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创作浅谈
2010-08-15汪连军
汪连军
(大庆日报报业集团,黑龙江 大庆 163311)
书法艺术创作浅谈
汪连军
(大庆日报报业集团,黑龙江 大庆 163311)
通过对书法创作规律的探讨:形势、节奏是书法创作的灵魂;依赖于线条生存的书法艺术以及书法中的墨法。这些观点和技法,值得习书者借鉴。
书法艺术;创作;浅谈
2009年4月29日,由大庆书协牵头,举办了黑龙江省备战全国第六届楹联展培训班。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聂成文、副秘书长兼展览部主任白煦、培训中心主任刘文华、评委许雄志等人来培训班点评作品。其中白煦、文华是我大学同学,课余时间我们共同探讨书法创作的形式,线条的质量与运用。笔者加以整理成文,仅供参考。
一、形势节奏是书法艺术之灵魂
“形势”在书法中的作用,历来都备受重视,尤其是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要写出具有生命感的线条,同时更重要的是书写形式。形势在笔画线条中起着重要作用,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蔡邕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朴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则已操胜券。”康有为把“形势”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放在一切位置之上。所谓“形势”包括字体艺术造型的形势和用笔在点画的笔势两个方面,当然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有用笔所造成的点画之势,才能造成字的形势。但是只有把局部的点画形势,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才能表现出谐调而变化的字势。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阴阳对立统一乃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阳刚阴柔相互依存,相互对立,是我国古代朴素的美学观,是指导艺术形式千变万化的主导思想。书法中的刚柔、虚实、疏密、曲直、斜正、方圆、呼应、俯仰、粗细、黑白等无不体现出这种朴素的美学观。正确的掌握这些关系,就会造成书法形体(包括字体和全篇字体)的态势,得势则已操胜券。
如何才能造成字体的形势?《九势》中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挡,推笔软则奇怪生焉。”李世民《书论》中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故线条的力度是造成美感和态势的重要因素,而骨力的产生在于中锋藏锋的笔法。
节奏感是书法创作中的灵魂,特别是抽象性的艺术。主要靠节奏旋律来反映人们的心灵和自然的律动。书法虽然以文字作依据,但主要是以点画线条作为表现形式。这种线条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较静态的点画;二是流动的大小曲弧线。这两部分线条本身即具有节奏感。
构成书法创作中节奏感的形势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比。对比是矛盾的统一。大小、疏密、动静、快慢、粗细、曲直、方圆、左右、浓淡、枯润、长短、奇正都是对比出来的。对比强烈的即具有跳跃性,起伏变化大;对比平和的跳跃性小,起伏变化缓和。对比强烈平和都是在谐调中进行的,只有谐调才具有完美的节律;对比不当破坏了谐调,就会起反效果,因而对比存在着度数。在作品创作中能完善地掌握对比方法,即能体现优美的节奏感。
2.呼应。呼应是组成统一体的根本方法。因为本来事物就是一个统一体,相互依存而存在,相互矛盾而运动。呼应即是它们的组织者,一切对比的现象都要靠呼应相联系,上覆下仰、左右关照、粗细统一,等等,都要靠呼应相联系。在书法的创作中任何点画线条大都不能是孤立的,都是相互呼应,才能构成一个整体。只有整体才能显示出节奏变化。呼应形式是多种的,有远的呼应;有近的呼应;有实的呼应,有虚的呼应;有个别呼应;有相互呼应;有同向呼应;有反向呼应等等。
3.变化。变化即是运动的。艺术创作中只有对比,呼应尚不够,还要变化。事物本来就是运动的,运动即不会重复,即要变化,产生新的形态。一种对比不断重复,便会产生呆板、机械感。艺术创作即成死的无生命的运动。所以切不可把对比、呼应视为死的创作方法。艺术创作是有运动、有生命、有节奏感的,有各种形势,分量(或称度数)的对比呼应,并不断产生新的形态。
二、依赖于线条而生存的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文字书写的艺术,文字是依赖于线条而存在的,也可以说书法艺术就是线条艺术。纵观古今书法,极为重视线条的质量。线条本是有生命的东西,是人性的体悟,是审美经验的综合。孙过庭在《书谱》中对点画线条有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锋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笔有由”。他说的并非只指线条的质量,他通过自己的研究,观察和体验,看到了线条的生命律动,人的情感力度体验在线上。书法的线条,根据有审美经验的观者加以体验,看出线条所反映的作者的情感力度和自然的形、质、势三者的艺术效果。
线条包括本身的质量和艺术造型,怎样才能把握好线条的质感力度在作品中的发挥和运用。
1.藏与露。藏锋运用较为广泛,蔡邕在《九势》中说:“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其涵义不仅是使笔锋不外露,而且还要将蕴藏的精力惯于点画之中,方能书写出含蓄蕴藉,沉雄浑厚的线条来。正如李斯篆书中的线条,藏头护尾,内含筋骨,力在字中。表现出含蓄蕴藉之势。颜真卿的楷书应规入矩,堪称艺术典范。他书写的线条,常以藏锋入笔,顿以圆形,如锥画沙,表现出雄浑厚重的风格。同是使用藏锋书写线条,也有方圆之别。而欧阳询之《九成宫醴泉铭》中的线条,收笔用露锋,出笔犀利,又表现为阳刚之气,露锋可使线条百态横生,真所谓“藏锋以内含气味,露锋以外耀精神。”由此可见,书写的线条落笔收笔方式不同,可以表现不同的风格。
2.疾与涩。线条在书写过程中,有疾涩之别。成公绥《隶书势》中写道:“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势缥缈。”隶书特别注意重这种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牵或绕,或疾或涩的笔意。如汉代的《张迁碑》《华山碑》中的线条,除起笔、收笔之外,单看中间的行笔部分,每一条线条就有疾中有涩、涩中有疾之势。篆书中,行笔书写线条也须时时留顿,使疾势中带有涩笔的因素。沈尹默在谈篆书的转笔时说:“在点画行动时,是一线连续着而又时时带有一些停顿倾向,隐隐若有阶段可寻。”书法点画中的“屋漏痕”就是由这种“行笔中有停顿”造成的。这样的线条,深沉厚重,耐人品味。行书中的涩笔运用颇多。在宋代黄庭坚行书中,横、撇、捺等线条,涩笔特别浓郁,虽看行笔似乎流畅,但无不蕴含着阻涩之意。米芾的行草书,活泼中带有凝重之感,处处充满涩笔。张旭、怀素的狂草也是疾中带涩、行中有留的,涩在行笔中虽不占主导地位,但张旭的《古诗四帖》可以看出,线条看似流畅,实带涩意。其中犹如骏马下山,疾驰如飞,但涩笔甚浓,笔笔有力。沈尹默说:“一味疾,一味涩,是不适当的,必须疾缓涩滑配合使用才行”。所以,我们既强调“涩、留、徐、阻”,又注意“疾、行、速、畅”,书写的线条才能行如疾而不速,留处涩而不滞,达到动静相成,处处丰实的境界。
3.曲与直。用线条构成的书法艺术,是曲线和直线巧妙搭配而成,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这些线条或遒劲、或婉丽、或凝重、或流畅,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古代的大篆是用弯曲的线条模拟物象形体的,小篆的线条也表现出婉曲而流畅的美,似乎一切直线都是为曲线起陪衬作用而存在的,其气韵在一切曲线中循环往复地流动着,曲线贯穿了整个篆书史。隶书的线条似乎由婉曲变为平直了,其实,隶书的线条出现“波折”,有了肥瘦粗细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同的线条应该说是一种更富有表现力、更为美妙的曲线。柳宗元在《八法颂》中说:“努过直而不力败。”努即直或竖;连直竖都要化直为曲,那曲线更要“盘马弯弓曲更张”了。曲线在草书中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更完美的表现。线条可以“状如龙蛇,钩连不断”,使欣赏者产生神思飞越、激情奔放的情感。草书的线条使人感到饶有兴味,品之无穷。是因为它具有变化无尽的曲线。但是书法线条“若一味屈蟠旋,便入俗格。”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要曲而有直,直而有曲。”就是对线条曲与直的扼要概括。
4.违与和。在书法艺术中,有违和之分。错杂多样、参差变化的线条组成一个艺术整体,这众多的线条在同一作品中并列使用,就要互有差异,各自矛盾,这就是“违”;使这些多样而不雷同,丰富而不单一的线条共处于同一结体章法之中,即谓之“和”。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这段言简意赅的话,精辟地阐述了书法线条的违与和。书法的线条是有节奏和规律的。“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一篇之准。”这“一点”或“一字”,就成为整个结体或章法的标准。如若整幅作品每根线条都有其活泼生动的个性,又和谐于整体的风格,既相互依存,又互为约束,就达到了“违”与“和”的统一了。
5.实与虚。在书法创作中起到直观重要的一个环节,即黑色线条在白纸上组成的视觉艺术。黑白相得益彰,会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所占的空间位置不同,就出现了实与虚的艺术效果。如柳公权《玄秘塔》帖中的“国”字,四周线条多合,内部用粗细、长短、大小的线条交叉组合,参差相映,互为照应,就出现了灵活多致的空间灵感。隋代智果提出“潜虚丰腹”的论点,以结本体的“虚”来衬托线条的“实”。粗而重的线条给人以实感。蒋和的《学画杂论》中曾讲:“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这句话道出了线条虚实相偕的真谛。书法艺术作品中的线条,绝不能一味的“虚”,也不能一味的“实”,要有疏有密,有远有近,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才能行间字距黑白适当,相同得宜,实处鳞羽参差,虚如错落有致。线条的密实和疏虚的不同运用,形成了不同的书法艺术风格。因而,虚为实魂,实乃虚体,二者一定要和谐地统一在书法艺术作品之中。
综上所述,探讨了书法在创作中形势、节奏、各种线条的运用。而墨法更是书法作品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用墨要浓枯、润燥相互结合,有浓有枯,有润有燥。一般讲,起笔浓润,越写越枯燥。有人在书写过程中,笔锋储墨少了,就去蘸墨,形成一种习惯,作品线条只有浓润而缺少变化。浓润大有生气,而枯燥却生苍劲,只有两者结合,才具有变化。字的结体法度都融化在大小方圆的变化中,曲直奇正都在垂直重心之内,加之墨色浓润枯燥结合,笔锋的点画使转快慢结合,才能出现有显有晦,若行若藏,一幅作品才有千姿百态、节律起伏,情调意趣才能跃然纸上,做到心手双畅,无法有法。章法布局还包括题款和正文、印章的位置。
〔责任编辑:王乐群〕
J292.1
A
1002-2341(2010)02-0134-03
2010-03-30
汪连军(195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大庆日报报业集团工会干部,从事书法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