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乌拉嘎鄂伦春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调查
2010-08-15陈云奔
陈云奔,陈 霞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鄂伦春族是我国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自古生活在我国东北森林地带,以狩猎为生,形成了独特的狩猎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生产方式的变迁,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失却了依存的环境,有的已经从生动的文化变成了博物馆文化,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着困境。得益于我国 “多元一体”的民族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鄂伦春民族文化正逐步走出困境,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民族文化传承得以在学校课程中获得一席之地提供了可能,通过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既很好地进行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高山上的河——乌拉嘎镇及乌拉嘎鄂伦春民族小学
乌拉嘎镇以流经当地的乌拉嘎河命名,“乌拉嘎”鄂伦春语意为 “高山上的河”,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西南部,属于寒温带山区气候。鄂伦春族是乌拉嘎镇最早的居民,被称为 “守望山林的民族”,游猎于山林,无定居点,以撮箩子和山洞作为临时栖居地。1953年,鄂伦春族下山定居于乌拉嘎镇团结社区,1976年迁至现居住地乌拉嘎镇胜利村。现有鄂伦春族村民共97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但是鄂伦春族村民依然保留着打猎的习惯,同时顽强地固守着民族的传统文化。
乌拉嘎镇鄂伦春民族小学始建于1969年3月,原名 “胜利鄂伦春小学”,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2005~2006年因学校布局调整与乌拉嘎镇中心小学校合并办学。40年来,学校虽几经变动、搬迁、合并,却一直没有放弃其民族教育的使命,在少人关注的情况下,自觉地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2006年该校被评为全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民族教师杜玉兰于2004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第十八届优秀乡村教师。本着 “以人为本,创新办学,为每个孩子创造最美好的未来”的办学理念,全校教师正在为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 “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 “特色鲜明”的民族学校而努力。
二、民族使命的坚持——民族文化传承课程
乌拉嘎镇鄂伦春民族学校共有学生307名,其中鄂伦春族学生8名,仅占2.6%;有教职工34名,其中鄂伦春族教职工共5名,占14.7%。在这个地区,鄂伦春民族文化几乎淹没于汉族文化之中,鄂伦春族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机会接触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所民族学校,乌拉嘎鄂伦春民族学校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学校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将民族文化传承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民族文化课程,使学校课程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
(一)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
学校非常重视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副校长杜玉兰老师的带领下,长期坚持在民间收集鄂伦春族相关文化资料,并将之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课程内容。作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成果,2006年秋季学校建立了民族文化展示室。展示室收藏了大量反映鄂伦春族特有文化的物品,其中包括桦树皮制品如桦皮盒、桦皮烟盒等以及极有艺术特色的桦皮画;皮制品如犴皮包、狍皮袋;还有鄂伦春民族服装以及大量反映鄂伦春族各类庆典活动的珍贵照片。在杜校长的不懈努力下,展示室中的物品一直在不断丰富中。民族展示室已经成了一个固化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库,成为民族学校师生了解鄂伦春文化的一个窗口。除民族展示室中收集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实物资料,学校还特别关注民族文化文本资料和影像资料的收集,包括各类民族文化书籍、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及节目的录音、录像。
(二)民族文化课程设置
乌拉嘎鄂伦春民族学校开设的鄂伦春民族文化课程主要是民族风俗文化课程、民族舞蹈课程、民族语言课程、民族文化活动课程。这些民族文化课程充分关注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生产、生活,关注鄂伦春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
1.民族风俗文化课程
2007年9月学校面向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开设民族风俗文化课程 《鄂伦春——一个守望山林的民族》,主要介绍各种鄂伦春族风俗习惯,希望学生能了解鄂伦春族简要历史和民族文化,每个月至少1课时。同时,由各班语文教师利用作文课使用这本教材对全体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2.民族舞蹈课程
民族舞蹈课程—— 《鄂伦春舞》是针对部分学生 (鄂伦春族学生为主,也有部分汉族学生)开设的,主要内容是鄂伦春族传统舞蹈——斗熊舞。由民族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部分学生练习,以参加学校或当地政府组织的各类文艺活动。
3.民族语言课程
2006年以来乌拉嘎鄂伦春民族学校正式为鄂伦春族学生开设了民族语言课程,由杜玉兰校长亲自任教,每学期10课时。民族语言课程使用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编制的教材——义务教育鄂伦春族中小学教科书 《鄂伦春语》,由黑龙江省教育厅免费发放,学生循环使用。
4.民族文化活动课程
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活动,在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中单独划分出民族板块,进行民族文化展示。如儿童节、国庆节等各类庆祝活动中都会有鄂伦春民族歌舞节目,由鄂伦春族教师训练,鄂伦春族学生表演。除了学校内部庆祝活动中一定会有鄂伦春族文化节目,学校也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民族文化活动。当地政府的每一次民族庆典活动,民族小学均积极参与,包括在十年一次的鄂伦春族定居大庆中选派民族学生参与表演,组织师生观看节目以及派民族教师参与省市民族委员会的各类调查研究活动。
(三)民族文化课程研究
学校非常重视民族文化课程的研究,通过校本教研的方式,教师集体备课,全校教师共同探讨。学校将中心校的办学实力和民族校的民族特色相融合,2006年5月承担了国家级子课题 “以鄂伦春民族文化为资源,培养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研究”,共有21名教师参与了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此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全校师生增强了了解鄂伦春民族文化知识的意识。每一位参与课题的教师都写作了行动研究笔记,并定期举行课题研讨会。
三、前进中的迷茫——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的困难
乌拉嘎鄂伦春民族学校虽然已经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迈开步子向前走,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迷茫。
(一)资金匮乏,发展受阻
民族教育资金匮乏,教学条件落后是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最大的瓶颈。学校民族展示室内所有展品的收集全部依赖于民族学校领导的无偿努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主要依靠民族学校领导通过与其他地区的鄂伦春族同胞进行交流和资料收集。学校的民族教育远景规划包括建设民族风情角,开设桦皮盒制作手工课,继续开发与利用校本教材,专设民族语言课专职教师等内容。学校领导希望通过这些工作,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品牌学校,但由于建设资金的困扰,这项美好规划和实施正面临困境。
(二)认识不清,传承受限
师生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认识不清,意识不强是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无法深入的主观因素。全校上下一致认为,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学校的使命,学校有必要、有责任进行民族文化传承,但是关于如何传承,传承到什么程度,却认识得并不清楚。学校领导认为 “因为民族 (学生)在学校比例少,因此还是以基础教育为主,重点打算还放在基础教育这块”,所以民族教育只需 “作为一个特色去发展”。教师们也对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存在顾虑。教师们普遍认为在学校中 “民族学生少,如果把民族文化教育放在主要地位”,“觉得还是不太好”。许多教师都担心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和学校教学质量在精力和时间上有冲突。在他们看来,学校的发展应该是“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办出民族特色”,“教学质量还是最主要的”,“没有必要把民族教育提到学校发展的高度”。
(三)观念狭隘,资源浪费
课程观念狭隘,课程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是民族文化课程不够丰富的根源。民族学校很注意收集和整理这些民族文化资源,比如学校的展示室里收集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物品,但这些课程资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为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乌拉嘎当地有着富饶的自然资源,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乌拉嘎镇胜利村中有着懂得丰富民族民间艺术的老人……这些都是极好的课程资源。比如当地的鄂伦春族老人莫秋英,既掌握了鄂伦春语,又懂得鄂伦春族的桦皮艺术、揉皮技艺,更能唱鄂伦春族歌曲以及说唱艺术摩苏昆。这些身边的课程资源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尚没有进入学校课程开发的视野,学校一方面苦于无充分资源可供开发,一方面又漠视和忽略了当地的丰富资源。
调查发现,学校无法有效利用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根本原因是教师课程资源观念过于狭隘。学校的教师们大多把教材当成课程资源的唯一来源,认为要搞好民族文化传承,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当然就是编写教材。虽然也有教师隐约感觉到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却还无法在实践上真正跨越多年来的课程观念。从学校领导到教师都认为学校身处偏僻地区,条件简陋,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存在不可逾越的困难。把课程资源的开发看成是非常高深和神秘的事情,却忽视了身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资源,造成资源浪费。
(四)师资有限,利用不足
教师民族文化知识欠缺,现有师资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得民族文化课程开发乏力。民族教师自身便是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而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充分挖掘民族教师潜力,提高民族教师的素质便显得尤为重要。乌拉嘎鄂伦春民族学校目前共有四名鄂伦春族教师,但实际参与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只有民族学校副校长一人。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鄂伦春民族教育工作的教师,民族学校副校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2006年还被评为黑龙江省第十八届优秀乡村教师。但作为学校教学骨干,民族学校副校长目前不但教授民族语言课,还承担学校多项行政工作,同时还担任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而学校其他民族教师均与汉族教师一样,担任各年级各科教学工作,很少参与民族文化传承工作。
(五)教研缺位,方法简单
民族语言教学方法简单,缺少必要的教学研究使民族文化课程实施效果甚微。学校开展最好的民族语言教学主要模仿小学语文课特别是低年级语文词汇教学的方法,这种做法无疑有益于民族语言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民族语言课毕竟不同于小学语文课,鄂伦春语也不同于汉语,而是有其自身的特点。鄂伦春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汉语文字是表意文字,二者在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鄂伦春族学生学习民族语言也有着不同于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和学习心理。因此在民族语言课堂上简单地照搬汉语言教学方法显然不够合理。民族语言教师需要进行教学研究,寻找适合鄂伦春民族语言教学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六)课时不保,效果甚微
民族文化课程课时没有保障,文化传承效果有限使民族文化课程开设难以为继。学校虽然开发了一些民族文化课程,但除了民族语言课程确定为隔周一下午的班会课,其他均没有固定的教学时间。民族风俗文化课程主要融入作文课中讲授,民族舞蹈课程则主要借用课余时间进行,民族文化活动课程更是时间不定。由于没有专门的教学时间和规定的课时量,教师有时间则上,没时间则不上,民族文化课程的实施很容易让位于日常教学。
五、期待中沉思——思考与建议
(一)灵活调配民族教育专项经费
建国以来,国家一直非常关注和重视鄂伦春民族的基础教育。国家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一直都有增无减,但是学校要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同时承担民族文化传承的任务,在办学经费上一直都捉襟见肘。国家下拨的民族教育专项经费的使用与民族学校的实际需要不一定对口。每遇定居大庆,省民委都会下拨资金通过县民委为学校翻新校舍、添置图书等物品,但上级对学校真实的需求了解不一定清楚,因此专项经费并不一定指向学校最需要的地方,如开发校本课程、设立民族风情角等。因此,有必要设立民族教育专项经费,并改变资金下拨途径,尽可能将资金直接下发到基层学校,实现专款直拨专用。更重要的是,在民族教育专款专用方面,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能多进行基层调查,了解民族学校的实际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资金灵活调配将会更有助于民族学校的发展。
(二)加大民族文化传承宣传力度
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宣传,使全校师生真正理解鄂伦春民族文化,提高教师、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同时,使学校成为民族文化宣传的一个重要阵地,从学校辐射出去,通过师生各种社区实践活动,促进社会对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了解。不但有助于学校民族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可以改善当地社区对鄂伦春民族的看法,促进民族间的沟通与了解,使学校成为一个圆心,将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散至当地社区。而当地社区对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了解更可以为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开阔课程资源开发视野
课程资源指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事物,其范围十分广泛。而且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对其开发与利用的方法不是单一的,如民间文学艺术既可用于文学欣赏,也可用于道德教育,还可用于生活经验的传递。民族学校可以开阔课程资源开发视野,善于利用自身拥有的课程资源。引导教师进行思考:哪些课程资源最有开发与利用价值,如何使各种课程资源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对于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而言,怎样选择和优化课程资源。为此,教师需要分析以往被忽视和闲置的课程资源,如家庭资源、村寨资源、自然资源等,精心挑选而用之。
(四)加强民族文化传承的校本教研
乌拉嘎鄂伦春民族学校虽然很重视提高教师素质,开展校本教研,集体备课。但是当前的校本教研还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很少有针对民族教师及教师民族文化传承能力的校本教研。如果能将提高教师素质与开发和实施民族文化课程相结合,将更有利于民族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可以将民族文化知识及其教学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教师一边学习鄂伦春民族文化的相关知识,增进对鄂伦春民族的了解,一边共同探讨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相互学习民族文化传承的经验。还可以通过开发民族文化课程,使不断深入地探究当地鄂伦春民族,扩充知识,拓展思维,挖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更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五)探索民族语言教学新方法
鄂伦春语有语言没有文字,而没有文字的民族语言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特殊的困难,没有现成的教学方法可以套用。首先,虽然鄂伦春语是鄂伦春族学生的母语,但鄂伦春族学生从出生就生活在汉语环境中,很少或几乎从未接触过本民族语言。从语言环境的角度来说,鄂伦春族学生学习鄂伦春语相当于学习第二语言。其次,鄂伦春民族语言课程的开设目的是通过学校中较为系统的民族语言教学来保存民族语言、传承民族文化。鄂伦春民族语言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使用民族语言的能力,这与交际教学法思想 “在用中学,学为了用”不谋而合。可见,借鉴第二语言教学思想如 “交际教学法思想”进行鄂伦春民族语言教学在理论上是存在可能性的。
(六)综合化、多样化设置学校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指出 “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鄂伦春民族学校可以适当设置实用性的综合课程,使学校教育与生活需要密切相联,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统筹安排;也可以利用综合性活动课程,进行民族文化传承;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科课程进行民族文化的教学。如可以在美术课上教学生制作鄂伦春族独有的桦皮画;也可以开设手工课,让学生制作鄂伦春族特色的桦皮工艺品;音乐课上可选用鄂伦春民族歌舞、乐曲作教材,用民族语言演唱。如此一来,可以让汉族学生和鄂伦春族学生都参与进去,互相学习和感知鄂伦春族文化内涵。历史课上也可讲述一些鄂伦春族杰出人物的事迹,介绍鄂伦春民族的事件或庆祝活动以及其特殊意义。通过此类教学,会使民族学生产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种族认同和文化平等感,同时也解决了民族文化课程的课时问题。
(七)加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共享
加强各民族学校联系,实现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共享是民族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不定期地举行民族学校经验交流会,或组织参观办得较好的民族学校,为各民族校提供交流平台。不但可以为民族学校提供一个讨论机会,共同商讨各校的共性问题,也可使各民族学校有机会接触更多成功典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民族学校发展。同时,可以提高学校及教师的认识,主动寻找民族学校搞好基础教育工作又抓好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既有独特性也有共同性,其开发与利用不限于本地区,需要与其他地区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民族学校也可以加强与其他鄂伦春族地区及鄂伦春民族学校的联系与协作,委派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认真学习其他鄂伦春族地区的经验。
[1]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陈云奔,李宗权,崔永洙.黑龙江民族小学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教育评论,2008,(6).
[3]胡增益.鄂伦春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郭建斌,韩有峰.鄂伦春族——黑龙江黑河市新生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5]宋兆麟.最后的捕猎者 [M].济南:山东书报出版社,2001.
[6]赵复兴.鄂伦春族研究 [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