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论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2010-08-15陈君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阶级权威恩格斯

陈君

(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上海200241)

马克思恩格斯论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陈君

(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上海200241)

政党是现代国家建设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权威建设和国家民主建设之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应坚持并发展这一思想,加强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建设中功能的发挥,从而有效实现对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领导。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国家建设;作用

政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1]“一个没有政党的国家也就没有产生持久变革和化解变革所带来的冲击的制度化手段,其在推行政治、经济、社会现代化方面的能力也就受到极大的限制。”[2]因而,政党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变迁作用巨大,影响深远。

安东尼·奥罗姆指出,国家建设(state-building)体现着一个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政治方面。[3](P341)历史学家布莱克总结了国家建设的主要特征,即政治权力的集中化(表现为决策的强化)、法律规范的普及(同时导致官僚机制的发展)和公民在公共事务中作用的扩大。[3](P339-341)同时,奥罗姆指出了作为国家建设主体的几个重要的社会集团,他们在国家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知识分子和军队主要是充当有组织地进行变革的领导力量,而农民则是为民族解放的最终胜利提供主要的人力资源。现代国家建设主体是指现代国家建设的承担者,他们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且愿意承担国家建设的任务。现代国家建设的主体包括多种力量,比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政党,社团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政党是国家建设的领导力量,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中最先进的组织,担负着领导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实现人类解放的伟大使命。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党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最根本原因是隐藏在阶级斗争背后的经济根源。马克思从经济生活的分析中勾勒出政党的产生过程。“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工人。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关系。所以,这批人对资本说来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但还不是自为的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而阶级同阶级的斗争就是政治斗争。”对此,恩格斯也指出:“我在曼彻斯特时异常清晰地观察到,迄今为止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产生现代阶级对立的基础;这些阶级对立,在它们因大工业而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里,因而特别是在英国,又是政党形成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4](第4卷.P192)

阶级性是政党的根本属性,“任何民主的政党……除非具有明显的工人阶级的性质,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就。抛弃这种性质,就只有宗派和欺骗。”[5](P306)马克思恩格斯还明确指出了政党所具有的其它属性。无产阶级政党同样具有政党的一般属性,这些属性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使之成为无产阶级国家建设的领导力量。第一,政党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纲领。政党的政治纲领反映阶级或阶层的根本利益、政治目标和根本目的,在党章、党纲等纲领性文件中加以明确表述,体现了政党的性质。马克思认为,一个政党制定了明确的政治纲领,“这就是为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一些可供人们用以判定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5](P14)恩格斯也说过,“一般说来,一个政党的正式纲领没有它的实际行动那样重要。但是,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是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4](第3卷.P325-326)第二,政党必须具有严密、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政党在保持集中、统一和权威时,不是像国家政权机关那样实行强制,而是实行严密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马克思说过:“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6](P413)恩格斯提到,“没有任何党的纪律,没有任何力量在一点的集中,没有任何斗争的武器!那么未来社会的原型会变成什么呢?简而言之,我们采用这种新的组织会得到什么呢?”这说明,没有政党的纪律,政党就会毫无战斗力,更无从谈先锋领导作用的发挥和先进性的体现。[7](P519)第三,政党具有斗争性。恩格斯指出:“看来大国的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符合一般辩证发展规律的。”[4](第4卷.P651)马克思曾就第一国际的发展状况提出:“国际的历史就是总委员会对那些力图在国际内部巩固起来以抗拒真正工人阶级运动的各个宗派和各种浅薄尝试所进行的不断斗争。这种斗争不仅在历次代表大会上进行,而且更多的是在总委员会同个别支部的非正式的商谈中进行。”[4](第4卷.P602)所以,开展积极的党内斗争,是无产阶级政党巩固、发展自身并维护其先进性的需要。

在谈到无产阶级政党时,马克思恩格斯突出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4](P第1卷.P285)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4](第1卷.P264)

正因为无产阶级政党是具有权威性、斗争性的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在其具体的革命运动中形成了一定的政治纲领并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因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政党是国家建设实践活动中当之无愧的领导力量。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对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有着明确而科学的论述。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的分析了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一)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政权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代国家成长的逻辑起点无疑是国家政权建设。恩格斯讲到,“我们始终认为,为了达到未来社会革命的这一目的以及其他更重要的目的,工人阶级应当首先掌握有组织的国家政权并依靠这个政权镇压资本家阶级的反抗和按新的方式组织社会。”[4](第4卷.P656)马克思恩格斯果断且科学的指明政权建设必须依靠革命。“一般的革命——推翻现政权和破坏旧关系——是政治行为。而社会主义不通过革命是不可能实现的。”[8](P488-489)

在革命中,即在国家建设中,无产阶级政党担当起革命的领导力量,将无产阶级从自为的阶级转变为自觉的阶级。马克思恩格斯严肃的强调了组织政党担任革命领导力量,进而完成无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必要性。起初,工人反抗资本家的活动是散乱的、自发的、缺乏组织领导与行动纲领,他们的目标仅仅是简单的捣毁机器,这样的行为一般偶然爆发在某一个或几个工厂。然而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必须所有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采取自觉的、有纲领、有目标、有领导的统一的行动,这种联合的领导力量责无旁贷的落到无产阶级政党肩上。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内部分化为主张不用枪炮用教育的“道义派”和主张采取武装起义的“暴力派”,正是由于工人内部思想不统一,说明工人阶级在思想与政治上的不成熟,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1840年7月各地宪章派在英国曼彻斯特成立了全国性的组织“宪章派全国协会”,恩格斯认为宪章派全国协会是近代第一个工人政党。19世纪30、40年代在西欧还爆发了我们熟知的里昂工人起义和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次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他们却给工人阶级、给无产阶级、给所有战斗的共产主义者以丰富的重要的启示,即在现代国家建设的第一步,即在取得国家主权的革命运动中工人阶级是多么需要自己政党的正确领导,他们都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只是有临时指挥中心或者工人协会组织。因此自身解放的道路方向不明确,征途曲折。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了为夺取革命胜利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他们认为尽管无产阶级是一个最革命的阶级,伟大的阶级,如果不能组成自己的阶级政党,没有先进的觉悟和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无法实现的。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工人,无产阶级往往成为革命的主导力量,但是革命成功后革命的成果却为资产阶级所独享,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首先是共产主义者同盟,不应再度充当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随声附和的合唱队,而应该努力设法建立一个秘密的和公开的独立工人政党组织,以与那些正式的民主派相并立,并且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变成工人联合会的中心和核心。”[9]

阶级的解放必须有独立的政党来领导。“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4](第2卷.P611)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在给库格曼的信中谈到公社本身的缺点和失败原因时说,“这一切不幸在这新生而迅猛的运动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有一个坚强的、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有觉悟的核心,本来是能够加以克服的。”[10]

(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权威建设

权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联合活动、相互依赖的工作过程的复杂化,正在取代各个人的独立活动。但是,联合活动就是组织起来,而没有权威能够组织起来吗?”[11]“想消灭大工业中的权威,就等于想消灭工业本身,即想消灭蒸汽纺纱机而恢复手纺车。”[4](第3卷.P225)可见,权威是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相伴随的产物。无论在哪个历史发展阶段,都需要凭借一定的权威,否则人类社会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恩格斯说:“这里所说的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4](第3卷.P224)恩格斯在给保·拉法格的信中说:“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不论这是多数表决人的意志,还是作为领导机构的委员会的意志,或是一个人的意志,——这总是要强迫有不同意见的人接受的意志;然而没有这种统一的和指导性的意志,要进行任何合作都是不可能的。请试试看,在没有领导,也就是没有权威的情况下让巴塞罗纳的某个大工厂去进行生产!”[12]因此,权威关系就是一种“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国家权威是无数人合作的整体力量,是“一个能处理一切所管辖问题的起支配作用的意志,”[4](第3卷.P226)它更具有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是个人权威或其它权威无法比拟的,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以及现代国家建设所必需的。

在阶级社会中,权威是一种暴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并维持其政治统治需要树立国家权威。恩格斯说:“革命无疑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枪杆、刺刀、大炮,即用非常权威的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获得胜利的政党如果不愿意失去自己努力争得的成果,就必须凭借它的武器对反动派造成的恐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4](第3卷.P227)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东西,它们的应用范围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所必需的,而不管社会组织以及生产和产品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是怎样的。”[4](第3卷.P226)恩格斯从阶级斗争的实践出发,特别是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深刻地论证了无产阶级政党建立革命权威,对实现其伟大历史使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恩格斯指出:“获得胜利的政党如果不愿意失去自己努力争得的成果,就必须凭借它的武器对反动派造成的恐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4](第3卷.P227)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时,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4](第4卷.P606)所以,“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捏在一起,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如果有人向我说,权威和集中是两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加以诅咒的东西,那么我就认为,说这种话的人,要么不知道什么叫革命,要么只不过是口头革命派。”[28]巴枯宁派说,他们所理想的社会是不存在任何领导和权威的。恩格斯驳斥道:“没有一个做出最后决定的意志,没有统一的领导,人们究竟怎样开动工厂,管理铁路,驾驶轮船,这一点他们当然没有告诉我们。”[4](第4卷.P608)可见,没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国家权威建设,就没有团结的核心,就不能协调一致夺取革命的胜利,更不能巩固革命胜利后的果实。

那么,政党如何领导国家权威建设?为了保证国家权威,保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必须有党的纪律,即树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权威。通过政党的权威建设推动国家的权威建设。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若没有自己的纪律,那就会使党组织变成像早期基督徒那样的组织,依靠祈祷进行活动。恩格斯在《桑维耳耶代表大会和国际》一文中,深刻揭露了巴枯宁否认党的纪律的目的和实质,明确指出:“没有任何党的纪律,没有任何力量在一点的集中,没有任何斗争的武器!那末未来社会的原型会变成什么呢?简而言之,我们采用这种新的组织会得到什么呢?会得到一个早期基督徒那样的畏缩胆怯的而又阿谀奉承的组织”。[7](P519)第一国际是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它在欧美各国设有支部。由国际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总委员会,有权决定接纳或开除某个支部或某个成员。对国际的这一权威,以巴枯宁为代表的机会主义分子激烈反对。恩格斯指出,如果没有这种权威,怎么能够阻止警探和叛徒的渗入。

(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民主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4](第1卷.P239)“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4](第1卷.P293)马克思恩格斯详细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民主建设的途径。他们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通过组织原则、制度设计和党内民主建设领导无产阶级国家民主建设。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民主建设的根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已经孕育出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雏形。“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4](第4卷.P200)民主建设又离不开集中,马克思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强调:“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6](P413)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内民主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民主建设的科学、有效路径。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应正义者同盟之邀对其进行改组。马克思恩格斯除了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使之由秘密团体转变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外,还“从盟章中删除了所有以前密谋活动和宗派活动时期遗留下来的东西,其中也删去了接收盟员的所有复杂的、半神秘主义的仪式”,[13]由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创的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先河,在马克思恩格斯日后的革命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了发扬光大。

第一,实行民主制的组织原则。《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同盟的“所有盟员都一律平等”。《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就是在交付各支部讨论并经党代会审查才最后通过的,1885年,恩格斯在回顾盟史时充分肯定了这种做法,并指出,“现在一切都按这样的民主制度进行”。[4](第4卷.P200)1868年,马克思在致施韦泽的信中指出,“集中制的组织不管对秘密团体和宗派运动多么有用,但是同工会的本质相矛盾”。[4](第4卷.P583)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无产阶级的工会和政党都只能实行民主制的组织原则,而不能搞集中制。

第二,定期开会民主讨论会。《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同盟的各级组织应定期召开会议。支部、区部和中央委员会至少每两周开会一次。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遇到情况紧急时,可召集非常代表大会。党之所以要定时召开各种会议,是因为党内的事务和所有问题,必须由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机构或代表大会民主讨论。《临时章程》也规定,国际工人协会必须每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研讨工人阶级共同关心的问题。

第三,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原则是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经党的会议民主讨论问题后,要由集体议决。马克思恩格斯在组织国际工人协会时,就明确地制定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党内政治生活根本原则。总委员会的委员如拟把某个问题提出讨论,应当先行通告,对被讨论的提案,允许不同的意见和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一旦提案经过多数人表决通过后,任何人就要遵守和服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少数都要服从多数”,应当维护“多数对少数的权威”。[4](第4卷.P608)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的发展,要求消除政治民主中的矛盾。其途径就是使民主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在消除经济领域的压迫和奴役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的解放,从而实现社会民主。恩格斯在谈到英国民主制的出路时讲到:“英国的最近将来是民主制。然而是哪一种民主制呢?不是过去那种同君主制和封建制度对立的法国大革命的民主制,而是现在这种同资产阶级和财产对立的民主制。以往的全部发展证明着这一点。资产阶级和财产统治着一切;穷人是无权的,他们备受压迫和凌辱,宪法不承认他们,法律压制他们;在英国,民主制反对贵族制的斗争就是穷人反对富人的斗争。英国所趋向的民主制是社会的民主制。”[8](P705)因而,实现完全的社会民主,即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所必须完成的伟大历史任务,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所要完成的历史重任。

综上所述,政党是现代国家建设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的理论阐释,可以为中国共产党有效实现对现代中国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领导提供理论指引。而如何真正实现中国国家建设的现代变迁,则有赖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审视并丰富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

[1]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372.

[3][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张华青,何俊志,孙嘉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0][苏]伊·阿·巴赫.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文件资料[M].北京:三联书店,1978.49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3][苏]米·伊·米哈伊洛夫.共产主义者同盟[M].汤润千译.北京:三联书店,1976.33.

A8

A

1006-5342(2010)11-0011-03

2010-08-30

猜你喜欢

阶级权威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权威发布
权威的影子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