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部湾文学的审美特点及价值——北部湾文学系列论文之二

2010-08-15黄伟林

贺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作家群北部湾北海

黄伟林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北部湾文学的审美特点及价值
——北部湾文学系列论文之二

黄伟林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广西文化版图主要由四个版块组成。以北部湾为代表的桂南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文化的本质是海洋文化。北部湾海洋文化的精粹主要有两种:海上丝绸之路和珍珠文化。海洋文化与山区文化最大的区别就是包容性和浪漫性。北海以其包容的文化性格,为移民作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宜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空间。

北部湾文学;海洋文化;包容性;浪漫性

一、广西的文化版图

广西文化版图主要由四个版块组成。一是漓江流域为代表的桂北文化,这种文化的本质就是中原文化;二是红水河流域为代表的桂西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壮侗苗瑶文化,它构成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主体内容;三是西江流域为代表的桂东文化,这种文化的本质是粤文化;四是北部湾为代表的桂南文化,这种文化的本质是海洋文化①。

文化是文学的根。广西文学曾经有过两个较为辉煌的时期:一是清代活跃于漓江流域的临桂词派、岭西五大家、杉湖十子所代表的桂北作家群,这个作家群接受的主要是中原文化的影响;二是1949年之后活跃于红水河流域的桂西作家群,这个作家群主要以壮侗苗瑶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其审美文化特征。从广西文学的这一演变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即文学的发展往往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文化认同,第二个阶段是文化自觉。因为中原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所以,广西文学进入中国文学版图,也必须从受中原文化影响最深、本质上认同中原文化的漓江流域文学开始。当广西文学进入中国文学版图之后,即文学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之后,广西文学的文化自觉就变得格外重要。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差异自觉,自觉地发现自身与主流文化的差异。因此,当漓江流域文学为广西文学进入中国文学版图立下头功之后,红水河流域文学的壮侗苗瑶少数民族文化所体现的广西文化相对于中原文化的差异性就浮出了海面,与漓江流域桂北文学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不同,红水河流域的桂西文学主要体现的是与中原文化的差异。广西红水河流域与中原文化不同的壮侗苗瑶少数民族文化,本质上属于屈原《离骚》所代表的楚文化系统。它受中原儒文化系统的长期遮蔽,一直处于中国文化的边缘地带,为中国民间所容纳、隐藏和传承,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南方楚文化与中原儒文化的本质不同,成为红水河流域文学与中原文学的差异之源。任何一种文学的兴盛都有其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对广西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广西西部的红水河与左右江流域,是壮族人口聚居最集中的地方。1952年,相当于行署一级的桂西壮族自治区成立,辖宜山、邕宁、百色三个专区和钦州专区的上思县共43个县,属广西省人民政府直接领导。1956年改称桂西壮族自治州。1958年7月15日,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撤销广西省制,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决议。以国家层面对广西这片土地人文性质的理解和文化战略,直接导致了广西文学生态的巨大变化。深入观察这种变化的轨迹,可以看到文学与时代、文学与国家内在而深刻的联系。这种文化格局的重要变化,直接导致了文学格局的变化。1949年以后,直到今天,从陆地、韦其麟到广西三剑客为代表的桂西作家群的崛起,恰恰证明了国家文化政策对某个地区、某个作家群的巨大影响。

二、北部湾文化特征

同样,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沿海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进入1991年之后,北海终于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扮演了一个相对重要的角色,长期受到遮蔽的北海文化已有所自觉,开始了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觉悟的历程,北海本身的海洋文化气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相应的,文学上的北海作家群也终于浮出海面,逐渐在广西文坛、甚至中国文坛产生影响。

历史上,北部湾海洋文化的精粹主要有两种。一是海上丝绸之路。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北海就已经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海上丝绸之路曾经在发展欧亚大陆的古代国际贸易和古代洲际交通的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北海因此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重要门户。因为这个门户的存在,中国获得了一个与东南亚国家和欧洲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这一事实决定了北海历史所赋予的开放文化品格,是北海成为当代中国14个对外开放沿海城市之一的历史文化基因。北海的这一文化特质使人们意识到,广西绝不是一个闭关自守、闭目塞听的夜郎国,而是一片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土地。它表明,广西文化不仅拥有北来的中原文化,而且拥有南来、西来的西洋文化。的确,让许多人想不到的是,曾被认为是“文化沙漠”的北海,早在清朝年间就拥有了英、德、法等8国领事馆,有英、法、德、葡萄牙、日本、丹麦、荷兰、美国的洋行和代理商行,有整个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有英国教会、法国政府创办的医院,这些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的欧式建筑至今大多仍屹立在北海市区,成为赏心悦目的西洋景观。而由数百上千的欧式商铺、民居结构而成的珠海街、中山路,这一被英国建筑专家白瑞德誉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年鉴”的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好、中西合璧的建筑群,更以活的姿势表明,西洋风为北海带来的不仅有物质文明,而且有生活方式。北部湾人以其特有的平和、宽容接纳了代表着先进文化的中原文明、西洋文明。

北海海洋文化的精粹之二是珍珠文化。中国古代有完备的珠宝文化系统。其中,陆地珠宝文化的精粹是宝玉,海洋珠宝文化的精粹是珍珠。玉有玉石文化,珠有珍珠文化。那些潜藏了深刻的文化密码、文化内涵异常丰富的成语如字字珠玑、珠联璧合、珠圆玉润、珠围翠绕,指向的都是人文美与艺术美的高级境界。然而,“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西珠指的是西洋珠,东珠指的是日本珠,南珠指的则是北海的合浦珍珠。合浦成为中国珍珠文化的顶级胜地。成语“珠还合浦”也因此成为中国人对艺术之美和人生之幸的向往。

然而,无论是对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对珍珠文化这两大海洋文化资源,我们的研究都相当薄弱,更遑论文化利用和文化开发。与我们对刘三姐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相比,北部湾海洋文化资源长期还处于遮蔽和闲置的状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能够有效地帮助经济衰退软着陆。因此,无论是进还是退,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都应该是当下北部湾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中国有辽阔的海域和漫长的海岸线,但由于中国的文化中心在内陆中原的缘故,海洋文化并不发达。表现在文学上,海洋文学乏善可陈。不过,虽然中国的海洋观较为贫乏,但有识见的中国人对大海并非没有向往。孔子有一句名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位坚守仁学礼教的孔子,竟然在“达则兼济天下”的反面,为自己安排了一条“穷则独善其身”的后路,这条后路并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而是需要舟楫的大海。一个“海”字,足可见出孔子对海洋文化的陌生与向往。庄子也曾给人们讲过一则寓言,即河伯(指黄河河神)见北海(北方的海)的寓言,因此留下了“望洋兴叹”的典故。北海若(指海神)那番话可以看成庄子的思想:“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这番议论,也可见出海洋在庄子心目的份量:它代表了一个阔大的胸怀和境界。

三、北海作家群的海洋文化律动

显而易见,尽管与山水情怀、土地情结相比,中国的海洋文化相对贫弱,但是,从以上孔子、庄子关于海洋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海洋心存向往是一种普遍现象。当笔者阅读那些北海移民作家的作品时,这种感受格外真切。因此,为了更感性地理解海洋,笔者首先选择了那些移民北海的文人作家的作品,试图从这些充满了关于大海的想象的文字去感受海洋的律动。

来自湖北的许可是因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爱上大海的。这位生活在武汉的女性,熟悉了长江、东湖,但心中却一直珍藏着着大海的梦。因为长江没有蔚蓝的辽阔,东湖没有无垠的博大,她甚至愿意做一粒尘埃,永远属于大美无言的海。(《人生风景·寻找大海》)来自湖南的湘雯把大海当做“一生的执著与向往”,在她的心灵深处,“伸手触摸,满指间都是漂泊的海风”(《梦里鲜花·圆梦》)来自重庆的吴景娅,在新婚不久温馨的书房里,“隐约在台灯后的海石花就放出一种迷离的光来,让人嗅着海潮的气息。也许就是从那刻起,我的心里就升起一张帆,要奔大海而去。”(《镜中·驿动的家》)来自广东的文青,因为初中读到一首诗《六月,我们看海去》,“开始做起与海有关的白日梦”(《情思图案·我与北海的海》)她表示:“谁不想去摸摸海呢?摸摸它的肌肤,它的呼吸,它的心跳……”(《情思图案·海的味道》)来自贵州的段扬,第一次相遇大海,仿佛接受了某种神示,就写出了《我是北海人》的歌词,一年以后,更是离开了养育了自己30多年的家乡,真正成了北海人。段扬确实是被大海的博大与深邃迷住了,“每当取得成功,得意忘形时,我喜欢来到大海边,面对一望无垠、深不可测的大海,我顿时觉得自己的成功是那么微不足道,……每当遭到失败,心情沮丧时,我也喜欢来到大海边,紧靠着大海宽广博大的胸怀,倾听着大海吐纳日月的呼吸,我顿时觉得自己的失败是那么不值一提”(《星星的歌·我是北海人》)。

那么,大海究竟有一种什么样的品质,或者说,海洋文化究竟有什么特点,激起人们如此的向往呢?根据笔者对北海作家数百万字文学作品的阅读,发现海洋文化与山区文化最大的区别就是包容性和浪漫性。

一是海洋文化的包容性。

成为北海人以后,文青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不断地咀嚼和品尝“海的味道”。她的答案是海是“一本无边无际的亘古的书”,她列举了一批读海的名篇佳作,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普希金的《致大海》、刘再复的《读沧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后,她的结论是大海是一个谁也无法真正参透的“承载着太多内容的文化意象”,她甚至认为水手也无法读懂大海,因为,大海丰富、大海深奥、大海沧桑。(《情思图案·海的味道》)

吴景娅是带着怨恨、厌恶的情绪离开家乡的,然而,“在沿海,我不再恨人了,即或是一个非常亲近的朋友因为蝇头小利欺骗我、欺负我,我也能心静如水地宽容他(她)、解脱他(她)。”(《镜中·困惑与选择》)

的确,很多北海的作家都写到了大海的包容。这种包容当然首先是因为大海的博大、大海的无边无际,它有巨大的容量,能承载自然与人生的无穷无尽的内涵。与此同时,也因为具有大海无穷无尽的精力,它永不歇息,永远没有疲倦的时刻,它甚至能使污泥浊水迅速得到消化和澄清。海洋这种空间意义上的包容性和气质意义上的包容性确实是令人惊叹的。包容,确实是海洋文化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品质。即以当下北海文坛而论,人数众多的移民作家确也构成了北海文坛的一个重要景观,没有文化气质的包容,很难设想这些文人能在北海这座海滨城市安居乐业。事实上,北海正是以其包容的文化性格,为移民作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宜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空间。对此,评论家张燕玲也曾一语中的,她指出:“这个群体(广西北部湾作家群)许多人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移民,但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包容性,使落地生根的他们对地域文化有着特别的敏感,他们明白,关注和创造地域文化实际就是关注和创造自己的生存发展,建设自己的‘文学故乡’”②。

二是海洋文化的浪漫性。

文青对海洋的浪漫性是充满浪漫的想象的。在《我与北海的海》一文中,她写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有时我会听到海风在自己的大脑里簌簌作响。我想,一定是海的浪漫盘踞在我的大脑里了。”她因为这种浪漫的想象而“想亲近它,想回归到它的怀抱,真切彻底地啜饮一次海洋的气息,感受一次生命的欢乐。放下一切羁绊,忘掉一切人生负累,与海一起狂欢,是与未知、神秘、浩瀚作遭遇 ……”她甚至认为,北海可以让人回归“初人”的感觉,“因为北海完全可以被你当作人生的伊甸乐园。”

文青毕竟属于北海移民,她对海洋的理解想象的成份多于现实的成份。相比之下,北海土著廖元仲笔下的海洋文化的浪漫性质显得更为真切实在。在他那组《海边旧事》散文中,不仅叙写了许多海边人日常生活的实景,记录了一些海边生活的风俗,而且通过一些人物性格的刻划展示了海边人浪漫性格的一面。《海边旧事(之一)》写了五叔与二婶的私情,还专门说明这并非个案,因为:

坡岭人家,开发得早,一条村几百人甚至几千人,大都同姓而居,受族规或亲规的束缚严重,男女之事就严谨得多。海边人家则不然,开发较迟,而且居住的村场分散,一户人家就住在一个高屯上,绿竹围绕,自成一统,受的束缚较少,只要是单身,男女之事,就随便多了。

这里所说的随便,恰恰是海边人浪漫性格的一种表现。为什么海洋文化与山地文化相比具有某种浪漫性质?追究起来,应该与海洋生活的动荡与不确定有关。渔村里的男人,向海里讨生活,出一次海,十天半月都是常事,离别造成了情感空间的拓展,此其一;而靠海吃海的生活,可以从富饶的大海中得到可观的财富,富裕使海边人性格大方,为人豪爽,此其二;海洋生活与自然贴得非常近,出海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廖元仲的《海边旧事(之五)就写到“二叔是出海捕鱼被龙卷风打翻船丧命的,十二叔则是吃河豚中毒赴黄泉的。”这种人生的不确定性也使得海边人更为珍惜生命,珍惜可以把握得住的欢乐,此其三。

的确,大海的潮涨潮落,浪涛汹涌,起伏动荡,大海所隐含的凶险和机遇,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海边人人生的变幻莫测,在诱惑海边人选择一种奔腾激荡的人生,而不像农家人更贪恋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稳平静的生活;大海无限的蕴藏,无穷无尽的精力,它可以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为人类创造巨大的财富,而不须像农家人那样依靠漫长岁月去进行财富积累。大海的辽阔无际,确实使海边人不受视野的限制,引导他向未知的事物和未知的地方开拓进取,而不至于像农家人总是面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和土地,久而久之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和惯性。

确实,许多北海作家都写到北海的海鲜大排挡,而且都写到了海鲜的生猛。海鲜生猛,当然指的是那些鱼、虾、蟹生命的张扬及其生命力的顽强,然而,海边人的生活,或多或少也受了这种“生猛”品质的启发和影响,他们对醇酒欢歌的诉求,显然胜过向土地讨生活的农家人。这或许正是为什么吴景娅到了北海这座海滨城市立刻“颠狂地在每个空旷的地方撒野,肆无忌惮地享受天空、阳光、海浪、沙滩、树木和花丛……”,“我在沿海流逝的时光中学会了一件事情 ——激烈地喝酒然后优美地醉倒。”吴景娅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这可能正是海洋文化“生猛”性格对她的潜在影响。

注释:

①黄伟林.扩大文化版图,拓展心灵世界 ——广西文学从多民族合唱到多元复调的五十年[N].广西日报,2009-01-20.此文讨论了广西东西南北四个作家群的文学现状。

②张燕玲.风生水起 ——广西环北部湾作家九作品札记[A].冯艺,张燕玲.风生水起 ——广西环北部湾作家群作品选[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Beibu Gulf Literature:
on Beibu Gulf Literature(II)

Huang Weilin
(School of Literatur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4)

Guangxi cultural territory consists of domains.The south Guangxi culture represented by Beibu Gulf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whose nature is sea culture.There are two essences of Beibu Gulf sea culture:maritime silk road and pearl culture.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sea culture and pearl culture is inclusiveness and romanticism.Beihai offers immigrant writers a very pleasing material and spiritual space in the character of inclusiveness.

Beibu Gulf literature;sea culture;inclusiveness;romanticism

I01

A

1673-8861(2010)04-0026-04

2010-09-25

黄伟林(1963-),男,广西桂林市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广西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作家群北部湾北海
莫言与“红高粱作家群”
北海北、南海南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北海 美丽的地方
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
南方的北海
巨大的翅膀和可能的高度——“宁夏青年作家群”的创作困扰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北部湾的风
Preparatory Work before 2016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