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浅析
2010-08-15游洁
游 洁
(贺州学院 艺术系,广西 贺州 542800)
新建地方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浅析
游 洁
(贺州学院 艺术系,广西 贺州 54280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有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局限。而新建地方院校培养舞蹈专业人才必须考虑的多个因素,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符合地方社会需要,具有地域性特点,以及量力而行的多样化的舞蹈人才培养方案,以为社会培养出品德好、有文化,能演、会编,善于运用,不断进取的合格舞蹈人才。
舞蹈;人才;培养
引 言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以人体为主要表现手段,集音乐、美术、戏剧等因素的综合艺术。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舞蹈活动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有机的精神生活方式,舞蹈不仅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生活,而且成为将教育、精神、情感、智慧、身心等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1]。如何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之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舞蹈有用人才,是每个院校也是一个舞蹈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制定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
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要求的前提下,新建地方院校在制定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一)社会需要因素
探讨人才培养,首先必须基于顺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需要的基本前提。舞蹈人才培养亦是如此。同时,人才培养还要考虑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做到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需要,达到供需平衡。
舞蹈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要考虑就业需要。舞蹈人才的培养与其它学科专业一样,就是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就业需要的人才,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拥有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研究分析当地社会就业形势的实际情况。拔尖的专业人才固然难得,但面向性更宽、适应性更强的人才更符合基层就业特点,前景更广阔,更符合地方的就业实际。
另一方面,舞蹈专业人才培养还要考虑舞蹈艺术发展的需要。舞蹈是以人体为中介的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美国著名哲学家苏珊·卡纳斯·朗格称舞蹈“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英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罗宾·乔治·柯林伍德称“舞蹈是一切语言之母”[2]。精美的表演性舞蹈艺术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普及性的舞蹈活动让人们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强身健体;传统的民族舞蹈真实地再现了本民族的民俗民风和生产生活,植根于本土,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瑰宝。从舞蹈艺术的角度出发,舞蹈人才培养,应该以促进舞蹈艺术发展为己任,多层级发展,不仅需要舞蹈艺术的表现者、创造者,而且需要舞蹈文化的开掘者、普及者和传承者。
(二)办学条件因素
大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历经了一定的办学历史的沉淀,并在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形势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这种发展,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乃至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无疑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正视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那就是,地方院校面临着诸多的办学困难,存在着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等等问题。新建地方院校大多地处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不仅院校的办学硬件条件暂时上不去,在教育观念、师资队伍、管理模式上也都处在从专科向本科的过渡中。因此,作为新建地方院校中新办的舞蹈专业,在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能脱离自身办学条件的实际,不可盲目地与舞蹈专业院校或者是比较成熟的本科院校攀比,办学定位不能贪大、求全、攀高。制定培养方案要实事求是,具有科学性,合理而可实现。
(三)生源层级因素
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形式,如果把舞蹈中的人体当成工具,那么舞蹈者就既是“工具”,又是“工具”的操纵者,从这点上说,舞蹈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在铸造“工具”的材料选择上,要求非常严格。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地域性和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原因,往往不是考生或者说是拔尖考生的首选。以贺州学院为例,今年的专业考试总体呈现令人欣喜的繁荣形势,报名人数很多,仅山西省,就有130多名舞蹈考生。学院按以1:5发放“专试”合格证,如果在某省招5名学生,就有25人能拿到合格证。可是到了录取阶段,填报贺州学院的学生却与报考时的情形出现反差,即考的人多而报的却不多。
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工厂,生源就好比原材料,教育过程就是对材料的加工过程,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就是合格的产品。其中,教育过程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而这个过程的完成和目标实现,还必须依据原材料的可塑性,不可脱离这个实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
(四)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舞蹈要具备一定的舞蹈技艺技能,具有一定的舞蹈表现能力,必须付出许多艰辛,经过刻苦甚至是残酷的学习过程。舞蹈的“身体”性特点,要求舞蹈训练要从小抓起,舞蹈苗子往往在很小就开始了艰苦的训练,为提高舞蹈技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如果不注意文化学习与舞蹈训练的平衡与协调,一些舞蹈学习者在专业水平与基础文化知识的共同发展上,就会出现不匹配现象,现实中的直接反映,就是艺术类考生的文化分要低很多。当这种文化分较低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如果培养方案仍然不注意其全面发展的平衡性,一味地让其继续薄弱下去,那就有可能造成一些舞蹈学生学成毕业后,除了跳舞,其它工作难以胜任的负面影响。基础文化的薄弱会制约、影响着他们能作更多更宽泛的职业选择。我们在制定舞蹈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有意识地加强舞蹈学生的文化基础,提高综合素养。文化是一种底蕴,无论在学生今后的舞蹈事业中,或是在其人生道路上,它必定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
二、新建地方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类型
新建地方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多样化的,可以不拘一格。在舞蹈专业的共性要求下,制定具有个性特点的培养方案。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所述的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可以有交叉性、互补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的还起到相辅相承的作用。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
“复合”指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复合型人才,即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能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一专多能”或“一专综合”型的人才。“一专”是对自己的主要专业方向精通或熟练,“多能”或“综合”就是对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了解和掌握,能够有效地综合各方面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广、知识运用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特点,最符合当今社会特别是基层单位厚基础、宽口径的就业需要[4]。
传统的舞蹈专业人才培养基本上采用专才培养模式,即主要培养学习者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舞蹈学本科分为舞蹈教育、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史论、舞蹈社会学等专业,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自有严格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同中有异,但目的性明确,传授的基础知识和培养的基本能力都主要是为专业服务。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培养舞蹈高级人才的需要,也是办学成熟的一种体现,本无可厚非,但应用于一所新建的地方院校,从前面分析的问题看,似乎还是有点不切实际。基于人才培养的优选法,地方院校更应选择的是变“深”为“宽”的培养模式,淡化或弱化专业界线,变“专才”为“一专多能”或“一专综合”,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复合型人才培养可以采用双学(历)位制、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主辅修制、选修课制等方式进行。作为新建地方院校,主辅修制、选修课制更易实施并有成效。
主辅修制,是在学生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辅修另一学科专业,修满规定学分,获得辅修证书。此方式易操作和实施,我院在升本前的专科阶段就进行过多年尝试,成功地培养过几期辅修专业学生。舞蹈专业学生,可以辅修音乐、美术、文秘、广编、计算机等专业的任何一门,其综合素质必将提升。
选修课制,是建立专业或专业方向选课模块,通过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读。模块式选课有利于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某一专业或专业方向的知识,加深对该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了解和认识,成为复合型人才。这种方式灵活、适用广泛。舞蹈专业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专业的主要课程模块,也可选择本专业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如舞蹈专业,可以选择文秘等其它专业的选修课模块,或是舞蹈表演方向的,选择或舞蹈编导、或舞蹈教育、或舞蹈史论等方向的选修模块,学成后就不仅会演,还可以能编、会教、能写等,在社会发展中,前景无疑更广阔。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是指能够把所学加以应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实用型”,就是要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具有竞争性,更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4]。
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学生从小就是在“动”中学,在学中“动”,从基本动律、元素训练,到动作短句,再到组合练习,其中又分单一的简单组合和复杂的综合组合,然后是剧目排练表演,所有过程都离不开“动作”。衡量其学习成绩的优劣,往往主要是看其完成“动作”的质量高低。这对于打下良好的舞蹈技艺基础,应该说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看到其中的一些弊端,即长期的机械式训练、一味的模仿和练习,造成习惯于重复、记忆,而不习惯于创造性地运用。这种长期的定势作用,就像提线木偶,你让我怎么动,我就怎么动。如果说这对于舞蹈初学阶段还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对于进入本科教学阶段,却绝对是不应该的。舞蹈本科教学,应把被动接受式的动作训练变成主动参与式的舞蹈活动,要想办法使学生不仅会“动”,还能“活”起来,能够融会贯通,会应用。
可以通过开设舞蹈剧目排练、舞蹈创编等课程,加强舞蹈演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多组织参加社会舞蹈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很多的舞蹈培养方案把排练课放在第三个学期开始,即认为学生有一定基础才可以完成剧目的学习,但我认为,对于地方院校来说,排练课宜早开,最好第一个学期就开始,并贯穿始终,因为舞蹈剧目有大小、高低、难易之分,完全可以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早开早接触,早提高。舞蹈创编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要注意的是不能从理论到理论,也不能是教师居于完全专断的教学状态,应充分应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创设开放、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实践,把自己对舞蹈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对生活的态度、情感,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出来。有的习作可能很稚嫩,但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创作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从而激发学习和创造的热情。至于舞蹈教学演出活动和参加社会的舞蹈文化活动,只要条件允许,就应多开展,并且应建立激励措施让学生多参加,例如除学习毕业演出有学分外,其余的学期演出、参加当地或学院有影响力的演出活动,是否可给予适当的学分。总之要让学生放下“拿不出手”的羞涩,丢掉懒惰,勇于从课堂“走”出去,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智能型人才培养
知识和智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技术和智能的发展也是不同步的。对于善长于技术动作的舞蹈学生来说,如何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这对于舞蹈教育是一个艰巨而崭新的课题。
我国的舞蹈教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舞蹈中专的培养模式,在知识培养和智能发展上,并不太理想。令人欣喜的是,本科的舞蹈教育已经重新审视原有教学模式,在保留其宝贵的经验的同时,也吸取其教训,正努力纠正。地方院校在制定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同样在这方面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把开掘学生智能摆在重要位置。
受地方院校舞蹈专业选材条件的制约,地方院校不宜以培养高、精、尖的舞蹈专业人才为目标。可能有的学生身材比例不是那么符合标准,柔韧性、软开度不甚好,弹跳力也不很理想,但难道他们就不能舞蹈了吗?我们能否为他们开辟另一片天地,打开另一扇窗户?与其让这些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他们事倍功半的技术水平训练上,还不如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智能水平,会用“脑”去“舞蹈”。
舞蹈教学是实践性的教学,舞蹈不可能脱离动作,但是在学生进校已经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前提下(这是舞蹈专业招生的必须要求),不宜再把大学的学习继续成为动作训练的简单重复,而应加强文化的学习,夯实原本薄弱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文化的学习要依赖于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另一方面,则是在学习舞蹈文化方面做文章。在课程设置上,可通过舞蹈史论课、鉴赏课使学生得到理论的提升,即使是基本功训练、民间舞训练等技术课,也应有意识地增强学生对动作及其风格的理解,为学生多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和有可探索余地的问题,让学生多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从会“跳”到懂“跳”,“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以促进文化水平的提高,提升智能水平发展[5]。
(四)特色型人才培养
何谓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即为特色。地方院校的地域性特点本身就是一种特色性。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在乡野中代代相传,原生态舞蹈和地方性的特色舞蹈成为奇葩在舞蹈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占有重要的位置。这就是一种优势,地方院校的舞蹈人才培养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色,培养特色人才。
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应明确突显地方特色的目的性,开设当地代表性的舞蹈课程,尤其首先要把列入“非物质文化”名录的舞蹈大胆地引入课堂。在舞蹈演出等实践活动中,也应彰显这种特色性,创作并演出当地的特色舞蹈。这不是简单的学习某个舞种或模仿某个舞蹈动作的问题,而可以把学生及早地带入对舞蹈文化的关注和研究,这样的学生四年学成之后走入社会,我想对于舞蹈事业是十分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三、实施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保障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出路。我们一定要从一般性的教育方案的束缚中走出来,冷静思考,改变其不合理或不切地方院校实际的东西,进行补充、修改、完善。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并且要上下形成共识,尤其是教学一线的老师,因为他们本身大多是在原有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改变就意味着挑战,同时他们更多更直接地接触学生,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思想上的更新也不仅仅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人的事情,上级部门和领导的支持是最大的动力。无论是方案的审批还是在方案的具体操作过程,教学主管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不可缺少。一个培养方案的完善和成熟,肯定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遇到问题时,需要我们共同用与时俱进的目光去审视并及时修正,而不是全盘否定。
(二)进行勇于探索的教学改革
创新就意味着改革,改革就存在风险。培养方案涉及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课时安排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有的要调整,有的要增删,有的必须依靠教学主管部门统筹才可以做到,如主辅修制,在具体施行中,有时还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产生新的变化,这需要我们以勇于改革的精神去对待,并扎扎实实地把设想落实到行动中。
(三)充分运用地方特色性资源
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打破常规,采取聘用、聘请等形式,大胆引进当地舞蹈专家到校进行教学、讲学,特别是特色舞蹈的教学。
其次是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地方非物质文化保护和研究基地、专业团体、旅游景区等,建设多形式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实践需要的基地。
结 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原地踏步就是落后。假如培养人才如同率领培养对象攀登山峰,如果都以到达顶峰为目标,我想,可征服的山峰绝不仅只有一座,同一座山中,攀顶的道路绝不仅只有一条,而且攀爬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培养合格的舞蹈专业人才的使命感需要我们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爬前人没有爬过的山,创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
[1]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
[5]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修订本)[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The Dance Training Plan in NewLocal Colleges
(Art Department of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00)
Newly school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new local institutions to train dance professionals must consider a number of factors,made light of local conditions,individualized to meet local community needs,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to do what is within the diversityof dance training plan that cultivate moral character of society,culture,able to perform,will develop,adapt and progressive qualified dance professionals.
dance;personnel;training
J7
A
1673-8861(2010)04-0077-04
2010-07-10
游洁(1956-),女,河南淮阳人,贺州学院艺术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