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2010-08-15芳,陶

海南医学 2010年21期
关键词:平卧双下肢体位

陈 芳,陶 娟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科,江苏 昆山 2153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导致腰腿疼痛,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严重影响躯体的运动生理功能,导致生活能力下降。近年来此类病人常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术[1],其目的是在减压基础上强调腰椎的生物力学的稳定,减少并发症,疗效满意。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2月开展PLIF术,至今已完成65例,经我科成功的手术及全面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术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对此类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5例病人,男27例,女38例,年龄42-70岁,病史3-24个月,左侧腰腿痛32例,右侧腰腿痛30例,双侧腰腿痛3例。单个间隙椎管狭窄52例,2个间隙狭窄11例,3个间隙狭窄2例。患者X线片、CT示L3/L4和(或)L4/L5和(或)L5/S1间隙有不同程度狭窄伴椎间盘突出,椎体边缘及小关节突增生性改变。

2 治疗与转归

本组65例均行后路手术常规气管插管全麻,拱桥俯卧位,后正中切口。完成椎弓根螺钉置入后,先行全椎板切除,取出突出的髓核组织,扩大狭窄的中央椎管及神经根管,解除马尾及神经根的压迫,然后植骨Cage椎间融合加内固定。术后两周时,本组60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5例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病人病程长,易出现焦虑、恐惧、多疑的心理,为疾病的预后担忧,对手术持犹豫态度,担心术后肢体康复程度,劳动能力是否丧失,护士要经常巡视病房,关心、体贴患者,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给病人以关心、理解和安慰,使之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2]。介绍同类治疗成功的病例,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3.1.2 体位护理 患者平卧硬床板,以平卧位、左右侧卧交替,翻身1次/2 h,采用轴线翻身法[2]。侧卧时在肩背部、腰骶放置三角翻身枕。下床活动时,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坠床。

3.1.3 疼痛的护理 了解患者疼痛发作的诱因,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节律性、程度及疼痛发作时的伴随症状,如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症状。急性期病人应该绝对卧硬板床休息,以解除肌肉痉挛,减少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给予热敷和理疗[3],教会病人放松的技巧,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痛剂以缓解疼痛。

3.2 术后常规护理

3.2.1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密切注意病人生命体征变化,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做好记录。同时要观察神志、面色及尿量。

3.2.2 术后切口情况 术后48 h内密切观察伤口渗液、渗血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放置引流管者,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并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量及颜色,如果伤口引流液8 h内超过300 ml,应暂停引流,汇报医生。

3.2.3 术后搬运、体位及翻身护理 移动病人时,要求3个人搬运。搬运人员站于病人同一侧将病人的肩背部、腰臀部及下肢同时托起并保持其身体轴线平直[4]。术后平卧3 h,以利于压迫手术切口止血。3 h以后由护士协助每2-3 h轴线翻身一次,平卧位与侧卧位相互交替,术后第4天开始自己翻身,但仍应遵循平轴翻身的原则。卧床患者骨突处予以保护,消瘦者和肥胖者可给气垫床,预防褥疮的发生。

3.2.4 饮食护理 手术本身对机体是一种创伤和消耗,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而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现象。术后病人完全清醒6 h后,如无上述情况可以进少量流质,术后第2天改半流,逐渐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3.3 术后并发症护理

3.3.1 脊髓神经功能损伤 术后注意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以及括约肌功能[5]。麻醉消失后用钝形针尖轻触病人双下肢或趾尖皮肤,观察有无触觉或痛觉。如有双下肢突然疼痛难忍、麻木、胀等感觉,提示可能有脊髓水肿或血肿形成,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3.3.2 脑脊液漏 观察引流液,引流液后期引流液呈洗肉水样或淡黄色,且量仍较多,考虑为脑脊液漏。去枕平卧,并将床尾抬高30°,去除负压引流后加压包扎伤口,及时更换敷料及衣被,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感染症状。

3.3.3 深静脉栓塞 PLIF术后患者常在术后早期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会造成肺栓塞,好发部位为下肢深静脉,术后预防极为重要。以下方法可有助于减少其发生:(1)术后下肢主被动训练及按摩:踝关节背伸和跖曲及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主动收缩,同时辅以患肢按摩,这样能促进血液流通,改善微循环降低深静脉发生。(2)术后预防性应用小分子量肝素、法华令、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3.3.4 坠积性肺炎的预防 勤为患者翻身、拍背或应用震动排痰机,利用机械性震荡原理将痰液排出;还可教患者做深呼吸及主动咳嗽;痰液粘稠者可进行雾化吸入。这些方法都有助于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3.4 术后康复护理

3.4.1 术后1-3 d 术后早期直腿抬高锻炼,是防止神经根粘连的有效措施。术后第1天可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锻炼,初次由30°开始,逐渐加大抬腿幅度,并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天两次,每次30 min。

3.4.2 术后3-5 d 术后第3天起鼓励患者主动直腿抬高的锻炼。因为此时患者已掌握其要领,在心理上应鼓励患者,增加康复的信心。

3.4.3 术后5-7 d 应在直腿抬高、股四头肌锻炼的基础上做一些屈膝、屈髋的被动活动,以增加双下肢肌肉的力量。

3.4.4 术后第7天 开始腰背部的锻炼,提高腰背肌的力量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开始用五点式[5],即两足跟、两肘、后枕支撑床抬起身体;熟练掌握以后,再改为三点式,即两足跟、后枕支撑床抬起身体;1-2周后改为飞燕式,即俯卧位[6],头、双上肢、双下肢同时抬起。每天3-4次,每次30 min,逐步增加次数,即使痊愈出院,也应坚持锻炼半年以上。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位护理有其特殊性,对手术疗效和预后十分重要。术前,不恰当的体位对患者有造成继续损伤的潜在危险,应向患者强调正确体位的重要性,协助患者安全渡过术前准备期,预防继续损伤和意外事件。

术后康复护理很重要,正确指导患者掌握要领,循序渐进进行。加强腰背肌及腿部肌肉锻炼,增强脊柱的稳定性,与手术成功有密切关系。由于椎体椎弓根钉加椎体融合术固定牢固,安全可靠,所以患者术后可早期进行翻身,较早下床活动。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防止神经根粘连,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并发症出现,促进康复。活动的角度、数量、时间可因人而异,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痛苦为宜。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在患者有一点点进步时即给予鼓励,以增加信心,促进身心健康。

[1]陶天遵.新编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1 375.

[2]李少平,徐 莉,耿汇涓.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126.

[3]罗凯燕,喻姣花.骨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2004:294-295.

[4]娄湘红,杨晓霞.实用骨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36.

[5]姚晓光,申 勇,张英泽,等.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12):910-914.

[6]周玲珍.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微创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33):3500-3501.

猜你喜欢

平卧双下肢体位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平卧位输尿管插管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中应用的护理分析
平卧位下直接前入路及侧卧位下后外入路术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术中术后疗效对比
平卧菊三七的形态特征和影响因素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正交试验优化平卧菊三七多糖的提取工艺
请您诊断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