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睡病病人的护理
2010-08-15赵敏艳黄隽英熊康平
赵敏艳,黄隽英,熊康平,陈 锐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睡眠疾病,人群患病率为0.02%~0.18%[1],无性别差异,我国人群患病率为0.04%[2],常于青少年期起病并可终生患病。此病常以睡眠发作、猝倒症、睡眠瘫痪及睡眠幻觉为典型临床表现,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但临床大多是以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不分地点和场合的白日过度嗜睡为主要主诉。因此,临床上常与嗜睡症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过度嗜睡、癫痫等难以鉴别。本睡眠中心从2007年9月—2009年6月运用美国泰科公司Sandman睡眠监测仪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PSG)及白天多次睡眠潜伏试验(MSLT),睡眠分期参照Rechtschaffen and kales标准手工分期作为客观诊断,符合2005年颁布的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2版(ICSD-2)发作性睡病的诊断标准[3]的有15例病人。现将临床监测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病人中,男9例,女6例,年龄11岁~58岁,病程 0.5年~40.0年,其中3例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发病年龄小于18岁的9例。
1.2 临床症状 全部病人均有白天过度嗜睡,就诊时常规调查爱泼沃斯(Epworth)嗜睡量表(ESS)[3],为13分~22分;有典型猝倒发作的10例;有入睡前幻觉的7例;睡瘫的9例。其中5例具有典型的睡眠四联症,男3例,女2例。
1.3 方法 病人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不小于7 h,前夜保证大于6 h充足睡眠,第2天起床后90 min~180 min开始第1次小睡检查,以后2 h检查1次,共检查 4次或5次。每次小睡检查前均重复斯坦福嗜睡程度问卷表(Stanford sleepiness scale,SSS)调查,测量病人主观困倦程度。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包括脑电、眼动、下颌肌电、心电、鼾声、口鼻气流、胸腹部呼吸、腿动的监测,以与其他睡眠障碍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白天MSLT监测包括脑电、眼动、下颌肌电以作为睡眠分期。
1.4 结果 15例顺利完成整个监测,2例呼吸紊乱指数(AHI)大于5,1例合并有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其中有13例病人夜间PSG检查中睡眠潜伏期≤10 min;8例病人快动眼睡眠(REM)始于入睡后<20 min;白天MSLT中,15例平均睡眠潜伏期≤8 min,入睡开始阶段出现REM(ROREM Ps)≥2次的15例。根据ICSD-2的标准[4]。此15例病人被诊断为发作性睡病,均否认头部外伤或病变史,头颅CT均无异常。
2 护理
2.1 监测前护理 ①监测的环境为遮光、隔音的单人间,室内墙壁及窗帘色彩柔和,摆放绿色植物,室温保持在18℃~22℃,湿度50%~60%,营造温馨、舒适的睡眠氛围。床单干净、整洁,枕芯柔软,床边设护栏。对于白天行MSLT,本中心采用遮阳防紫外线卷帘遮窗,以营造与夜间相似的环境。②病人前来就诊时应详细了解其发病史、症状包括四联症情况、引起猝倒的诱因、健康状况等;向其解释该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其顾虑;安排监测时间。监测当晚首先让病人熟悉监测室的环境、设备,消除陌生、紧张情绪。③检查当天电话确认病人前来的时间,并劝其监测当日避免浓茶、咖啡、催眠剂或兴奋剂的服用,防止影响夜间睡眠;告知来前洗头、洗澡、男士剃胡须、女士不用化妆品;当天白天尽量少睡,少饮水。检查前嘱病人关闭手机等通讯设备,既防止电信号干扰,又避免因接听电话而影响睡眠和监测。并告知床头呼叫铃的方位和使用方法,尿壶或痰盂放置床边易取处。
2.2 监测中护理 ①提醒病人排空大小便,告知病人睡眠时可随意改变卧位,说明电极比较牢固,如有脱落,监测人员可通过电脑及时发现。②熟练操作多导睡眠监测仪,用皮尺测量脑电各电极安置处并做标记,并用磨砂膏及75%乙醇处理皮肤,待干后用导电膏准确连接各导联,头发中的电极并用1 cm×2 cm左右小纱布粘贴牢固,脸部电极用1 cm×1 cm小纱布保护电极并用胶布粘贴,各导联固定好后理顺成一束置于病人的右侧,提高病人舒适度并防止监测中导连线打折,最后用弹力帽保护头部电极;胸腹带松紧适宜;指套血氧饱和度固定牢固,不能过紧或过松,过紧会影响手指局部血液循环,过松会导致睡眠中翻动时脱落而影响监测结果;口鼻气流与鼾声导联用胶布固定,并保证病人舒适。③检测各导联的阻抗,做好生理定标,确保准确记录。整夜监测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对于存在呼吸暂停的病人,密切注意血氧饱和度与心率,警惕夜间脑血管与心脏疾病的发生,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及时抢救。④早晨停止监测,拆除心电、鼾声、口鼻气流、胸腹部呼吸、腿动导联,加固脑电、眼动、下颌肌电,断开放大器与插孔板的连接,把插孔板挂于病人胸前。病人洗漱完毕,进早餐,起床后90min~180 min开始第1次小睡检查,以后2 h检查1次,共检查4次或 5 次,一般采用 08:00、10:00、12:00、14:00、16:00 准时记录;监测同时观察脑电情况,准确判断病人是否入睡,是否出现REM期起始的睡眠,如从关灯记录起20 min内病人未入睡,应立即结束该次监测;若20 min内病人已入睡应再继续监测15 min。每次监测前检测各导联的阻抗。检查间期,告之病人不能入睡,避免在监测室休息或活动,可推荐病人进活动室活动,如看电视等,避免阅读、听音乐,并在检查间期定时巡视,告之准时进午餐。
2.3 监测后护理 ①监测结束后关闭多导睡眠监测仪,取下各导联,动作需轻柔。温水浸泡电极,用柔软的小毛刷清洁电极。②及时分析监测结果,做好正确的分析报告。
3 讨论
白天过度嗜睡是发作性睡病的重要表现,也常为首发症状;猝倒是由强烈情感所诱发的失张力发作[5],表现为随意肌张力突然减低和丧失而跌到,本中心无猝倒病人占33.3%;入睡前幻觉即从清醒到睡眠之间转换过程中出现各种幻觉;睡眠麻痹即在睡眠开始或结束后持续数秒或数分钟不能运动。根据其典型临床表现,发作性睡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具有典型四联征的病人很少,本中心15例确诊病人中仅有 5例,占33.3%,所以此病症状常与一些存在白天嗜睡症状的疾病难以鉴别。因此,采用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和白天多次小睡潜伏试验监测是诊断发作性睡病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其对无猝倒型发作性睡病及OSAHS病人所出现的白天多嗜睡等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6]。MSLT是当前临床上认为测定白天嗜睡的“金标准”,其诊断的敏感度为84%,特异性为96%[7],国外已广泛应用。
护理人员临床监测的职责是给病人营造舒适、安静、整洁、如家的睡眠环境,在保证前一夜充足睡眠的情况下,完成第2天白天多次睡眠潜伏试验,应用熟练的操作技术、耐心的解答,以消除病人对监测的恐惧心理,配合整个监测过程。在以往的监测过程中发现,很多病人因为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可能出现紧张甚至恐惧而影响入睡,由此对睡眠潜伏期产生影响。在本中心监测过程中还发现,很多病人经过1 d疲惫的监测,到第5次小睡前因为临近结束前的兴奋感而影响最后1次监测的入睡,从而可能影响到整个监测的结果。所以,护理人员需要耐心的解释与合理的心理疏导以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进而影响整个监测过程。因此,准确、真实、严谨的试验测试过程得到的结果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
[1]高莹卉,韩芳.发作性睡病[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8,8(3):174-178.
[2]Wing YK,Li RH,Lam CW,et a1.The prevalence of narcolepsy among Chinese in Hong Kong[J].Ann Neurol,2002,51:578-584.
[3]Johns MW.A new method for measuring daytime sleepiness:T he wo rth sleepiness scale[J].Sleep,1991,14:540-545.
[4]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 edicine.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Diagnostic and coding manual[M].2nd ed.Westchester,IL: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2005:79-94.
[5]王荣.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1,28(6):299-301.
[6]娄涛,武小玉,李冲,等.发作性睡病病人的多次睡眠潜伏试验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8):2264-2267.
[7]李冲,杜好瑞,谭春英,等.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方法与临床应用[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5,12(4):19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