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剪在甲周炎治疗中的运用
2010-08-15黎孔琼
黎孔琼
线剪在甲周炎治疗中的运用
黎孔琼
甲周炎是门诊外科常见病之一,好发于青年人,特别是学生,多由外伤、修剪指甲时损伤、局部卫生状况差等引起。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季多见。如果处理不当、治疗不及时,就会出现反复,长时间不愈合。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用线剪、持针器(血管钳)行部分拔甲处理的方法,操作简便,可大大缩短治疗时间。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换药碗1只,内盛线剪1把、持针器(血管钳)1把、凡士林小纱条1块、小方纱布1块或2块。根据病人情况可备5 mL注射器1副、2%利多卡因1支。
1.2 方法 首先对患病指(趾)甲及其邻近处彻底消毒,消毒时注意清洗甲沟处的分泌物。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麻醉,若需要麻醉时应在指(趾)近端以2%利多卡因阻滞神经,不可在病变指甲的邻近处施行浸润麻醉,以免感染扩散。根据甲周炎脓液穿破的位置选择:一手拿持针器,另一手握线剪,用持针器分开破溃的肉芽,从一侧甲沟中点钳夹并扣上持针器后适当用力掀起,并从始至终固定不动。线剪的凹处贴近甲床垂直剪开1/4或1/3指甲,在甲根处顺势用线剪分开甲根组织,游离出指甲并拔出。再次消毒患处,放置凡士林油纱条包扎。术后视伤口出血情况1 d或2 d换药 1次。
2 讨论
甲周炎的早期治疗往往被病人忽视。当炎症扩大、局部已形成脓液后部分病人才来就医,一般情况下脓液首先在损伤一侧甲沟处形成,穿破后脓液排向甲沟处。脓液排出后肉芽部分覆盖甲趾,由于创面在活动中常常受到鞋子等外物的挤压,使一侧甲沟处的分泌物无法排除。患侧的部分指(趾)甲下坏死,指(趾)甲与甲床部分分离,常常经久不愈。我们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用线剪行部分拔甲处理,损伤性小、愈合时间短,术后换药2次或3次即可。若全部拔甲创伤大,特别是换药时间长,一般换药15 d~20 d。如处理不当致甲床感染破坏甲床,影响指甲生长而形成重甲。利用线剪的特殊结构,操作起来十分方便,除个别对疼痛较敏感者外,一般无需麻醉。适用于门诊、校医务室、社区诊所等。既为病人减轻痛苦,又可大大减轻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黎孔琼(1964—),女,湖北省宜昌人,主管护师,大专,从事普外科护理研究,工作单位:435002,湖北师范学院校医院。
2009-08-09;
2009-12-17)
(本文编辑 李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