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杏北”文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2010-08-15张超
张超
(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黑龙江 大庆 163511)
“和谐杏北”文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张超
(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黑龙江 大庆 163511)
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大力实施企业文化战略,形成了兼具石油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和谐杏北”文化。“和谐杏北”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筑和谐之基,实现发展环境和谐;强和谐之力,实现管理环境和谐;展和谐之美,实现自然环境和谐;育和谐之风,实现社会环境和谐;塑和谐之魂,实现人文环境和谐。“和谐杏北”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理念系统、制度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系统。
“和谐杏北”文化;理论;实践
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以打造“和谐杏北”文化品牌为核心,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有效发挥了引领企业发展、提升企业形象、凝聚员工队伍、营造和谐环境的作用,曾先后两次荣获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被评为大庆市首届“十大企业文化品牌”单位,“和谐杏北”文化入选2009年全国品牌文化十强。
在打造和做强“和谐杏北”文化品牌过程中,大庆采油四厂坚持在理论上深入探索,在实践上勇于创新,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构建了具有行业特点和地域特色的石油企业特色文化,为确保全厂原油4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推进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文化支撑。
一、“和谐杏北”文化的内涵
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的时代主题。作为大庆油田主力采油厂之一的第四采油厂现有员工8000多名,负责管理的杏北开发区含油面积达197平方公里。如何在推进原油稳产的进程中,全面践行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并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构建“和谐杏北”文化,则成为解决这一课题,实现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最佳途径和重要保证。
“和谐杏北”文化是一套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它强调“和谐”,但不仅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是涵盖了企业生产管理和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它体现了地域特点,但又传承了大庆油田的文化根脉与优良传统。其基本内涵概括为实现“五个和谐”,其最终指向都是通过建立和谐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活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筑和谐之基,实现发展环境和谐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企业的根本任务。对于采油厂而言,原油产量是发展之本、效益之源,没有原油产量这一物质基础,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因此,发展的直接体现就是圆满完成油气生产任务,发展的现实基础就是推进原油持续稳产。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实现企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和谐,其根本要求就是要坚持高水平、高效益开发,从注重规模、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注重效益转变,把“高效益、有保障、可持续”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促进产量与储量的和谐、产量与效益的和谐、产量与技术的和谐。为此,第四采油厂秉承中国石油“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坚持“高效开发、科学开发、精细开发”的油田开发理念,在全力推进原油4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的进程中,通过提升资源控制能力、油田开发水平和技术攻关实力,使油田开发呈现良性循环。在提升资源控制能力上,坚持“精细研究出精品成果”的思想,通过不断深化储量认识,杏北开发区可采储量潜力增加到1.1亿吨以上,为持续稳产构筑了资源保障。在提升油田开发水平上,确定“高效井产生高效益、水平井创出高水平、长关井释放新潜力”的目标,成功钻打4口特低含水水平井和34口高效井,水平井平均含水仅为44.8%,高效采油井,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10.9吨,产量自然递减率减缓到6.5%,创出了老区采油厂特高含水期高效开发的新水平。在提升技术实力上,倡导“科技成就梦想、创新改变未来”的理念,深入开展全员性创新创效活动,2007年以来,共获得公司级以上创新成果29项、重大技术革新48项、厂级成果589项,取得国家专利31项,荣获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优秀企业科协”等荣誉称号。
(二)强和谐之力,实现管理环境和谐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工作质量的持续提升、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管理指标的有效落实上,实现人、财、物的最佳配置,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文化。石油开采行业的特点是点多面广,作业高度分散,管理幅度相对较大。为此,必须以人本管理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管理的效能,为企业的持续有效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加强人本管理,挖掘员工的工作潜力,延伸管理链条,实现人力调配最优化、工作效能最优化、参与管理最优化。围绕营造和谐的管理环境,第四采油厂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大力推行专业化、精细化和集约化管理,促进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针对近年来结构性缺员的矛盾,在前线采油队打破原来以计量间为管理单元的传统模式,成立维修、巡井、资料录取等专业化管理班组,压缩了井组数量,减少了用工人数,提高了工作效率。2009年,结合油田开发实际,打破原有的单井用人局限,建立了采油队综合管理能力评价模型。依据此模型,对全厂41个水驱采油队人员进行优化调整,目前已挖潜110人充实到新成立的4个基层队,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上取得了突破。在生产管理上,探索实施了注水干线冲洗、注水井洗井、油井热洗、容器清淤、作业环保和落地油回收等6项工作的专业化管理,形成了“六专”管理模式,油田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在成本管理上,加快向精细化转变,对消耗性费用实行目标管理,对措施性费用实行分级管理,对维护性支出实行统一管理,对管理性支出实行包干管理,努力把每一分钱都花出效益。同时,大力推进“立体节能”战略,通过搞好水驱低效无效注采循环治理、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深入推进低温常温集输工作,有效控制了油田综合能耗,荣获大庆油田首个市级“节能节水企业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三)展和谐之美,实现自然环境和谐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指人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作为没有围墙的工厂,采油厂不仅承担着油气生产任务,而且肩负着美化自然环境、改善矿区面貌的重任。加快绿色油田建设,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重要内容。第四采油厂本着“建设绿色油田、建设美好家园、建设温馨环境”的原则,努力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几年来,高度重视环保工作,以外抓交接、内抓管理为重点,不断规范油水井作业环保交接工作;开展安全环保大调查,对各类隐患建立数据库,并逐步进行分类治理,为实现本质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总结推广落地油治理经验,投产使用了杏北含油污泥处理站,促进了清洁生产和绿色开发,连续15年荣获大庆油田无油污采油厂称号。针对厂区盐碱地实际,加强环境治理,建成了占地83万平方米的绿化园地和绿化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晨曦林地,实现了厂区的绿化、美化,受到各方面的普遍赞誉。先后接待了6000多名外来参观者,多次受到国家、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领导的好评。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专门到绿化园地进行宣传采访。绿化园地成为见证企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靓丽风景线。
(四)育和谐之风,实现社会环境和谐
作为没有围墙的工厂,采油企业既是油田生产单元,又有作为独立矿区的社会属性。这一性质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注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内外部环境的和谐。从油田企业承担的责任来讲,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抓好社会环境建设,通过打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从企业内部来讲,通过营造社会环境“小气候”,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良好的风气。第四采油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高度重视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不断拓展和谐文化的内涵。从“发展共谋,责任共担,稳定共抓,环境共建”的原则出发,与红岗区政府紧密配合,积极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红岗区杏树岗村援建了饮用水净化工程,完善了文体活动设施,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品位;结合油田基本建设,改建、扩建多条工农共用道路及设施。同时,积极为所在地区公益性事业作贡献,开放俱乐部、图书馆、体育馆等文体活动场所,免费为员工群众放映电影、借阅图书、使用体育设施;每年举办大型春节灯展,丰富和活跃了四厂及红岗地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持续推进矿区环境建设,建成了杏北音乐喷泉广场及3个家属区休闲场地,为员工家属休闲健身提供了重要场所;改善了厂区中心道路及设施,实现了厂区的美化和亮化;成立了12个文体协会,长年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五)塑和谐之魂,实现人文环境和谐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本质特点。没有和谐的人文环境支撑,企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缺乏生机与活力,更谈不上持续健康发展。只有企业与员工情相牵、心相通、意相融,切实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凝聚员工、塑造员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的局面。尊重员工,就是要尊重员工的权利和地位,以加强企业民主管理为手段,广泛汲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关心员工,就是要做到进员工门、知员工情、解员工难、暖员工心,切实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凝聚员工,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传承大庆优良传统和企业良好作风,锤炼员工过硬的思想作风;塑造员工,就是要积极为员工的成长进步创造条件,不断提升员工的技术素质。近年来,第四采油厂通过开设厂长信箱、热线电话、设立民主联系人等措施,不断拓展员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把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的方针落到实处。厂里还分两期组织职工代表外出考察,促进职工代表开阔视野,提高素质。近年来,共收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1500多件,逐项给予解决或认真答复,切实尊重和维护了员工的民主权利。注重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相继完善了基层队、点房屋和办公配套设施,新建了前线员工浴池,大力实施送温暖活动,扎实做好帮扶解困工作,强化了员工的归属感,促进了队伍的和谐稳定。从增强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出发,连续三年开展以“转变观念、追忆传统、学习先进”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有效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队伍的活力进一步激发,为全厂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重要保证。特别是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厂勇于拼搏、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创一流的传统作风,建立完善了女子采油队传统教育基地,建成了厂培训中心等6个员工技能培训基地,促进了员工技能的全面提升。
二、“和谐杏北”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以理念系统为先导,引领方向
在广泛宣传和践行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理念的同时,第四采油厂认真总结提炼符合本企业发展趋势的企业文化理念,初步形成了涵盖全厂各个方面的理念系统。如“创新实践,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科技成就梦想,创新改变未来”的科技理念、“建设学习型采油厂,培育知识型员工”的学习理念等等。目前,全厂已经初步形成了厂、矿(大队)、基层队三级理念文化体系。通过宣传贯彻这些企业理念,全厂各项工作呈现了齐头并进、创新求实的发展强势。
(二)以制度系统为基础,强化保障
第四采油厂适应现代企业的基本要求,对企业各项制度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形成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先后完善了党委中心组学习等7项班子建设制度,修订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科研管理、员工培训等各项制度规定,编制实施了《季(月)度奖金考核管理办法及细则》,制定了基层队议事、学习等7项制度和“五型”班组考核实施细则,从制度上理顺工作流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为“和谐杏北”文化渗透到企业各项工作当中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以行为文化为重点,规范言行
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必须要规范员工的言行,提升员工的素养。为此,第四采油厂从制定行为规范入手,制定了“学习意识强”等6条党员领导干部标准,“思想觉悟高于普通群众”等6条普通党员标准,“忠诚企业、团队至上”等12项员工标准。为引导员工队伍形成团结向上的合力,注重发挥典型的辐射效应,先后选树了全国十大知识型职工标兵、大庆油田公司新时期“五面红旗”何登龙和油田公司十大标杆基层队、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的第二油矿五区三队以及“十佳党支部书记、队长”等大批典型,形成了普及先进、争创一流的可喜局面。大力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在员工通勤车上开设“通勤之声”视频节目、摘编员工学习教育手册、开展大庆传统教育报告会、编发基层内部小报等方式,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工作潜力,提升了综合素质。
(四)以视觉系统为载体,展示形象
第四采油厂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四统一”要求,大力推进标志文化,展示了石油企业的新形象。在进入厂区的路口,设置高达10米的“和谐之光”大型雕塑,展示全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时代脉搏和发展方向;在建筑物上,将中国石油“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等重要理念宣挂设置在厂区显著位置;统一规范了全厂所属矿(大队)级和小队级单位办公楼的企业标志,制作完成了50%以上小队级单位的形象标志;在公务用品上,统一规范了印刷品、业务表单及员工服装等用品的标志;对基层参观点等窗口单位,统一制作完善了中国石油“宝石花”和文化理念标志。特别是在厂区建成了“杏北文化长廊”,将全厂的各类文化理念、发展成就及英模事迹统一制作成文化橱窗,成为宣传企业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有效强化了企业文化的视觉识别效果。
三、推进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启示
(一)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推进文化创新实践,才能使企业文化更具吸引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和谐杏北”文化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庆油田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石油企业文化实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因而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因此,石油企业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和措施,推进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突出自身特色
就大庆油田而言,各个企业的地域特点、工作性质、队伍结构、发展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别,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建设具有独立性、创新性、指导性和实效性的企业文化,而不是千篇一律,照搬照抄。“和谐杏北”文化之所以彰显了企业在发展实践中展示的独特风采,根本在于其文化既体现了石油企业的行业特点,又体现了地理单元的特殊性,切实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为员工营造了和谐的工作家园、生活家园和文化家园。
(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实现整体推进
所谓整体推进,就是要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实践和日常管理中,融入到基层建设、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构建立体化的文化发展格局,而不是拘泥于精神层面的单一模式。“和谐杏北”文化是渗透和融合到企业全面发展实践中的文化体系,这一特点也使它在实践中得到了员工的广泛认同,取得了重要成果。因此,必须要打破“就文化抓文化”的观念误区,树立“大文化”的思维,实现“软件”与“硬件”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科学有效发展。
〔责任编辑:陈 海〕
F270
A
1002-2341(2010)02-0032-04
2010-03-11
张超(1961—),男,黑龙江大庆人,党委书记,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