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文化强省战略论

2010-08-15刘玉堂刘保昌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建设文化

刘玉堂,刘保昌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7)

湖北文化强省战略论

刘玉堂,刘保昌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7)

新世纪十年来湖北的文化强省建设,从概念的提出、战略的制定,到全面推进“八大工程”、重点实施“五个一批”,促进全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取得了重大成绩,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进取的历史过程。湖北文化强省战略内涵丰富,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同时也需要制定一套包括公民素质、公共文化、文化产业、先进文化、文化品牌、传统文化、文化市场、文化人才等指标在内的“文化强省指标体系”,以期全力推进湖北公益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最终实现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转变。

文化强省;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指标体系

进入新世纪,湖北省委、省政府得风气之气,在全国范围内较早提出了文化强省战略。回首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湖北文化强省建设从概念的提出、战略的制定,到全面推进“八大工程”、重点实施“五个一批”促成全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以《湖北文化强省建设纲要》、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为代表,取得了重大成绩,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进取的历史过程。文化强省战略内涵丰富,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同时也存在着若干值得重视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湖北是文化大省,历史文化资源深厚丰富,可以概括为“两乡两地”、“五大优势”。两乡即是楚文化、三国文化之乡;两地即是中华民族和人类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五大优势即是文化资源大省、科教大省、小说大省、戏剧大省和报刊出版大省。具体来说,湖北文化可以划分为十一个文化系列,即远古人类文化、炎帝神农文化、楚国历史文化、三国战争文化、清江巴土文化、长江三峡文化、辛亥首义文化、现代革命文化、当代科技文化、民俗宗教文化、山水名胜文化。这些文化系列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带有鲜明的湖北文化特色,既是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形态中的一串明珠,又是极其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式发展?《湖北文化强省建设纲要》(2002—2012年)最先在传统“小文化”领域进行了可贵的尝试,这项规划将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目标规定为:围绕繁荣文艺的中心任务,着力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建立先进的文化体制,培养拔尖的文化人才,生产一流的文化精品,建设现代的文化设施,培育繁荣的文化市场,发展高效的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营造优良的文化环境。到 2012年,全省文化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居于全国前列,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式转变。将文化强省建设的近期目标规定为: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舞台艺术、影视、美术、书法、摄影等主要文艺门类发展成就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实施精品战略,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楚文化特色、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艺精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精心策划和举办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广场文化的发展。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生活的质量。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成为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大支撑。文化生产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省 GDP中的比重有较大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文化人才结构优化,高素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造就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人。文化设施布局合理,现代化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文化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文化交流活跃,进一步扩大湖北的国际、国内影响。文化强省建设的具体举措则有精品生产、社会文化活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文物事业、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人才培养等。但是仅仅依靠传统“小文化”还无法真正实现文化强省,产业集群化、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综合化才是文化发展、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2004年 6月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颁发《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年),提出了近期文化发展目标:“到 2010年,把湖北建设成为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中西部文化强省。做到文化体制基本理顺、文化机制充满活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实力较强、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人才结构优化、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居中西部前列。”着力实施文化经济战略,促进经济与文化的融合;龙头带动战略,充分发挥武汉市在全省,传媒业、出版业、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四大门类”在文化行业内的龙头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品牌特色战略,积极开发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链,提高湖北文化的知名度;科技创新战略,促进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有机结合;人才聚集战略,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

2007年 6月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文化强省战略,即要在今后五年时间里,“和谐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城乡文明程度、公民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备,科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软实力显著增强,成为文化综合实力居于中部前列的文化强省”。建设文化强省的具体措施包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挥荆楚文化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政策,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内部改革,增强服务功能和自身活力;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逐步转制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市场化程度;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壮大文化骨干队伍,突出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固占领基层阵地。引入市场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培养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名人和复合型文化经营人才,努力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强省战略勾画出全省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化强省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包括文化事业强省和文化产业强省等建设目标。

2007年 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1]进而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四项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民群众,因此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为了进一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和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2009年 9月国家制定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目的在于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规划强调指出,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即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扩大文化消费,不断适应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宏观政策层面,也对发展文化产业给予了有力支持:降低准入门槛,加大政府投入,落实税收政策,加大金融支持,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国家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对于繁荣文化产业,调整经济结构,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北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按照《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结合湖北省的具体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 2009年 11月出台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①《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2009年 11月11日),中共湖北省委文件,鄂发(2009) 31号。,召开了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推进“八大工程”、重点实施“五个一批”、努力建设文化强省。一是实施理论武装工程,构建引领科学发展的思想平台;二是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培育现代人文精神;三是实施舆论传播工程,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四是实施文艺精品打造工程,提升荆楚文化品位;五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让先进文化惠泽人民大众;六是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工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七是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形成湖北新的经济增长极[2];八是实施文化人才建设工程,造就一支宏大的文化队伍。“八大工程”明确了湖北文化强省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从而使得“软指标”变成“硬任务”。重点实施“五个一批”,即建设和实施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文化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打造一批深受群众喜爱、赢得市场认同的文化品牌和精品力作;建设一批各具特色、集约化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湖北文化强省战略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全面繁荣,实现由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跨越;主流媒体综合实力逐步壮大,舆论引导和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精神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备,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6%左右;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出思想、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彰显特色、优化布局,重点建设红色文化基地、历史文化基地、生态文化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努力将武汉打造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文化中心,形成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支撑的文化发展空间布局,努力把湖北建设成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荟萃、文化实力雄厚的文化强省。

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湖北文化强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不断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一是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全省人民共同谱写文化建设的“交响曲”,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如2009年已经完成 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 20 610个,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 1 253个,建设农家书屋 7 000家,开展各类文化展演近万次。举办“文化惠民、免费看戏”活动,10多个文艺院团共演出 103场,直接惠及群众 10万人次,有力激发了人民群众关注文化发展、分享文化成果的热情。二是一批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集群项目脱颖而出,形成彰显湖北文化影响力的品牌方阵。着力发展文化创意[3]、影视制作、动漫等重点产业,支持和引导依托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项目,逐步形成了“一县一品”的文化建设格局。坚持标准、突出特色,建设了楚天传媒和 181创意产业园、中国光谷创意产业园、江通动画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集群。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撰写理论文章,以“楚天舒”笔名在主流媒体发表,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理论宣传品牌;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业,形成了以《知音》、《特别关注》、《今古传奇》、《楚天都市报》等发行量超过百万的报刊为代表的报刊出版品牌;不断创新广电节目内容形式,打造广播电视品牌栏目;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搭建文化节庆平台,形成了以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等为代表的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文化节庆品牌。三是优化文化强省建设环境,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文化发展软实力。省财政大幅增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提高使用效益;落实税收优惠扶持政策;认真落实文化事业转企改制单位的社会保障政策,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降低准入门槛,引导、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扶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整体谋划、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十年来,湖北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一改过去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呈现的“小、弱、散”状况,文化产品从数量、质量、影响力等各个层面得到大幅跃升,事实上已经成为全省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得力抓手,也是全面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2007年湖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 368.3亿元,占全省 GDP的比重为 4%①湖北省统计局:《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与思考》,《文化体制改革与产业发展动态》第 10期,2009年 6月 3日,第 17页。。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450.91亿元,占全省 GDP的比重为 4%。其中仅第三季度就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 337.58亿元,占同期GDP总量的 4.28%,文化产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大。而 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 4.8%,将来还要提高到 6%以上。以新闻出版行业为例,2009年全行业总产值达到 281.9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 15%;长江出版传媒集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知音传媒集团利润过亿元;新增 5种百万份报刊,全省过百万份报刊达到 10种,在全国地方省份中堪属惟一;5家印刷企业入选“2009年中国印刷企业 100强”,入选数量居于中部六省第一。就连此前一向较为低迷的演出市场,也通过股份制改造焕发出蓬勃生机,大型地域风情舞《家住长江边》首开湖北省剧目股份制生产先河。从拍得剧目经营权至今,已经公演近 200场,演出收入超过 1 0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如已在欧洲、美洲以及国内主要城市演出近 750场的大型杂技主题晚会《英雄天地间》、音乐剧《大三峡》、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楚剧《大别山人》、歌舞音画《楚水巴山》等,也都是通过市场检验,成功地走向全国、打进海外市场的范例。

就全国范围来说,2004年我国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 3 340亿元,占 GDP的比重为 2.15%;200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 4 216亿元,比2004年增长 26.2%,占 GDP的比重为2.3%;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5 123亿元,比 2005年增长了 21.5%,年增长速度高出同期 GDP增速 6.4%,高于同期第三产业增速 6.8%,而当年全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总量达到 5 70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 800亿元,增幅为18%[4]。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6 41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 25.2%,占 GDP的比重为 2.6%,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7 630亿元,占同期 GDP的 2.43%。与 2004年相比,2008年文化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增长 121.8%;2004—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22%,高于同期 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18.4%)近 5个百分点。文化产业的经济贡献值愈来愈大。2009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 8 400亿元左右,比 2008年现价增长 10%,快于同期 GDP的现价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占同期 GDP初步核算数的比重为 2.5%左右,比 2008年提高 0.07个百分点。从实现的增加值角度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 GDP的增长速度。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文化消费空间必将进一步扩大。巨大的文化产业利润收益预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也存在着相当距离,尤其是与文化产业增加值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相比,更是如此。2009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 2 270亿元,占全省 GDP的6.4%,总量连续 5年名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首。即使是在中部地区,我们与毗邻的河南省、湖南省相比,也还有一定的距离,湖北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产业支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大举措。胡锦涛在 2010年 7月 23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当前的文化工作,要重点从四个方面全力推进: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5]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6]。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成果的受惠者。实施文化强省战略,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追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也要建设公益文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

建设文化强省的关键是落实,我们将文化强省的基本目标概括为“五强”,即文化转化力强、文化创新力强、文化提升力强、文化凝聚力强和文化辐射力强,并尝试制定了一套“文化强省指标体系”,包括公民素质、公共文化、文化产业、先进文化、文化品牌、传统文化、文化市场、文化人才等 8项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7],以期能够对文化强省建设作出较为科学的考核。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是全面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更先进的理念、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 刘保昌.文化创意产业综论[J].襄樊学院学报,2007(9):53-56.

[3] 刘保昌.文化产业集群研究三题[J].江汉论坛,2008(6):135-138.

[4] 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办公室,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文化发展战略论坛文集: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51 -53.

[5] 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日报,2010-07-24.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6.

[7] 刘玉堂,刘保昌.中西部文化强省的基本目标、内涵和指标体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4):78-82.

On Culture Strategy of Hubei Province

L IU Yu-tang,L IU Bao-chang
(Hubei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Wuhan 430077,China)

In the ten years of the new century,the culture building of Hubei province has made significant a2 chievements,from the concept of the proposed strategy for mulation to“Eight projects”and“Five achieve2 ments”.It gets the province’s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Three stagesof development are the constant2 ly pioneering history.The strategy content of Hubei province is rich in culture,is clear in objective,is effective in measure,and achieves the remarkable results.At the same time,it needs to develop a package of citizenship, public culture,cultural industries,advanced culture,cultural brand,traditional culture,the cultural market. We must develop public culture and cultural industries,from the big culturalprovince into the great culture prov2 ince.

Cultural strategy;Cultural industry;Culture;Index system

G127

A

1009-2854(2010)09-0005-06

2010-09-10

湖北省 2009年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09]126)

刘玉堂(1956—),男,湖北大悟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文化产业;

刘保昌(1971—),男,湖北仙桃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产业。

(责任编辑:陈道斌)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