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与对策——以浙江为例

2010-08-15○唐

当代经济 2010年15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浙江

○唐 勇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浙江 杭州 311121)

一、构建浙江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落实这一精神,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构筑具有浙江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尤为重要。广东、河北等省(市)党委政府已出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性意见,明确提出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和内涵。浙江大学陈建军(2008)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一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导向,其核心是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现代产业体系的特点是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占较大比例,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高。

构建浙江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将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理念贯彻到产业发展中,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路径,实现原有产业向以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行业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浙江现代产业体系应包括三个特征。

1、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有效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浙江现有产业体系,仍然以“轻、小、私、加”为主的制造业和出口导向的加工业为主体。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服务业,特别是以研发、设计、营销、物流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而现代产业体系则要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将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导入农业和制造业产品生产过程,从而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2、“分工明确、错位发展”的产业体系

浙江现代产业体系是在全球生产网络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实现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的区域内与区域外,以及区域内城市之间有效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这种分工协作表现为:第一层级承接(上海)产业辐射,第二层级(浙江各市县)的产业扩散转移,第三层级(安徽、中西部地区)参加的产业分工协作,第四层级是建立泛长三角区域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协调机制。

3、独特的区域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浙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对各市、县域经济的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进行全面规划,对事关全区域发展的战略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予以新的定位,并对产业优化升级的途径以及产业发展的区域政策进行新的部署。从浙江产业结构看:一是巩固和提升大型装备制造、纺织轻工、旅游业、都市农业等传统支柱产业地位;二是做强石化产业、钢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产业;三是培育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与制造业配套的金融、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

二、现有产业结构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2009年,浙江生产总值22832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上年的 5.1:53.9:41 调整为 5.1:51.9:43。要实现向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必须遵循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路径。

1、遵循“产业微笑曲线”规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攀升全球产业链高端

1992年,台湾宏基创始人施振荣用“微笑曲线”理论描述现代制造业的价值链,价值链的两端附加值和盈利率高,中端的附加值和盈利率低,随着时间的演进弧线不断上翘,两端越高而中间越低。“微笑曲线”理论继续深化,形成所谓“产业微笑曲线”。事实表明,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国家或企业有可能随着知识密集要素的培育、竞争优势的发挥跃升到产业链高端,依靠领先的技术以及对终端市场的控制把其他国家的企业纳入自己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勇于和善于进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产业链两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

近年来,浙江生产性服务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金融、物流等行业突飞猛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和运行效率均高于第三产业整体水平。2004—2006年,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总值名义增长48.0%,就业增长18.5%,分别比服务业平均水平高9和8.5个百分点。2006年生产性服务业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89.9亿元,占全部服务业的26.7%,比服务业高3.9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4.4个百分点。其投资效率比服务业平均水平高15.7个百分点,比全社会投资效率高9.3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呈现优化发展态势。2007年生产总值达到2820.51亿元,其中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占比分别为 40:26:17:11:6。

生产性服务业呈良性发展势头的同时,也存在制约因素:一是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水平偏低。如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50%,北京、上海等地这一比重也较浙江高。二是企业服务外包意识不强。如机械、皮革等产业集群等具有较大经济规模,但缺少设计研发、专业物流等相关产业的支持。三是专业人才缺乏,缺少必要的政策扶持。如软件从业人员只有北京和广东的1/4,而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更是缺乏。四是多头管理和行业垄断相对严重。构建浙江现代产业体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从根本上改变现有“二、三、一”产业结构,不断向全球产业链的两端延伸,才有可能从现有产业结构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2、协调制造业中新兴产业增量投入和传统产业存量发展,科技引领增量带存量,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改革开放30几年,浙江经济率先崛起,企业扎堆和块状经济成为浙江制造业的典型特征,块状经济主要集中在纺织、机械、化工和电子信息等产业。从地域分布看,块状经济主要集中在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76个工业总产值超过5亿元的块状经济,占总数的84.4%。工业总产值在10—50亿元的有250个,占区块总数的54.1%;工业总产值在50亿以上的有112个,占区块总数的23.2%,其中超过300亿元的有14个。

但是浙江制造业中具备典型现代产业集群特征的块状经济为数并不多,表现为:区块产业低层次,产业同构产品同质化严重;受出口导向影响,区块内企业恶性竞争激烈,赢利不稳定;区块内技术扩散存在负效应;产业地域集中的“拥挤效应”引致集群不经济等等。传统制造业和块状经济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协调制造业中新兴产业的增量投入和传统产业的存量发展,科技引领增量带存量,是突破块状经济发展瓶颈的必要途径。首先,大力发展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软件、微电子、新型元器件等核心产业。加快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海洋生物等产业发展,巩固提升新材料等产业,注重培育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以这些新兴产业的增量投入和高速发展带动传统制造业发展。其次,加快从传统块状经济中培育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和系列拳头产品。重点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做大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强势产品。最后,限制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企业。对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属于限制类、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三类生产能力、工业技术、装备及产品加以区别对待。

3、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城市经济和开发区转型升级,规划浙江现代产业体系的空间架构

把握区域经济发展从“县域经济”走向“都市经济”的大趋势,把空间发展重心转移到都市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和开发区上,规划浙江现代产业体系的空间架构。着力培育杭、甬、温三大都市经济圈和浙中城市群,大力发展新型城市经济,引领和指导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创意经济、会展经济、空港经济、孵化器经济、网络经济等新型经济业态。

建设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使之成为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新空间和城市新区。把握一般制造业重心向中小城市转移的趋势,将工业用地指标适度向中小城市开发区(园区)倾斜,增强县城、中心镇吸纳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能力。加速培育中心镇,充分发挥其连接城乡联系紧密、商务成本低、投资环境好的产业集聚优势。

4、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产业协调机制为配套,构筑浙江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来源

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本质上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随着要素资源环境的变化,逐步修正自身在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并最终实现产业演进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的逐利本能以及产业的演进趋势构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导性力量。

各地政府在产业融合上可以发挥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加强平台建设。鼓励、扶持大企业集团参与到跨区域的产业融合中,发挥政府提供信息、搭建合作平台的积极作用,帮助、支持浙江产业、企业实现跨区域的分工、协作网络建设。各地区还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势,探索产权交易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突破企业兼并与重组的障碍,组建无属地企业,促进企业的跨省、市兼并与重组。第二,强化产业协作。在产业规划上,凡由政府控制投资领域的产业协作,应尽早建立旨在寻找机遇共同点和利益交叉点的框架协议,加强各地区产业规划的协调与衔接,确定区域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实施计划。努力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科学合理、富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为浙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构筑动力来源。

三、加快推进浙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构建浙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应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以产业带和产业集群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空间载体和产业载体加快推进。

1、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创新环境、管理环境,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门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环境,增强企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促进各种形式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造就专业人才队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机制,构建权责明晰、服务高效的行业监管体系。

健全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政策,从财税、金融、价格、土地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加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着力吸引国外知名生产性服务企业、跨国公司来浙江设立地区总部、服务中心、分支机构、研发中心、采购培训基地等。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力度,鼓励企业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软件开发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2、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创建自主品牌为中心内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009年,浙江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71亿元,比上年增长6.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1.5%。但浙江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是贴牌生产,很多是高新技术产品的装配,并不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因此要支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支持重大高技术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在发展自主品牌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主导作用,大企业集团在突破技术领先者的技术和市场障碍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应重点培育高新技术大企业集团。引进与创新并举,这是后发国家实施技术赶超战略的常用手段,指并不将引进的技术一般性地应用到生产中去制造产品,而是普遍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深层次开发。跨行业“技术聚变”,技术聚变就是将多种技术结合在一起产生杂交技术,如将光学和电子学结合,从而产生光纤通讯系统。科技创新产业化,通过直接进口先进的生产设备、购买技术许可证或专利、购并国外高技术公司和OEM等方式开发改造,进行持续的、渐进的技术创新。

3、营造区域和产业集群创新环境,尽快将块状经济升级为现代产业集群

浙江有关部门应根据块状经济的现状和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阶段规律,从营造区域和集群创新环境入手,尽快将块状经济升级为现代产业集群。政府要在营造现代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方面给予支持。

首先,重点支持创新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从原来支持项目转变为支持整个产业创新链,在创新链的上游,政府可以通过“公共平台计划”支撑公共科研机构、大学、民间创新等原创型创新活动,在创新链的下游,政府重点支持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其次,完善以企业为龙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选择和扶持产学研合作的大项目,把解决产业技术瓶颈问题和培养企业研发力量相结合,逐步形成“大企业支撑大科研,大科研支撑大企业,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研发”的格局。最后,以龙头企业带动培育“大产业”集群模式。“大产业”集群由统一的机构进行协调,协调机构具有协调技术研究机构、收集散布产业信息、推广出口、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等功能。“大产业”集群还可以形成相应的指挥系统,统一指导、规划整个集群发展的战略、步骤。

4、落实三大产业带发展战略,侧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空间布局

强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格局,生产性服务业必须围绕三大产业带优化布局。环杭州湾地区以建设上海都市圈现代服务业次中心及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为目标,重点培育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金融、教育培训、文化传媒技术等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空港、港口物流和专业物流平台。温台沿海地区立足服务本地产业,围绕装备制造业、加工产业、临港工业等制造业集群,提供技术、培训、流通、融资等专业服务,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金衢丽地区发挥产业和生态优势,着力推进国际商贸、影视文化等产业,大力发展交通枢纽型和市场依托型物流。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以临港重化工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在甬、台、温等地区布局发展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突出发展石化中下游项目。推动舟山等地船舶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重点船舶企业联合建设船舶工业基地。积极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环保设备、高铁和轨道交通设备等基础装备工业,做大做强台州、金华、杭州等地汽车整车和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骨干企业。

[1]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Z].2008-07-02.

[2]河北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 [Z].2009-12-09.

[3]俞立中、郁鸿胜: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魏后凯: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5]陈建军:关于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考——以杭州为例[J].浙江经济,2008(17).

[6]王可侠:宏观紧缩背景下的泛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J].江淮论坛,2009(1).

[7]施振荣、林文玲:再造宏基:开创、成长与挑战[M].中信出版社,2005.

[8]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R].2008.

[9]浙江省经贸委课题组:加快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2007年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R].2007.

[10]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浙江省经济新一轮转型升级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对策建议[R].2008.

[11]张晖明、丁娟:科技创新与跨越发展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浙江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