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2010-08-15陶志刚

大庆社会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

宫 娜,陶志刚

(大庆石油学院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宫 娜,陶志刚

(大庆石油学院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目前我国社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笔者认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安全思想,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安全文化来加强我国安全文化建设,通过终身的安全教育来提升全民安全意识是减少社会安全事故突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目前我国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等全面的转型时期,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活跃的时期。从国际形势来看,全球风险社会的袭来,使得国外的发展风险同样也威胁着我国。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预测和应对突发的社会安全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不同领域重大安全事件的调查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安全事故都是人祸而非天灾。专家研究结论中的“事故冰山法则”认为,每起重大安全事故的背后都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和1000起事故隐患。可见,如果思想上足够重视,严格按照制度和标准做事,有较高的安全意识,防微杜渐,逐步排除安全隐患,那么很多事故就不会发生。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安全文化建设还很不完善,我国社会安全状况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类社会有非理性的存在,理性不能解决的问题必然要回到非理性的解决途径上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必须从建设安全文化,提升全民安全意识做起。

一、安全文化与安全意识

从文化的定义出发,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在安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物质成果和安全精神成果的总和,主要包括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制度、安全行动等等。其中,安全文化最主要的就是人类要有预防安全问题的意识存在即安全意识和规范人的行为的安全制度与标准。从哲学的角度而言,安全意识可以理解为对人的身心免受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条件与状态所持有的心理活动总和。它是一种对生产、生活中所有可能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客观事物或状况的警觉和戒备的心理状态,是人对自身安全与健康情况在社会活动中的客观存在的反映。较强的安全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警觉异常,预见危害,给人以警示。如果安全意识强则能大大减少伤害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安全文化建设,尤其是安全理论研究蓬勃发展起来,安全文化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安全文化逐渐成为指导人们健康生活、安全生产的现代文化的主要内容。然而,我国安全文化建设起步较晚,虽然个案研究较多,经验成果也不少,但抽象上升到宏观理论高度的思想并不多,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涵盖各个领域的大安全观。从全年数以百计、千计、万计的各个领域的安全事故上也不难看出,我国安全文化建设有待加强,民众的安全意识仍有待提高。

二、建设安全文化的基本思想

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安全思想

建设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意识,要先树立引领发展的安全理念。我国自古就有以人为本,维护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大安全观。

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子的儒家思想就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的。孔子曰:“不患人之不以知,患不知人也。”这里的“不知人”,也就是不了解人,也就是心中无人的理念,眼里就看不见人。孔子的“仁学”即是人学,仁即是人,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拥有仁、义、礼、智、信的本质。同时“民”在儒家思想中也是人的意思,只不过更具政治色彩,是“天”和“君”的基础和根本。儒家认为,“天生民而立君,以为民也”。在这里,“天”和“君”的存在是为民服务的,是以民为目的的,古训有云:“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因此,只有“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重视最广大人民的安全和利益,才能使社会和谐、安全、稳定,也才能使国泰民安。

和谐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传统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儒家强调,天人相通、天人合一,道家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庄子·第二十五章》中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强调人类的活动准则在于尊重自然规律。在人与人、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关系上,强调“人和”,主张“报怨以德”,讲求宽以待人。儒家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求的是仁爱精神,提倡人与人相爱相助。道家则坚持:“为而不争”的态度和立场,认为人世间所以会出现种种背离人性的灾患,直接根源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频繁的争斗。墨子主张兼爱,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爱无等差”,做到不分亲疏、等级,“爱人犹己”,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强不执弱”、“贵不傲贱”、“众不劫寡”的和睦景象。传统文化中的人和思想,突出了人人平等和对生命的尊重。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就对“安”与“危”的辩证关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主张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在《庄子·则阳》中说到“安危相易,福祸相生”,《老子》中也这样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些古训说明了这对矛盾体在一定条件下是会相互转化的。因此,“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在《礼记·中庸第十二章》中也提出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千古名训。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就包含了任何灾难事故都要以预防为主的深刻思想。

人本意识、和谐思想、防范意识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我国安全文化的灵魂,丰富和铸就了我国安全发展的大安全观。

2.赋予我国安全文化以时代特征

我国现代安全文化研究和建设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一些发达国家解决安全问题已经实现了从重视科学技术到关注安全理念价值形成的转型和突破,我国虽然也在致力于安全发展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但目前仍处于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解决安全问题基础性阶段,而且安全理论、安全制度等安全文化的研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的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制度、安全评价方法等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全球化的今天,建设我国安全文化,首先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较为完善的制度、法规,在安全文化的建设领域跟上现代性的发展步伐,减小内在文化的阻滞力——经验性文化模式和人情化文化模式,在安全法规、安全制度面前做到没有教条,没有妥协,这样才能发挥制度法规应有的作用。其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安全文化建设更需要量体裁衣,突出本土创新,制度法规的拿来主义是最不安全的选择,在理论研究上也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转型和全球风险社会的大背景,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就是我国研究社会安全理论中的比较好的典型。

三、从教育入手,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人类社会去除理性之外还有非理性的存在,人是科技与文化的综合载体。科技理性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人类才会求助于非理性的文化领域。科学技术偏重于解决已知的安全问题,而未知领域只能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即心智、思维去探索和预防。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人的行为实践源于意识的引导,只有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才能做出安全的实践活动。安全文化建设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意识总括了人在安全方面的所有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需要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地培养和强化。因此从教育入手,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缓解社会安全问题异常尖锐的根本方法。

家庭教育。幼年和童年是人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独立人格的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主要是通过家庭这个初级群体来学习各种技能和对事物的简单观念。安全意识的形成应该从这个时期就开始了,主要是对个体安全知识的教育和熏陶,还可以通过事故灾难教育片让孩子从小就对事故灾难的危害有较强的认知感。加强家庭教育可以大大减少儿童受到意外伤害的可能性,并对孩子未来的成长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其更容易在其他阶段自觉接受安全教育。

学校教育。当孩子步入学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个体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行为能力都逐渐增强,学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要形成连贯的安全教育体系,不仅针对个人安全而且也要包括公共安全在内,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自救和救人的安全常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保障安全”的价值理念。2009年12月7日21时许晚湖南省湘潭市辖内的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件,造成8人罹难、26人受伤,这么惨痛的事故却是因几个调皮的男生将楼梯口堵住导致的。如果在这一事件中同学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强烈,自我管理能力强,有丰富的自救和救人的安全常识,这一悲剧则不会上演。

岗位教育。当人进入工作岗位,面对的压力和诱惑不断增多,更应加强安全教育。不仅要抓好安全技术培训,掌握安全操作和管理的知识,而且更应通过安全演习和安全事故纪实回放等,让工作人员切身感受到生命、财产的直接损失和严重后果。从而强化员工内心“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责任伦理,建立安全的效益观,安全的发展观。

人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符合自身利益的目的性追求。在全球社会,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导致的拜金主义、欲望消费等对象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的实践目的,成为破坏我国社会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国外先进的安全技术和安全制度,通过终身教育的途径,树立安全意识,使人在行为之始能够认真权衡安全与利益之间孰前孰后,利益与代价之间孰轻孰重,从而真正自下而上的实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以安全为重,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责任编辑:李尊娟〕

G112

A

1002-2341(2010)02-0128-03

2010-02-10

宫娜(1984—),女,辽宁北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