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2010-08-15黎红梅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资本大学生

黎红梅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文化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黎红梅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文化资本指由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和模式以及文化的物质载体所构成的资本。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即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是他个人在人才竞争的市场中击败其他竞争者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大学生择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可以理解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硬件能力;大学生的文化资本(即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观念、社会联系、社会关系、价值观、社会和个体之间相互的认同是否得当等)决定了一个大学生在求职就业市场上的适应能力。“文化资本”对于择业成功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主要的非正式手段之一,可以理解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软件能力。因此,应充分发掘文化资本,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文化资本;就业;能力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资本指由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和模式以及文化的物质载体所构成的资本。已有的大量文献表明:学者对人力资本在大学生的求职就业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普遍忽视了文化资本之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融入社会的价值和文化体系的能力的作用。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即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是他个人在人才竞争的市场中击败其他竞争者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大学生择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可以理解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硬件能力;大学生的文化资本(即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观念、社会联系、社会关系、价值观、社会和个体之间相互的认同是否得当等)决定了一个大学生在求职就业市场上的适应能力。在同等条件下,社会和个体在文化上的相互融合和认同,能够使大学生形成争取的就业观和人生观,并进一步使其具有较广泛、得力的社会关系,在择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文化资本”对于择业成功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是大学生择业的敲门砖、试金石,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主要的非正式手段之一,可以理解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软件能力。从文化资本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全方位了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为科学制定高校就业政策提供依据。

二、大学生文化资本的形成及其与就业的关联性

1.家庭文化的影响

根据布迪厄的观点,很多文化能力的形成都是家庭代际相传和家庭教育的结果。学生在走进学校之前,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们具有或强或弱的文化能力,这种能力决定了学生在学生文化活动中的竞争力。

家庭的血缘关系、与家人的长期共同生活、家人在道德和思想上的态度对大学生文化资本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家庭所处地域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并进一步地影响其就业观,这一点在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上就可以看出来,不少农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就业目标就是跳出农村、在城市工作。其次,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职业的看法和要求。在相对受教育程度水平低的农村,他们对职业的经济条件往往最为看重,而对职业与个性的培养、职业的兴趣以及职业对人生未来影响考虑相对较少,这一文化氛围赋予其子女的文化资本的内涵也相对薄弱和狭隘,直接造成大学生就业的短期行为,即一种短期的就业观,同时影响到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同时,如果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低的话,他们普遍希望子女能获取较高的学历。父母可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加之我国传统儒家教育的影响,使大学生文化资本形成带有不可避免的盲从和被动色彩,表现在在大学生的专业确立上或多或少掺杂了家长的意志和愿望。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职业现状以及对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发展前途的思考影响子女的选择。这种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家庭生活的长期熏染,逐步向子女渗透的。

家庭文化资本形成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言行影响型。大学生虽对就业有一定的主见,但父母亲友的言行、经验教训也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二是协商帮助型。父母亲友参与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或共同商量决策,或利用职权与“门路”帮助子女获得理想的职业;三是替代选择型。那些平时对父母依赖惯了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往往乐于接受父母的选择安排。有的大学生甚至把“让父母满意”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主要标准,在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中,父母亲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往往表现在思想观念、言行的影响上。

2.校园文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指高等院校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由大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它文化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校园生活对大学生来说是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在这里,他们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然后走向社会。校园文化赋予了他们丰富的知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改革国家面貌的远大抱负,这些对他们的就业观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任何一种文化结构中,大学生无疑是社会中最具有开放意识,知识水平相对较高,并且具有较高追求目标的人。于是,对现实永不满足、无尽追求的理想主义与校园文化在精神上仿佛存在着某种天然的契合,使他们牢牢的联结在一起。在目前的大学生就业中,这种理想主义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就业目标的高期望值。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不仅要求符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要求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并且还要考虑个人价值的实现、经济收入、轻松度等各种因素,择业标准呈现出多重性的特点。

校园文化的价值观与社会文化的价值观的差异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一个错位,这个错位的存在导致了大学生就业时的矛盾心态。首先,理想工作的现实标准与大学生原来所期待的不甚明确的理想化标准并不一致,有时自己喜欢的工作不一定是自己最适合、最能发挥特长的。这样,理想与现实的标准发生冲突,使毕业生出现矛盾的就业心理。其次,在毕业分配的现实中,好工作也越来越难找,人学生的高期望与工作条件的低水平的现实,使大学生在工作前后普遍有一种失落感,觉得社会分配不公。

3.社会文化的影响

文化能力强的学生,就能在文化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源,从而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文化能力。在这里,并不是说文化能力在学生入学前就决定了,学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就固定了。由于文化能力是后天习得的,它的强弱跟学生进入学校、特别是进入社会之后的主观努力程度、机遇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关系。因此,在学生文化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明星”学生的不断变化。这种文化主体间不断的竞争构成了大学生文化资本的常态,即学生通过增强自身的文化能力从而提高自身在学生文化场域中的影响和作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文化场域中,由于社会环境、习俗及其体制的构成和评估体制的差异,学生的文化资本与成人(如教师等)相比总是处于一种非对称的常态,这种常态造成了学生文化能力的增长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得以正常的展示。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就会通过对传统权威和价值理念的挑战来显示其文化能力,从而形成叛逆性和隐蔽性的文化特性。

由于这种冲突,使学生在就业中往往需要有一个调整心态的过程,使其形成的文化资本能够有效地融入到社会文化体系中,得到社会的认可,否则会使毕业生产生一种对社会文化或者价值标准的抵触,降低其适应社会和就业的能力。因此,应当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习和社会活动,特别是高年纪的学生,应当主动走向社会,接触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的文化,将三种文化内核有机融合,完善和丰富自己的文化资本,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充分发掘文化资本,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文化资本象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一样是帮助大学毕业生谋取职业的一大重要因素,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文化资本的角度来看,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当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善于挖掘现有的“家庭文化资本”

对于大学生求职者来说,首先要学会开发现有的家庭文化资本。血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属于强关系范畴,研究结果证明:血缘关系中蕴涵的文化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明显的。因此,基于血缘的家庭文化共性和认同性就成了开发大学毕业生社会资本、加强社会联系的一个主要方面。另外,基于血缘关系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联系还具有高稳定性,强意愿性,易交流等特点,因此,它也是大学生各种人际关系领域和社会联系中比较容易开发的部分。开发这部分文化资本时,大学生要在父母的协助下,多组织和参加家庭聚会,并主动与亲属保持联系,多交流感情,维护和提高这部分资本。

当然除了要积极开发血缘关系中的文化资本外,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还要学会将家庭文化资本与其他现有的社会资本有机融合去寻找就业机会,如:建立与同学、校友、老师,你的同乡及家乡的“父母官”,甚至同学的同学、同学的同乡、亲戚的朋友(弱关系)的关系等等。学生在将精力投入学习时,应该对搞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等关系投入一些精力,重视每一个认识他人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任何一个机遇都可能成为对你日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资本。在交往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其家庭文化与其相同或者相似的群体,在共同的理念,共同的价值观的引导下,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家庭文化资本的潜能,还能比较融洽地建立起与这些群体间的联系,丰富社会资本,为拓宽就业渠道、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学校要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和谐的互动环境。互动是人与人建立联系、加深关系强度的纽带,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型学生是很难建立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本的,所以学校为大学生创造频繁互动的校园文化生活,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也能为学生广交朋友、锻炼社交能力创造条件,使其发展和培植更丰富校园文化资本。

其实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在两个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一是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让大学生将家庭文化与之比较和融合,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善于表达和表现自我的能力,为最终走向社会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二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参与进来,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并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所在,通过不断训练和改进,发挥自己长处,克服不足,为将来走向社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能力,融入社会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继续加强社会交往,扩大与增值“社会文化资本”

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少,是缺少“社会文化资本”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要拓展社会文化资本,不仅要依赖于学校或各种组织,还要独立地走向社会,在实践中探索,扩大社会文化资本。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兼职、打工、实习等各种机会,有意识的加强与社会的交往,是弥补自身社会资本单薄的重要途径。社会交往不仅有助于锻炼个人的人际交往、为人处世能力,而且可以扩大个人的社会网络范围。通过关系网络的结构化,行动者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网络结构,基于网络结构中频繁的互动,信任关系等社会文化资本得以产生,并且这个关系网络范围越大、社会联系越广,融入社会文化的机会也会增加。当然,并非走出去“社会文化资本”就会自然而然的增值了。根据笔者对本校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参加过社会实践,但是在访谈时发现:他们中很多只是“参加过”社会实践,而参加社会实践的“广度”、“深度”及“持久性都不长,从严格意义上说真正有质量的实践,社会交往并不是很多,当然他们的社会文化资本融入度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扩大和增值。所以,为了扩大和增值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文化资本”,使大学生能够真正融入社会,我们还应该有意识地去建立和积累关系,主动与社会上各层面的人才交朋友。在选择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的单位时,也应该尽量专业对口,与所学专业、就业方向靠近。如果你毕业实习和就业实习能够有机地结合,在实习中初步适应和融入社会和企业文化,那就业单位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了。

[1]罗三桂.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J].现代大学教育,2005,(3).

[2]罗三桂.精英与大众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特征比较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

[3]温晓慧,钱永坤.大学生摩擦性失业与就业市场功能的完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

[4]陈建恩,王文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J].兰州大学学报,2002,(3).

[5]郑金福,陈沙麦.浅析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发展研究,2000,(7).

[6]王贤来.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1999,(2).

[7]杨晓苏.浅论大学生择业就业时的职业准备[J].青年研究,1998,(4).

[8]吴立生.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初探[J].教育探索,1997,(6).

G4

A

1009-3605(2010)03-0031-03

2010-03-30

黎红梅,女,湖南祁阳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

责任编辑:叶民英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资本大学生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资本策局变
大学生之歌
第一资本观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VR 资本之路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