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一个愁字了得
——浅谈宋词中的愁情*

2010-08-15石娇琴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折柳杨柳词人

石娇琴

(河南永城市实验高中,河南 永城 476600)

怎一个愁字了得
——浅谈宋词中的愁情*

石娇琴

(河南永城市实验高中,河南 永城 476600)

古代诗词中表达愁情的诗句很多,本文重点列举了宋代词人表达愁情的诗句。分别从忧国之愁、个人之愁、送别之愁进行阐述,让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愁情集中形象的表达出来。

宋词;愁情;忧国之愁;个人之愁;送别之愁

愁本来是一种很抽象的情感,在众人心里也许都是难以言状的,历代文人也都努力将心中的愁思具体而形象地写出。然而,能够把愁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我个人认为应是宋代词人。

忧国之愁

袁去华的《水调歌头·定王台》“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定王台已令人感慨,可眼前的事更令人“耿耿恨难休”,连本朝的各皇帝的陵墓也在敌人占领之下,这国耻国难竟不得去报,无路去报,“空白九分头”的,有岂止是书生﹗作者依稀看到定王台幻化成宋家陵阙。没有强盛的国家,个人谈何施展抱负呢?他似乎已感到这大宋江山正如眼前的“落日”,除了“叹息”、“愁”之外,他还能做什么?谁能让他做什么?

范成大的《鹧鸪天》“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契丹族曾建立辽国,也曾强大一时、与宋对峙,但在北宋灭亡之前两年,先被金国灭掉了。在广西群僚为他饯行的酒宴上,竟然表演契丹舞,这使他立即想起亡国之痛。“模泪易,写愁难”,送别之泪太容易写了,外表的愁苦形状好毛写,但心中的愁却很难写,那种难言之愁更是不好写、不能写。

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金兵入侵江西,江西西部生灵涂炭,造口壁就在江西万安县,时过四十年,作者至此。正在对江上黄昏为国仇家恨而愁苦的时候,突然又听到了鹧鸪的声声警告,“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鹤林至露》﹚。尤其是他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整首词抓住;一个“愁”字,前后对比概括了一生体验。上片的愁是古代文人经常抒发的无病呻吟的个人闲愁。下片的愁是仁人志士忧国伤时的愁。

个人之愁

宋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国破家忘,孤独、凄凉、失望、苦闷等等,种种心情都可以用一个愁来表现。

作为爱国词人的陆游也有其难以言诉的愁情。他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腾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表现了他的伤心之至。陆游二十岁与唐婉结婚,因唐婉的才华和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陆母的不满。不久,其母强迫他与唐婉离婚。按封建礼法,他不能违命,虽经种种哀告、抗争、终归无用,最终只能痛苦分手。“满城春色宫墙柳”,甚至让陆游悔恨自己为什么忘记了这美好春光并不属于他!当年,正是这东风恶狠地刮断了他的欢情,使他满怀愁绪,至今难休!

李清照写“愁”,堪称愁绝。在她的笔下,“愁”这个抽象的感情概念,变成了无数使人可鲜明体验的具体形象,“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似乎有了重量;“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愁又能游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似乎有了声音,有了绵延不断的时间感。李清照的愁情正是她悲惨命运的真实映照。

宋代,官妓除籍从良如过生死关,难上难。然而,歌妓更可望爱情,但是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在悲剧中终其一生,极少有幸福的归宿。所以,她们为爱而肝肠寸断。聂胜琼的《鹧鸪天·寄李之问》“玉惨华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把与李之问分离时的愁情极细腻的表现力出来。还有乐婉的《卜算子·答施》“相思似深海,旧事如天远。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爱是如此的热烈,但终要情侣诀别。

送别之愁

杨柳的千种风姿,万种风情,无不洋溢着诗意。历代文人墨客尤其宠爱它,以柳入诗的大概不下几千首。成为千古名句的就有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毛泽东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杨柳走进诗词,为诗词增色;诗词装扮杨柳,使杨柳传情。

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 ,以柳相留。“柳 ”者 ,“留 ”也 ,“柳 ”、“留 ”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扬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

送别难免有离别之苦,古代人们所处的环境与条件,使离别后的重逢成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为永别。离别就这样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故土告别的感情折磨。这一切,都使别离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人们也会黯然伤神。“杨柳岸”成了凄苦离愁的地方,“烟柳断肠处”道明了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

到了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据《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此桥,折柳赠别”故又名销魂桥,从汉、唐以来,这儿不知演过多少人间悲剧,也不知有多少文人学士将它摄入诗篇。“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年年柳色,灞桥伤别”,可见,在灞桥握别的离情有多么深厚,诗人把送别离恨写得销魂蚀骨。“为近都门多送行,长条折尽减春风”,大家送行,走出长安都门,离人去了,长条折尽,春色又减去几分。“会得离人无限意”的杨柳,就这样充当人们离愁别恨的载体,“千丝万絮惹春风”,留下了一串串带泪的故事。这些离别诗都被一种千回百结的愁肠所缠绕,被一种凄风苦雨的色彩所笼罩。直到王维一曲阳关三叠,高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一场清爽明亮的朝雨,洒洗了亘古如斯、哀怨凄苦的“轻尘”,“柳色”更新,终于使离别透露出一种富于希望的情调。

宋代词人通过柳来表达送别之愁的也很多。周邦彦的《兰陵王·柳》“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离愁是如此之急,让人招架不住。

吴文英的《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华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这首词愁渲染得异常浓烈。垂柳成了感情的发泄对象。“秋”加“心”又是“愁”字,本来送别惹人愁,更何况是游子送别呢?

无名氏的《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稍头。”丝丝柳已令人心碎,更何况轻风中摇曳不定,似乎有意“弄”姿,撩人相思之苦。杨柳重重,返青吐叶,如烟如雾。万条柳丝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绪,恨愁充塞天地之间。

以上是宋代词人之愁,说愁情,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他的《相见欢》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表现了他的非比寻常的愁苦。《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把其愁苦状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出来。《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的愁绪就像那日夜不停而东流的长江,像一切流淌不尽的江河水!李煜的愁较常人来得更激烈,更奔涌,因而他的用笔也就更精微,更练达些。

总之,无论是何种愁,何人愁,为何而愁,都由心而发,由情而感,撩人情丝。

I207.22

A

1006-5342(2010)04-0059-02

2010-02-03

猜你喜欢

折柳杨柳词人
孙钢坪
折柳寄情
Try to Think Yourself into the Role
杨柳 书法作品
捣练子·春
词人的职业
风儿吹过杨柳湾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一斛珠·灞桥折柳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