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仙娘信仰的文化特征及其功能研究

2010-08-15杨宗红

贺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富川梧州出游

杨宗红

(贺州学院 中文系,广西 贺州 542800)

刘仙娘信仰的文化特征及其功能研究

杨宗红

(贺州学院 中文系,广西 贺州 542800)

刘仙娘信仰是广西富川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信仰,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与地理条件,刘仙娘信仰内涵相当丰富。道教性、本土性、功利性是其主要特点。刘仙娘信仰有团结功能、伦理教育功能以及娱乐功能。运用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刘仙娘信仰这一民俗事象进行分析,有现实意义。

刘仙娘;信仰;文化特征;功能

刘仙娘(又称刘娘)信仰是在广西富川梧州瑶中存在已久,延续至今且影响极深的一项民间信仰。民俗专家叶春生认为刘娘就是刘三姐,他对刘三姐的成长过程作了一个线条式的描叙:刘三姐四处传歌,云游两广。年少时在广东梅县,叫刘三妹;在广西宜山、广东清远、肇庆、阳春时已经成年,叫刘三姐;在广东阳江、广西富川时已经成婚,叫刘三妈、刘三姑、刘三娘。富川的刘仙娘却非一般民间传说中的刘三姐。她是“梧州瑶”的先祖,是皇帝敕封的“得道大仙”,是白龙帝君的妻子,是战胜蕃兵的英雄。刘仙娘信仰是南方文化植被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关于富川梧州瑶与刘仙娘信仰概况

(一)关于梧州瑶

富川瑶族自治县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的都庞、萌诸两岭余脉之间,东连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南部钟山县,西与恭城县接壤,北与湖南省江永县相连。富川古属百越古苍梧人生息的地方。旧县志载富川瑶族先后于唐、宋、元、明时期来自黔中五溪及湖南道州千家垌等地。自明嘉靖以来,大量的“梧州流民”不断进入富川与当地“抚瑶”结盟定居,相互通婚,形成了不少“半瑶僮半梧州流民”的平地瑶村,其中一部分人操一种汉族方言土语“梧州话”,自称为“梧州人”,故这部份人又被称为“梧州瑶”。梧州瑶重点分布在白沙镇、莲山镇、古城镇、富阳镇、柳家乡、城北镇、福利镇等部分瑶、汉村庄。

(二)富川刘仙娘信仰状况

在富川,与刘仙娘有关的庙宇很多。总庙建在古城边西岭山下,从村中残存的“刘仙娘庙碑”看,该“总管大庙”始建雍正十二年。各村各寨还建有分庙,如白沙镇的黑山村亭子庙、柳家乡淮南庙、秀水状元村仙娘泉与仙娘庙,在莲山镇上莲塘与下坝,白沙镇、古城镇、城北镇、福利镇都有仙娘庙。各镇定下日期轮流把神位从总庙抬到本村寨的分庙里祭拜,每当庙会期,人们抬她和白龙等神 的神位出游。

二、刘仙娘信仰文化特征

克莱德·克鲁克洪认为:“人类的生态与自然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1]富川走廊是中原文化、楚文化、瑶文化进入岭南的主要通道,且与中原文化、楚文化、百越文化经过多次碰撞而达到融合,从而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宗教文化信仰体系,在此文化背景下的刘仙娘信仰,自然也具有了这种文化特性。

(一)道教性

主要体现为原始宗教与道教相结合,呈现出道教化倾向。从文献看,广西很早便与道教神仙挂钩。东汉蔡岂在撰《汉九疑山碑》碑文中称:虞舜是“解体而升,登此崔鬼,托灵神仙。”[2]汉末牟子也认为帝舜南至苍梧是“不死而仙。”[3]道典《洞真琼文帝章经》云:“北戎长胡大王献帝舜以白琅之霜,十转紫华服之,使之长生飞仙,与天地相倾,舜即服之而方死,葬苍梧之野”[4]。牟子《理惑论》又云“: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谷长生之术,时人多有学者。”富川地处我国雄伟的五岭,峰峦叠翠,流泉飞瀑,云烟渺渺,古称“世外桃园”,是道家们炼丹修道的好去处。按遗存在广西富川慈云寺内刻于明万历庚戍(1610年)的“重修高田寺碑”记载:张道陵修炼于丹霞福地,其弟子普静、致信、致存、祖荫、蕙珍、大攸、祥肃、道庆、广懋修炼于富川报恩寺。清乾隆《广西通志》卷十四载富川县白云山“侧有丹灶山,相传汉张道陵炼丹所”[5]。卷八十七载张道陵“善以符治病,隐于富川之白霞修炼”[6]。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富川县治从钟山镇迁到富川明城,在城郊东北建庙“真武观”,敬奉“真武大帝”。据《富川县志》记载,富川历史上有较有名的道观,如丹霞观、真武庙、东岳庙、福神庙等;有众多的亦道亦儒的关帝庙、土地庙、城隍庙、社稷庙、文昌庙;还有本地神之庙如昭忠祠、淮南庙等。

仙娘出游过程显示了道教化特点。刘娘出游之前,要由师公先做法事。神像前面摆放了将近十多张桌子,上面供奉着各式各样的供品,当地所有尽可能奉上。每个神像前都有一个香炉,里面插着好几柱香。刘娘要启程时,头戴冠帽,身著红色坎肩的师公模样的人围在神像前面的桌前,其中一个全身红装的师公舞而作法(他就是主师公),其他师公边唱边打锣,配合主师公法事行动。随后,师公们又在每台神像前吹喇叭、敲锣、打鼓。主做法事的师公持一碗水,在每台轿前,用毛笔蘸水后洒几洒,然后,一尊尊神像被抬到相应的轿中放好。师公又跳着神步,以笔指轿,吞一口水,喷向神像方向。法事做完,才抬着神像出游。

有关刘仙娘的传说中,她是富川“梧州人”的先祖,会法术。刘仙娘之“仙”的称号以及她女儿与婢女也以“仙”名之,都富于道教化意味。

(二)瑶族性

任何宗教信仰的流行,必然要与本土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相适应。于传播者而言,必然要对正在传播的宗教做某种适当的改变以适应当地环境;于接受者而言,必然要从中找到共同话语,对传播之物作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接受。刘仙娘信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仍然具有地域性特征。

再看白龙帝君。一般龙庙中的龙,其头具有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之形。但白龙帝君并不像其它庙中的龙,他的头大且较圆,有许多的洞窟。问其含义,当地老人讲,这就是洞窟。白龙帝君的这种头像,与当地溶洞较多有很大关系。

其四,信仰民众的本地性。刘娘庙会中的主体是梧州瑶民众。老人们多戴黑色礼帽、身穿深蓝长衫。中老年妇女则多头戴花格布帕,身穿蓝色布襟。出游之前,还有妇女们在旁用本地语唱着《刘娘出游歌》。

三、刘仙娘信仰的功能

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大师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一切社会制度或习俗、信仰等等的存在,都是由于它们对整个社会有其独特的功能,也就是说,对外起着适应环境、抵抗能力,对内起着调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或之间关系的作用。”[7]农耕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重实际、重功用的心理。

(一)心理调适功能

《礼记·祭法》言:“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凡有功于民者均由鬼为神,享受后人的祭祀。在刘仙娘的传说中,仙娘在战胜了各种困难,为后人开辟了一片富土,她既是祖先神,又是英雄神。既“法施于民”,“以劳定国”,亦能御大灾与大患。

刘仙娘几乎是当地人心中的万能神。在涂尔干认为宗教信仰总是某个特定团体的共同信仰,“这个集体不仅宣称效忠于这些信仰,而且还奉行与这些信仰有关的各种仪式。这些仪式不仅为所有集体成员逐一接受,而且完全属于该集体本身,从而使这个集体成为一个统一体。每个集体成员都能感受到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他们可以借助这个信念团结起来。”[8]出游的队伍中,有旗子写着:“敕封得道,普渡众生。”仙娘所乘轿子亦有:“神灵庇佑百姓,仙娘普渡众生。”亭子庙刘娘神像前的对联为:“庆佳节圣母游三村扶庶众,祝盛会神赐五福惠群民。”仙娘的万能神性在《刘娘出游歌》中得到诸多体现:

主生育、主文才:(仙娘出游)“又添人丁又添寿”。“接归游过侬个寨,发出子孙好人才”。

主财:“刘娘给个好运气,吃用穿着就容易。旺水入塘财气高,年年接上年年好。东进金银西进宝,年年富贵万年福”。“重敬刘娘有好时,走运一年当一日,日子就好过”。

主平安、主寿命:“保佑去归身体壮,一路平安靠刘娘”。“保佑老人多长寿,百年寿源日子久”。

人类学家莫斯在《礼物》一书中指出,社会中的各种事物,甚至是最特殊的事物都有其特殊功能。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互惠性的交换活动,这种互惠性体现在赠与 —接受 —回报过程中。在民众的观念中,神仙世界也和人类世界一样,人类的交换行为可以衍生到神界。人以最好的东西供与神,神也将尽最大限度保佑人,赐人以福。当仪式结束,民众就会带着希望走向新的生活。

(二)团结功能

在富川“梧州人”的传说中,刘仙娘是他们的先祖。共同的祖先形成民众的我族观,集体仪式又让参与者有机会互相沟通,增进感情,减少矛盾。刘娘神像从总庙到各个分庙的出游过程就是神仙莅临各个村的过程,整个仪式要求各任职人员按时到位,仙娘出游到各个村寨的次序由各村德高望重者商议后而定。《刘娘出游歌》唱到:“刘娘出游是古事,今年就跟我村起。我寨带头接神灵,七寨叔孙这好讲,这有量(即商量)。刘娘先从我寨轮,七寨头子商了议。”各个村寨定下日期轮流把她的神位从总庙抬到本村寨的分庙里祭拜。祠堂、各个神灵、庄严的法事、袅绕的香雾等构成了特殊空间、特殊人物、特殊的场景,它们与特殊的时间一起构成了一个神圣的世界。对圣地、神灵的敬畏和严肃的礼拜仪式激起参与者的情感也从世俗进入神圣。这种特定的场景所产生的匿名性与非人格的力,“在一定意义上它们甚至是物质的力,能够机械地产生物理效应”[8]。帕森斯说:“由于人们的态度具有共同的仪式表达形式,所以人们不但凭此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态度,而且还转而强化这些态度。仪式可以使态度上升到一种高度自觉的状态,还会进一步通过这些态度来强化这个精神共同体。”[9]表面上,仪式所呈现的是信徒与神之间的归附关系,实际上它所呈现的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对其自身社会群体的归附关系,即身份认同感。对于群体与共同神灵的认同感会将信众紧紧凝聚起来:“七寨叔孙连得起,庙堂好事齐商议。和和气气重重起,香火重新暖神坛”。“总管大庙砌成年年做好事,又唱山歌唱大戏。七寨叔孙人心齐,首先邀齐商了议。为着七寨叔孙人见面,出游唱戏年年是一回。”(《出游歌》)

按照涂尔干的说法,“仪式首先是社会群体定期重新巩固自身的手段”[8]。仪式强化了族群共同的记忆,复苏了族群记忆中最本质的要素,强化了人们的族群意识。在本地人心目中,刘娘庙会是聚会的重要场合,刘娘出游活动是增进族人感情的有利时机。刘娘庙会前,举办庙会所在地的民众忙打扫房舍,布置客厅,准备酒席,邀请亲戚朋友来做客。庙会那天,信众从各地赶来,四面八方的亲戚朋友云集一村。在平地瑶中,客人被称为“福”。有客上门就是“福气盈门”,客人越多主人家越有“福气”。“亲情来到就入根,坐下凳来就是亲。”他们重视亲情与友情,待客热情:“亲情来到是好事”,所以,“入到那家都欢喜”,“入到那家都亲热”,“进到那家没关系,就当自家亲兄弟”。从早到晚,任由客人进出。民风淳朴,亲情意识、友情意识、族群意识非常浓厚。

(三)伦理教育功能

宗教伦理常和世俗伦理相联系,外在于个人的群体意志的世俗的伦理和道德规范通过超自然力量的训诫而内化成为自律性的行为准则,内在自律的合力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和谐的世界秩序。刘仙娘神体系既有祖先神,又有自然神,它们不仅掌管着人间的雨晴与收成,也掌管着人间的灾难祸福。如《出游歌》中的雷神就是公正廉明的洞察世界的神“:雷王出洞管大众,管好大众管家庭。人说心公和肚明,不怕雷公和闪电,心公心净雷也明。”刘仙娘“阴阳事情你解决,凡间事情你管好。”盘古大王则“管天下”“,凡间事情你管圆(即完)”。富川的梧州山歌《为人要争气》强调为人要讲本分、讲公平、讲良心、讲信用、讲公理、讲和气;不要倚强凌弱、抢劫偷盗、戒赌、戒毒、戒嫖、戒悭吝、戒贪心;不短斤少两,不贪财忘义,不铺张浪费。这些伦理,与对仙娘神系统的信奉无不关系。与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非官方化的刘仙娘民间信仰,是国家法律法规等正式控制力量之外的非正式控制力量,在对民众心理与道德塑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娱乐功能

刘娘出游是富川梧州瑶民众精神盛宴。通过仪式,民众们娱乐着神灵,也娱乐着他们自己。在盛会上,女性展示了精湛的手艺,“各村姐妹有手艺,神轿杆连带儿被,丝绒带儿神轿花”;抬轿的后生展示着他们的英俊和力量之美。出游时,又是舞狮,又是跳舞。出游到主要街道,还有人头戴假面,手持鹅毛扇,在众人面前表演。瑶民能歌能舞,随口可歌,指物可唱,常以歌声传情达意,平时唱,节日里更要唱。刘娘出游讲究热闹,唱山歌与唱大戏少不了,而且它也是沟通人神的重要手段。“唱话吧讲不尽心不平,对不住神公对不住人。”当“出游唱戏完尾了”,于是“富水条条归家户,日日接上一样好,满地黄金到处有,白玉银杯满地铺。”歌声与大戏不仅能沟通人神,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歌声与大戏中,人们宣泄了自己的情感,由“对不住神公对不住人”转移到对得住神公对得起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中老年人看好戏,青年人来看会期。一些后生与姑娘以山歌相识,又以山歌相约。

四、结 语

作为地方性刘仙娘信仰,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丰富着当地民众的生活,纾解着生存的压力。并且,它作为一种强大力量塑造着民众的性格,锻造着民众的思想道德,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1](美)克莱德·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6-7.

[2]艺文类聚[Z].

[3]弘明集[C](卷一).中华大藏经[Z].

[4]无上秘要[Z].台北:台北商务印刷馆,1986:245.

[5]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台北商务印刷馆,1986:339;455.

[6]蔡村,瑶族源流探索[J].民族论坛,1997(1).

[7](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译者中文版初版前言[M].夏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8]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吉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0;254;507.

[9]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葛智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50.

An Interpretation 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Fairy Liu Belief

Yang Zonghong
(Chinese Department,Hezhou University;Hezhou 542800)

Fairy Liu is a prevalent religion in the Fuchuan,Guangxi.Due to special historical reasons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Fairy Liu have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bout this brief are Taoism,localization,utilitarian.As one of important brief,it possesses unity,ethical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functions.This article analyzes folk activities with the theory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anthropology.

Fairy Liu;Brief;cultural characteristic;Function

C95

A

1673-8861(2010)04-0042-04

2010-08-13

杨宗红(1969-)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贺州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多语地区族群歌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富川平地瑶为个案”(项目编号:08FMZ009)。

猜你喜欢

富川梧州出游
中共梧州城工委
你出游,我出油
杨万里撰并行楷书《故富川居士罗子高行状》
“慢”城富川,脐橙与丰年
未来出游大作战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假期带娃出游防走失
八十多载后寻访梧州
梦梧州(外两首)
富川县安监局开展“ 讲道德、有品行” 专题学习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