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时代特征

2010-08-15王毅武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王毅武

(海南大学 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海南 海口 570228)

中国现代经济理论是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孙中山先生关于追求与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经济理念、理论与学说、学派及其产生、发展、完善的条件、过程、特点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近年来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门新学科,也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依其目的、性质与特点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三部分,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与“非社非资”的经济理论。其中主要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这是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主干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与实现现代化经济理论的总和,既是中国人民奋力富民强国的实践总结,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的结晶。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时代特征,直接体现为如何正确认识与把握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条件、环境、特征及其规律性,从而尽快实现民族与国家的“复兴、自立、强盛、现代”的伟大目标。这一问题不仅是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基本课题,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问题。

一、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时代特征

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主体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其基本内容是围绕着具体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实际问题而展开的,因而必然显现与中国实际及其特色相联系的时代特征。

1.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理论中心。与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空想性及不彻底性截然相反,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主要表现在:切实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这是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主体部分所独有的。例如,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主体理论认为,虽然帝国主义的入侵导致了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和封建社会形态的演变,但中国从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经济基础、以农村为活动领域、以农民为人口主体的后封建性传统社会,封建经济无论在数量、质量还是结构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基本属性和总体面貌。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主体理论基于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基本国情,从当时经济的封建主体性出发,切实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独有的新民主主义道路。又例如,新中国成立后,基于传统计划经济的一系列弊端以及与当时中国基本国情的不吻合,中国现代经济理论阐释了改革开放具有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必须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大跨度地走向世界,回归世界经济主流,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例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完善,正是以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关键点和落脚点的。这些已经被时间和实践证实了的理论,都是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既包含着从理论原则和具体实践出发的批判性,亦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排除“左”、“右”两个方面的干扰和影响的基础上得以丰富和发展的,同时也是在中外经济思想互相交融渗透和开放度提高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理论成分和思想材料以更好地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从主体上看,总是把认识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视为自己存在的意义,并且特别注重“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注重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加以实现。

2.以实事求是为研究宗旨。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实际上也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一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但是实事求是的问题,还有一个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问题。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基本原则已定的情况下,研究宗旨无疑就是实事求是了。在中国的具体情况下,实事求是不仅是认识论,而且是方法论。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主体研究的一系列观点或结论因为坚持实事求是的宗旨,因而被时间和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1986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性”,“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也要有市场,两者都是调控手段”等观点,当时并不被学术界主流派及政府制定政策的部门认同,但却与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讲话”及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的观点相一致;1990年《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的主线》一文,提出“计划与市场是社会主义经济内在联系的两个重要特征”,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并明确认定“计划与市场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主题”。这些认识与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中“科学把握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的理论观点完全一致;1992年《中国工业化理论对马克思再生产学说的贡献》一文,明确提出“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必须置放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一根本入手”,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使用“三农”概念,并把“三农”问题提升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对此进行了全面部署;1996年《关于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一些思考》一文,提出“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是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发展”是“情理之中和题中应有之义”。这些认识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及以后的宪法修改、党章修改中得到了印证与体现;2002年《关于中国国情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文,系统研究并阐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半封建”两种对旧中国国情概括的异同,提出:“反封建是中国亟待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与后来关于执政党先进性建设、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精神完全吻合。这些问题,既是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主体研究的基本问题,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实际问题。给出这些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正确认识,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精神是不可能的。

3.以实现现代化为基本任务。纵观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主体与主流,追求与实现现代化是其核心。应当说,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都是如此。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主体理论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任务是通过变革旧中国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封建、买办、官僚、垄断的生产关系,建立、巩固和发展能够为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广阔前景的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使中国实现伟大复兴,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实现现代化的诉求直接、集中表现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政治结论;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经济现代化提供了广阔前景和切实道路。在国民经济恢复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种实现现代化的诉求表现为以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目的的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化的理论;在其后的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实现现代化又表现为丰富、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种种理论创新与贡献;在全面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实现现代化为核心的理论诉求就更加明显了。因为,关于改革、开放、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直接就是为实现现代化服务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现现代化这一理论核心出发,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始终立足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致力于稳妥、尽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实际上,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以实现现代化为核心,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与经济历史进步的必然反映,是中华民族通过现代化进程实现伟大复兴的政治目的和历史使命的理论体现。

4.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理论归宿。创新是理论的生命所系,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以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主体理论为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发展与完善过程就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实现的,其中的若干结论、观点被后来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超前的,以开拓创新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归宿点。众所周知,中国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也不是列宁主义的故乡。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是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飞跃,是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与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伟大飞跃,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论、治国新方略的形成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三次伟大飞跃,集中到一点,就是切实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认识、把握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使其富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并且形成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民族形式。回顾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形成、发展与完善之路,实际上也正是一条结合国情、锐意进取、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实事求是,是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得以丰富和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发展、创新与升华的生命力。

二、中国现代经济理论时代特征的客观依据

中国现代经济理论是在中国国情基础上产生的,具有中国风格、气派、特色的,特定关于经济现代化的理论,其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形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实现形式。就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而言,即无产阶级翻身解放的思想指南,其基本宗旨主要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换言之,无产阶级的一切纲领和行动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主体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则产生了自己鲜明的风格与特色,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具体而言:

1.产生时代不同。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初期,资产阶级的产业革命和民主革命都已经基本完成,无产阶级革命已经提上了历史日程。中国自1840年以来一直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还没有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使得当时中国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发生了巨大变革,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但是,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五四运动为界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两个不同时期,中国现代经济理论虽然出现了“国共分野”,经济思想的性质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追求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并没有变,以辛亥革命为发端的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

2.思想来源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在吸收和改造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优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和创立的。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化理论,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还是中国国民党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以及“非国非共”的第三理论,其思想渊源都大致如此。这不是人为的,而是时代使然。

3.形成方式不同。19世纪30年代,随着法国和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飞快增长的大工业逐渐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现代化作为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同时,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的阶级矛盾。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近代中国史则告诉人们,中华民族史册中最屈辱的一页,是1840年英国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这一封建古国的大门,从此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华帝国一步步地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从而使得中国现代经济理论深深地打上了反帝反封建和追求现代化的烙印。纵观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理论内容,其主题或核心,其实就是追求与实现现代化。可见,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形成于追求现代化的需求,是中华民族谋求复兴、自立、发展与强盛的理论。

4.影响范围不同。马克思主义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宗旨和目标追求,为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具有普遍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特定的过程,中国现代经济理论是对于中国现代化过程的理论阐释,是其特色与规律的科学概括以及具体内容的展开。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依其目的、性质、特征、内容而言,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实现经济现代化的理论,是中国人民奋力富民强国的实践总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现代经济理论是中国人民独创的卓越理论成果。

5.产生基础不同。任何一种思想与理论的出现都有其历史基础与时代条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也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马克思主义孕育而生。旧中国则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在其沿海一带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总体看并没有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在农村是小生产的汪洋大海,在城市是小手工业者的汪洋大海,因而具有浓重的后封建性质。旧中国的经济不但十分落后,而且在民众素质、科技文化、民主法制诸方面都面临着紧迫的提升任务。旧中国,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而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中国不但不怕资本主义,而且提倡它的发展,因为它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稳固与发展。中国的基本国情及其革命胜利后的历史任务,是中国现代经济理论诞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产生的基础是不同的。

6.历史任务不同。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指南,是追求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因此,从理论的性质到基本内容都是批判的、革命的,其历史任务就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当家作主的、共同富裕的新社会。当然,中国现代经济理论本质上也是批判的、革命的,但是,其追求目标相当具体,就是尽快在中国实现现代化。虽然,国、共与第三理论各自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方式、思路、战略相去甚远,但是在追求并致力于实现现代化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在中国,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也不存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

7.实现方式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①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②因此,马克思主义指导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通过暴力手段。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主体发展与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使其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形式,经过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开拓与创新,也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现代经济理论通过发展市场经济,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并走向社会主义。

8.运行平台不同。根据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经济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马克思经典理论是以社会化大生产和计划经济为运行平台。新中国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这样一个“大国小生产”而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不失其历史的进步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完成本来应该由资本主义完成的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工业化、现代化,从而建立起巩固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商品经济发展及其发达形态——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文明,因此建立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以实现现代化必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主体理论正是基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为运行平台,分析和研究中国问题,推进中国独特的改革、开放与发展。

9.基本过程不同。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的发展,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不仅提出推翻资本主义,而且必须消灭私有制。在中国,基本的情况却不是这样,推翻旧制度的革命不是打倒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领导民众推翻“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中国所面临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如何尽快建立起自己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如何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建立起全社会范围内的社会化大生产,消灭私有制并不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不仅如此,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实现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和共同发展,是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战略任务。

10.实现目标不同。马克思主义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方法揭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的战斗口号。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主体理论则通过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与基本内容的客观总结,揭示中国具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但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是要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的目标。两者之间显然不同。

三、中国现代经济理论时代特征的实现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化与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逐步确立,对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及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认识日趋深刻。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理论创新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特别是在新时期、新阶段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时代特征,对于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往往惊人地一致。回顾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实事求是是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精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这样,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正常发展时期也是这样。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伴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每一个阶段性进展,伴随着人们思想上的解放、进步与升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逐步摆脱了把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等同起来的“左”的思想束缚与理论僵化,实现了认识上从传统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进步。现在,我们又面临着如何在实践上通过市场经济道路与平台实现新型工业化及新农村建设的更加艰巨的历史任务。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更大胆地冲破旧框框、旧习惯势力、旧体制及旧理念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更加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才可能继续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与基础,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结果与标准。这个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同样渗透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每一个方面,同样是这一科学理论的灵魂,是构造这一科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2.切实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主体理论认为,推翻旧制度的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既不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基础与可能,也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模式与道路。因而,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深入研究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就更显得重要了。一方面,要明确无论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从而大胆运用、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政治环境等方面的重大特征,要看到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是中国特定条件下的市场经济:(1)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导,允许并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的发展,各自发挥优势,平等竞争;(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基本要求,以其他分配形式为特点与补充,既讲求效率,又坚持公平正义,允许收入存在合理差距,同时防止贫富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在宏观调控上,国家对市场的干预与控制在有雄厚物质基础保证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的作用。因此,要在把握中国现代经济理论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具体模式、形式、方式、体制与机制,自觉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历史与实践都证明,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可逾越性;生产方式的进程性决定了经济理论的深刻性。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最终目的必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且服务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从更深的层次讲,正是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尽快实现现代化这一根本任务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实现现代化的实际过程中总结、概括和升华出的一系列观点、理论、学说能否被纳入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科学体系,也是以这个根本问题为取舍标准的。可以这样认为,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任务、前提和要素,都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行现代化这个根本问题服务的,都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展开的。离开这个根本问题,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不可能把握其理论时代特征的实质。

4.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主体理论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与民族特点的统一,体现着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一方面,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研究具体地总结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许多历史教训,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缺点、错误、失误及挫折;另一方面,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创立与发展过程,也离不开中国的基本国情与民族文化。正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例如,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理论、邓小平提出的市场经济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形成的科学发展观等,正是这些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并取得伟大的成就。这些理论既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本本,也不是想当然和经验主义,而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实际上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以实现现代化为伟大目标的中国形式、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我们只有把握住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时代特征,才能深刻体会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实质、内容与特点。实践将证明,现实而又生动的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实际上是一部“中国形式、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经济理论教科书。把握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时代特征,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有助于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有助于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有助于在30年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推进再改革。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第18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85.

[2]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新风出版社,1975:188.

[3]王毅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探索[M].香港:新风出版社,2004.

[4]王毅武.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导论[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1.

[5]王毅武.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论要[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

[6]王毅武.论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新发展[J].福建论坛,2008,(2):14-19.

猜你喜欢

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边疆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