Ronghan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00)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use systematic theory ideas for guide.The teaching materials work in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as a“Applied Characteristics”systemic project to build and to construct.Specifically,it with the school target location for the foundation,to create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alized for guiding.Starting with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 talents which required professional ability.Through the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system(which made up of namely professional talented person’s knowledge,ability and quality)exploration to construction,and through the adjust of the basic theory course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bility of practice to construct the Three-dimensional,systematic of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ing materials building system which meet the school actual with characteristic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pplied Characteristics;Talents Training Target;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s;System Construction

G423.3

A

1673-8861(2010)04-0081-04

2010-11-03

陈勇(1963-),男,广西贺州人,贺州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高等教育。吴郭泉(1965-),男,江苏泰兴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贺州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资源经济。杨荣翰(1957-),男,贺州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三农问题”。

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项目“区域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双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

猜你喜欢

应用型建构特色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色种植促增收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医的特色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