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绿色理念 抢滩"低碳经济"

2010-08-15中共大连市委党校解秀玲

大连干部学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解秀玲

21世纪是人类共同面对全球环境危机,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 "低碳经济"为新的增长点."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对全球产业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发展 "低碳经济"的趋势已经显现,我们应顺应潮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率先走出一条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一、低碳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制高点,是危机后时代新兴和主导产业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世界各国如约期盼和选择了绿色低碳经济,其原因来自多方面.一是顺应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拯救全球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 "低碳经济"恰逢其时地成为全球的热捧,它是控制环境恶化,缓解生态压力,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二是当代全球经济激烈竞争的战略选择.绿色低碳经济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世界各国都由政府主导,制定了相应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世界各国政府长远发展目标,将成为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制高点.未来经济将是低碳的竞争,谁能超前做出部署,就将在未来经济竞争中赢得先机,它也同时考量着各级政府的政治远见和政策水平.三是危机后时代经济增长的需要.据汇丰银行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最新统计,在已公布的全球经济刺激方案中,投资计划总额估计达到2.8万亿美元,其中于节能、减排、气候变化有关的投资总额达到4360亿美元,占总投资的15.6%.绿色低碳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走出经济低谷、维护其世界经济 "领头羊"地位的重要战略选择.因此,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必由之路,并非发达国家的专利.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来共同探索这种新的发展模式.而此次发展 "绿色经济"、 "低碳经济"使中国和发达国家有机会并肩齐驱,是我国可能成为领导者、创新者的重大机遇,将比10年前IT革命的意义更为重大、更为深远.这意味着,谁在低碳经济道路上走得好、走得快,谁就站在历史的 "制高点",谁就拥有国际竞争力.这对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同时又处于外部经济环境冲击和内部自我调节共同作用的中国而言,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不容错过的重大战略机遇.

因此,对于我国东北地区开放度很高的大连而言,责无旁贷地应当抢抓机遇,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符合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二、发挥结构调整优势,加快培育低碳产业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要把现行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和无节制的消费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对我国而言,说到底是一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

从我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 "阳光经济"、 "风能经济"、 "氢能经济"、 "生物质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因此,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能否实现低碳经济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取决于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研发、储备和产业化.

近几年来,大连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大力推进城市功能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重点推进了一批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产业项目,已初步形成和正在建设了一批,如节能汽车、半导体发光材料、风力发电、核电及装备等新型能源产业,具备了发展绿色产业、环保节能产业的良好基础.今后,我市要进一步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低碳示范工程建设和低碳城市研究相关工作.在政府采购、城市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本地化的低碳产品.要发挥我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广泛运用国内外的资源,有效地提高我市低碳技术开发能力和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望引领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的 "降碳产业",集中投入研发力量,率先形成大连低碳产业的品牌.吸引国内外的技术、人才、资金和企业,逐步形成聚集效应,推动低碳产业在大连生根开花、发展壮大.

应注意的是,尽管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偏重于重化工业的产业结构现状,不是短期内能彻底扭转的,以煤为主的高碳式能源利用格局以及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建筑、交通等领域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将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增长态势.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等于绝对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它与我市的大项目引进与开发并不矛盾.

三、创新思维,全方位树立 "低碳发展"理念

发展低碳经济不只是产业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不只是自身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应用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如,LED产业在半导体发光和汽车照明灯等领域的应用,不只是技术自身应用问题,而是带来了大量的能源节约.因此,我们既要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入手,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也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寻求节能途径,推广节能技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 "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诸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 "体"的层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实现低碳经济要求人类行为方式上的转变,以避免奢侈和浪费的碳排放.要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 "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推进住房实施节能装修.引导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地产产品等,使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目前,大连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与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巨大的经济发展要求、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发达国家高碳产业的承接,使得我们的碳排放量正处于上升之中,在新的世界分工格局和碳交易市场体系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在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大抉择面前,大连必须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 "绿色通道",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加强引导,为 "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防范全球变暖,需要国际合作,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因此,在循环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社会等方面,要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吸引市民关注,鼓励企业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参与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增强全民的"低碳"意识.

政府机关要率先垂范,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并将节能减排效益指标列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教育部门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低碳宣传,广泛宣传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碳(绿色)机关、社区、学校、医院、饭店、家庭等创建活动.选择一批先进机关、企业、商厦、社区等,建设低碳宣传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放.

在此基础上,要制订相应政策,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开展试点示范,探索和总结低碳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带动和指导我市低碳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引领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旗帜.在此过程中,可以组织专家加强调查研究,注重理论提炼,总结经验和规律,形成具有我市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和独到的示范区文化.主要新闻媒体要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道,刊播低碳城市建设公益性广告,形成政府引导,重点工程示范,企业与居民广泛参与的"低碳经济"建设格局.

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低碳城市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资源意识、能源意识、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把加快建设低碳城市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战略举措,探索出一条城市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符合我市发展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

猜你喜欢

低碳经济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