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的偏差及其改进策略*
2010-08-15林波
林 波
(福州第一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的偏差及其改进策略*
林 波
(福州第一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公开课成“表演课”、教学案例选材一味追求“轰动性”、教师提问过多且难易度掌握不恰当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突出重点,有效突破难点,以点带面等几方面入手。
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
长期以来,公开课作为探索教学方式、交流教学经验、推进教学改革重要形式,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思想政治公开课无疑是现代高中课堂教学的“样板田”,它以其研究性、新颖性、示范性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学的向前发展。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却还存在不少偏差。
一、公开课存在的偏差
1.公开课成“表演课”
公开课并非“表演课”。然而,现实中的不少公开课却带有浓厚的表演色彩:课前,教师进行反复“试演”、“组编”和对学生的“加工”。如,重新调整班级座位,暗示学生“会的举左手,不会的举右手”;课上,教师镇定自如、滔滔不绝,学生积极踊跃、师生对答如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后,听课者好评如潮,顺带谈些不痛不痒的建议。在不少公开课上,这样的情形不难见到:老师镇定自如、滔滔不绝,学生积极踊跃、妙答巧问;各种先进设备一股脑全用上,课堂异常活泼;待到下课铃声起,正好是课的结束。接着,传来听课者好评如潮,像这样的场景很多老师都经历过。然而,这样“完美”的一节课背后,隐藏着多少东西:首先教师事先要进行反复、“试演”,把“好生”与“差生”布局调整,甚至有的“差生”被“淘汰出局”,再向外班引进“外援”;最后给学生发“剧本”,要求回答提问时“会的同学举左手,不会的同学举右手”;最后,一场老师与“尖子生”声情并茂、珠联璧合的好戏上演了,有的在这之前还加上了几场彩排。
诚然,一堂公开课毕竟不是普通的课堂,为了展示某种教学模式,推广某种教学经验,对公开课作一些准备,本亦无可厚非。但是为了追求公开课的完美形式,一味追求无懈可击的表演,精雕细刻的形式,甚至把差生隐藏起来,剥夺差生上课的权利,这无疑从根本上背离了公开课的本意。
2.教学案例选材一味追求“轰动性”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常常会引用一些事例,为的是能更好地导入新课、说明原理或是增加气氛。然而,不少教师为了使公开课更生动,引用的事例都是特别轰动、特别有影响力的故事,比如一些伟人名人的故事、特别久远的历史经典故事或者课外的时政材料或趣事典故。固然这些案例可以扩大知识面,显示教学的开放性,但往往会喧宾夺主,偏离主题,把课堂弄得不伦不类。而且这些事例往往只是从教师的愿望出发,脱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
实际上现在的政治教材中本身就具有很多经典适宜的例子,而学生身边的小事,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以学生自己身边的故事来说明课本上的原理,往往比那些伟人的故事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更能达到为他们树立榜样的效果。
3.教师提问过多且难易度掌握不恰当
在公开课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而频繁地提问学生,曾有媒体报道过,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小学语文公开课大赛上,提问最少的一个授课老师问了 40个问题,提问最多的一个授课老师问了 110个问题!
让我们计算一下:在 45分钟的课堂里,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完毕,平均每个问题只有 20秒到 1分钟的时间;假如平均老师问每个问题和学生回答每个问题各占 10秒,那么学生思考每个问题的时间最短的只有 2秒!在 2秒的时间里学生能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呢?
可以想象,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学生能回答这么多问题,其中有多少问题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大量的教学时间消耗在无效的问题上,从而降低了课堂效率。这样的课堂问题,怎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新课改并不反对提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上面面俱到,一盘散沙
在听公开课过程中,不少人会发现,一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都“完美”得令人置疑:既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各个环节起承转合。因此,许多教师在上示范课时,往往会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精雕细琢,对每一处闪光点都特别钟情,难以割舍。
其实,如果有一些学生的基础较差,要将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地教完,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一节优秀的公开课之所以优秀,实则因为其中一两处关键点、闪光点,点通了,拨透了,启发到位了,自然就满堂生辉。而面面俱到,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出彩,除了让人眼花缭乱之外,实际的效果往往是每一个环节都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想面面俱到结果倒成了“面面拒到”。
5.形式大于内容
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思想政治课在形象崇高的同时,对学生而言内容也颇显枯燥和苍白。因此,在思想政治公开课中,不少教师都是采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增加实例、图片、数据统计图等提供大量信息,通过声音、画面、动画创设情境。准确、简捷、恰到好处的多媒体课件能为公开课教学提供有效的辅助作用。
然而现在的公开课几乎无一例外地要使用多媒体,评课时也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衡量公开课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似乎一堂课如果不用多媒体,就背离了新课程精神。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主角。有些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整节课都在围绕课件转,贯穿复杂的三维动画、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小动画等等。这些不仅要耗费教师大量的准备时间和精力,也极易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其实,使用课件不是越多越好,只有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难点时,才有必要使用课件。强用多媒体、为用而用、华而不实,这样的公开课,学生除了视觉上的收获外,还能取得怎样的结果呢?
此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必须有效组织,探究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合作学习作为思想政治课堂上的一大“亮点”,在越来越多的公开课教学中都得到了应用。我们不难发现,在公开课教学中,每每进入到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往往三五个学生围成一桌,讨论很为激烈,气氛相当活跃。然而,冷静下来我们就会发现,有些所谓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而已,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在发言,其他人则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干脆借此机会闲聊、说笑甚至干别的事……这样的“合作学习”追求的是形式上的、表面上的热闹,我们看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和协作,感觉不到学生在自主什么,教师在起怎样的作用,表面上的“热闹”掩盖了实际上的“无序”,“散乱的活跃”降低了合作学习的实效。
二、上好公开课的建议
一节好的公开课必定要有科学的备课、研讨、上课等模式,只有按照科学的模式进行操作,才有可能使公开课达到预期的目的。
1.突出重点,有效突破难点,以点带面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造成学习目标差距的主要原因,突出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消除学习目标的差距。所谓教学重点,一是指教材的重点,即教材中最核心和最有现实意义的部分或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二是指教学活动重点,即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材重点而着重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教学难点是指教材中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或思想上不容易接受的部分。要围绕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活动、问题和练习 ,从“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的角度进行提问和讲解,从宏观上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切入角度要恰当,必须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全面、透彻地把握教材。
2.创造性地挖掘和拓宽教材,增强课堂厚度
作为教师,既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更要有恰当处理教材的功夫。挖掘教材要注意教材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堂中,既要体现了“依据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师先要把教材读“厚”,然后传授给学生要“薄”,把精华部分和适合学生接受的东西,引导学生把握。挖掘知识钻研教材并不是就教材而理解教材,还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新观念,作必要的补充,以弥补教材滞后性所带来的缺陷,充实学生的知识;还要从新的角度多方面分析把握基本知识,把教材知识同相关的国内外大事和现实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结合自身阅历、经验和本地实际,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使教材内容内化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银行储蓄利息”时,不妨模拟一次存取款活动,让学生根据利率计算应得利息,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储蓄”这一活动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体验,并从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意识到学有所用。
3.体现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和师生间的互动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思路,在课堂上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教学中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以及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通过编写导读提纲,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能在提纲的引导下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设疑,对“天经地义”的东西也要大胆地尝试多问几个“为什么”,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破难解疑中激发出来。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课堂;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引导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综合学生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正确指导和有效监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氛围,使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和升华思想品质。
比如在进行有关“信贷消费”的教学时,教师选择了“中国老太、美国老太购买房子”的不同消费方式,模拟超女 PK台,让学生扮演大众评委对中美老太的消费方式进行 PK投票,尔后投票双方进行自由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积极的旁观,认真倾听双方的 PK理由,同时也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这样变单调刻板的话题为生动活泼的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出形象性、趣味性和多元性,也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4.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要有针对性、时代性和现实性
思想政治课既要向学生传播经济、法律、政治等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社会与人生的能力,达到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课具有理论的抽象性、贴近生活的现实性、关注学生思想的教育性。让思想政治课生活化,这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新课程把必修课设置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突出了以生活为基础,强调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相结合。
成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要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根本原则,加强思想政治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身临其境中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现实问题的经验,从而可高效地使学生得到能力训练,增强直面社会生活的本领,培养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除了教材上的案例外,教师还应用心收集一些教材外的典型案例,从生活实践、网络、书报杂志等,通常可以发现一些在社会上、理论界引起关注、争议的案例。但在选择这些案例时,要注意进行有机整合,恰如其分地选用,切勿给人堆砌材料、滥竽充数的感觉。比如“节约水、电、粮食、金钱”、“学会与人交往”、“正确看待名牌”等案例,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这类能够身体力行的小事进行综合探究,激发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共鸣,把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植根于现实的生活中;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从学科知识走向生活,用学科知识解释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现实性。
5.教学方式和手段力求生动多样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多法”。在思想政治课公开课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去努力达成教学目标。体验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授法的综合运用,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法手段,能使课堂元素丰富多彩。还可通过体验,开展小品、课本剧、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和感悟。活动的创设并非多多益善,而要服从和服务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既要适度又要适时。
公开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重要舞台。广大思想政治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公开课的研究和反思,能够尽力走出以上误区,走进真实,远离虚假。
G641
A
1006-5342(2010)04-0164-02
201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