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发展时代与发展哲学

2010-08-15孙跃纲

大庆社会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哲学现实主体

孙跃纲

(浙江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简论发展时代与发展哲学

孙跃纲

(浙江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自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来,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题,人类正步入发展的时代。工业革命以及被信息化推进的知识经济,将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卷入追求发展的汹汹大潮。发展的时代产生发展的问题,引起对发展的思考,必然形成发展的哲学。我国改革30年的哲学,经历了由教科书哲学到实践哲学再到发展哲学的历程。发展哲学融汇了中、西、马哲学的精华,反映了时代精神的转化,推进着马克思哲学当代化、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发展哲学;发展;发展时代

人类的历史进步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曾长时期处于为口食奔波的艰难状态,可称之为生存时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大大提升了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与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推进,人类拥有的生产能力已经可以基本上解决自身的生计问题,在总体上达到衣食无忧的阶段,从而跨入发展的时代。发展时代产生了诸多的发展问题,认识和解决这些发展问题,必然形成发展的理论、发展哲学。

我国改革30多年的哲学变革,经历了由原来的教科书哲学到各种形态的实践哲学,再到发展哲学的变迁,集中地浓缩了由生存哲学到发展哲学的历史进程,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主题变迁与人类生存方式的转型,成为马克思哲学当代化、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一、发展时代

发展哲学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从总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生存阶段,发展阶段,自由阶段。这三阶段分别围绕着生存、发展、自由这三大主题,展开人类本身具有的能动性创造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画卷。

(一)生存时代。生存时代是指人类自从摆脱自然状态,创造出自身独特的文明形态以来,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这时期,一方面由于自然条件的压迫,一方面由于日益增多的人口压力,在那种极其有限的生产力基础上,人类的基本生存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经常为了土地、河流等基本生产条件进行争斗、撕杀,经常使许许多多的人群不能吃饱穿暖,甚至冻饿死亡。加上医疗条件与治病手段落后,社会主体的生存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人类一直围绕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进行着艰苦的劳动和紧张的分配与再分配。

生存时代,人类存在与生活的主要生产方式,是捕鱼、打猎与农业耕作。在远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人们主要以捕鱼打猎为生产形式,获取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劳动工具极其简陋,生产能力极为简单,生产效率低下,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所以氏族、部落之间战乱不止。中国古代传说大禹治水,黄帝大战蚩尤,尧舜征战四方,可以反映远古时代人类生存的紧张与艰难。战争导致人口的暂时减少以及战后武器的闲置,使铁器用于农耕,引起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土地产出的增多,促使人口的急增,人们又陷入紧张之中,生计又陷入艰难的困境。增多的人口,有限的土地与粮食,加剧了争夺土地与人口的战争,又导致了人口的减少、短暂的和平,以及人口又开始增多,一直这样的恶性循环。

(二)发展时代。1700年前后,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把人类认识、利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大大提升。人们在生产、运输、贸易、消费的多个环节,各个方面都犹如插上了翅膀,飞入了更高的境界。生产与消费的数量剧增,品种、质量不断翻新,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城市化、工业化急速推进,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中,不断地增加了一些可以自由利用的闲暇时间。在发展阶段,从总体上看,人类的衣食生计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或者说人类拥有的生产力已经基本上可以解决自己的基本生存问题了。虽然还总是有一些地区、一些国家的一些人们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但人类从总体上,或者人类的绝大部分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了。依照麦迪森、钱钠里等经济史学者的观点、我国匡亚明等现代化学者的看法,可以依1700年为界,划分此前的人类历史为一个阶段,我称之为生存时代,此后的人类历史为另一阶段,我称之为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全部人类社会生活的主题由生存转为发展,一方面继续解决某些地区人们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在总体上,主要解决发展问题。紧紧围绕着发展,以发展为根本的价值目标和核心竞争的平台,各个民族、国家、企业和个人都被卷入发展的竞争,都在拼尽全力,争夺和创造发展的优势。

(三)发展时代的主题。发展时代生存问题已经解决,但那只是简单的基本的生存问题,更好的更幸福更快乐的生存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发展时代要用最好的发展来解决主体的更好更高级的生存问题,也就是主要解决发展问题。发展问题实质上是主体生存的结构与质量问题,主体生存结构的优化与生存质量的提升问题。通过发展的途径,运用发展的办法,利用发展的竞争使主体真正成为发展的主导,过上更高层次的幸福生活,拥有更加自如的创造发展的强大能力。

发展时代当然要经历若干的发展阶段。工业革命可视为初级阶段,第二次科技革命为第二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启了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这一阶段里的信息技术把工业化托上了更加广阔的境界,使人类的生产力突破了对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进入了以知识、创新为基本资源的后工业化社会,或者叫信息社会。发展时代正在推进,发展问题正在出现,解决发展难题,克服发展困境,拓展发展理念,实现科学发展,成为发展时代里每一个国家、民族、企业和个人的核心课题,成为所有现实价值的基本源泉与依归。可以预见,发展时代之后,建立在发展时代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体的生存方式,将进入自由时代,即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礼记》和康有为设想的真正的大同社会。在自由时代里,人类已彻底摆脱了物质生产的领域,完全进入了以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状态,自动控制的高度效能的机器系统完全可以给人类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满足人们日新月异、变化多端、丰富多彩、不断提升的生活需求品,不断刺激和满足社会主体的价值创造与价值需求。立足当前,发展时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生存时代,人类走过了几万年。发展时代至少也得几千年,至今我们才走过三百多年,可以讲,我们才刚进入发展时代的大门,我国则刚刚开启了发展时代的脚步。我们必须从心理上告诫我们及我们的后人,切实认清我们所经历过的道路,所处的现实境遇,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发展时代的艰难而充满激情的挑战。

二、发展时代的哲学诉求

在人类的生存时代,产生了以满足人们生存、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哲学,这就是追求寻找各种各样万能全能的终极存在的哲学。进入发展时代,人类的哲学思想必然要转向满足人们发展需求,解决人类面临的基本发展问题的哲学。我认为这就是以调节发展过程中各种重大的基本矛盾为中心内容的发展哲学。

(一)生存哲学的主题与特点。由于社会主体的生存问题一直不能得到理想化解,主体在心理上总是在祈求一种全智全能、无所不能的绝对的、终极的存在,以之作为一种对主体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精神支撑。最早的生存哲学企图用某一种或几种自然物体来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作为人类全部生命活动的精神支柱和价值源泉,以之来解释人世间的一切存在和一切变化。古希腊哲人有对“始基”的追求,古中国有无所不能的“天”。古代哲学家或者以水,或者以气,或者以金、木、水、火、土,或者以数、神、原子、单子等等,作为人与世界赖以存在与交互作用的根基。祈求全能万能的存在,给人的全部活动以价值源泉与精神支撑,给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以精神性预期和理想性依托,是生存时代哲学思维的普遍特点和基本共性。生存的艰难,纷争的加剧,大量的不可预期因素,如果没有这种全智全能的绝对存在,那人可怎么活呀!人们认识和克服各种生存困难,超越一个个生存危机的力量还能从何而生啊!所以,生存时代的哲学这种对绝对存在的诉求就成为人类哲学理论的必然了。

(二)发展哲学的诉求。到了发展的时代,一方面,不断推进的工业革命、科学技术革命给人类解决生存问题以现实的巨大的可能性空间。几千年的宏大思想在科技与工业的推动下迅速演变为现实,人们争取更美好生存的愿望更强大、更激烈了。另一方面,科技与工艺破除了人们对支配事物存在变动力量的神圣和神秘感觉,人们感受到更加现实的众多可能性,神密的、绝对的、全智全能的幻觉消失了。此种时刻,人类的哲学思维在经验科学、实证科学的推动下,一下子由宏大叙事转向了实际描述,由虚幻抽象转向了现实提升,由绝对一统转向了多种选择。发展时代的哲学,开启的是经验哲学、认知哲学,由实体祈求转向真理祈求。洛克的经验论转向康德的理性论。德国古典哲学一直在诉求一种发现和赢得真理的途径。马克思哲学转向了对现实的人的存在,即劳动、实验和工业的反思,把真理、财富、进步建立在人的现实劳动的基础之上,用实践来解释人的世界。现实世界的纷杂争乱,尘世利害的多端变换,民族国家的争斗拼杀,几乎完全打碎了哲学家对所有存在的一致性追求。在上一个世纪,西方哲学讲堂与流派繁多,很难听到相同或相近的声音,东方则是集体对民主拉锯争执映照下的传统理念与马克思哲学的集合。

(三)发展哲学的特征。与生存时代那种绝对的终极一统的气势相比照,发展时代里人类的哲学思维更偏重于关注人的现实发展进程,关注人的发展进程中的某一环节、某一因素、某一侧面。几乎看不见了那种人与世界的全息性宏观视野。心理问题、语言问题、逻辑问题、技术问题、环境问题,甚至教育、管理、产业结构问题,社区、流动、移民等等主体的具体存在、现实发展都正在成为哲学家关注的对象,成为引发和成就哲学思维的现实根据。哲学似乎由皇帝的女儿一下子变成了洗锅的农妇。难道哲学改变了初衷,不成其为哲学了吗?由铁桶一般的军团,变为山区里的游民。关注现实的人,关注人的现实,真正关注现实个人的实在发展,将发展提升为最高价值,成为发展哲学的基本特征。发展的时代对人类哲学思维的祈求,仍然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仍然要求绝对的宏大叙事。问题只是在于这种叙事的方式、方法、途径、视角发生了转换。发展时代呼唤发展时代的哲学,发展时代的哲学应继承生存时代哲学的精华,又能够准确反映发展时代的现实,形成具有宽阔解释力、包容力与无限潜在活力的哲学理论系统,为各类社会主体的科学发展提供更厚实的价值基础。

三、发展时代的发展哲学

在以上思考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发展哲学的范畴,与目前国内学者所论及的发展哲学不同,这种发展哲学是一种理论哲学而非应用哲学,元哲学而非分支哲学。并且,作者认为哲学是不会有分支的,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一以贯之的统一整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世界精神,统摄全部存在与经验的根本价值,绝对不应该有什么所谓的分支哲学。可以有不同性质不同流派的哲学,但绝不应有一个在总的哲学里的分支哲学。哲学不是一个家族,而是一缕阳光,连续不断,不可分割。

(一)发展哲学的本质。发展哲学是一种关于人的本质与存在的哲学学说,一种对现实的人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注相统一的学说,一种关注和支撑主体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哲学学说。这种发展哲学视阈中的发展,指的是发展主体为了实现发展理想,克服生存困难,提升生存境界的实践活动。这样的发展,才构成为现实人的真切本质和内涵丰富、变化多端的存在方式,构成为自古至今以及未来人的真实存在,构成为真正有生命力的哲学理论研究的真实对象。发展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是发展主体与发展客体、发展理想与生存现实、发展理论与发展实践的现实矛盾运动。这种运动以发展主体与发展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为基础和主线,以主体自身的发展为根本价值,以主体的发展理想与生存现实的矛盾为基本动力,以科学的发展理论为基本指导,以主体的现实发展为根本的理论旨趣和价值标准。这种构成的哲学理论系统,集中精炼,线条清楚,思路新颖,内涵丰富,必然能够给人以启发,能够真正发挥出哲学思维的应有作用。

发展的本质是主体内在价值的持续创造、实现、更新、提升,是主体内在价值的外在化与客体外在价值内在化的有机统一。这一本质必然决定和影响着发展哲学。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是发展哲学的根本和灵魂。发展哲学本身就是真正的人的哲学,真正关注人、为了人、启发人的自觉、促进人的发展的哲学。人的每一步具体现实的发展,都是发展哲学的最大企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发展哲学的根本使命。为了人、服务人、引导人走向自我意识、自我发展、自我塑造的健康轨道,是发展哲学的真实视野。

(二)发展哲学取代实践哲学的必然性。发展是发展哲学的核心。发展哲学特别关注主体发展的现实环境和内在动力,关注主体的能力、素质、智慧、创造力、凝聚力和团队建设,关注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正当性、持续性,关注市场对主体的有效激励和正当保护。一句话,主体的科学发展是发展哲学的惟一价值。这是与以往实践哲学的根本不同。以往的实践哲学,之所以受到一些学界同仁的尖锐批评,就是因为这种哲学重回到了生存时代对全智全能的绝对存在追求的牢笼之中,把马克思的实践看成是无所不能、全智全能、绝对万能之物,看成是决定人、支配人、塑造人、重构人,能够决定一切的神圣力量,这种神秘特性,必然要被发展的主体所抛弃。

实践哲学重必然轻偶然,重规律轻人为,重事实轻价值。而从实践之中发掘出来、成长起来的发展范畴则继承了实践概念的优势,超越了实践概念的局限,立足于时代精神的宏大视野,一揽主体发展的全景,统摄主体的真实性整体存在,支撑并引导主体的生命进程。

(三)发展哲学与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也是发展时代的哲学,这一点集中表现为马克思的现实辩证法。发展哲学真正继承了马克思的辩证法,从被我国的各种实践哲学几乎憋死的境遇中拯救出了活生生的辩证法,使之真正成为主体发展的鲜活动力。发展哲学在准确反映当今时代主题,正确统摄当今时代精神的背景下,真正恢复和再现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在发展哲学看来,人既是生产力,更是生产力的根源,不是生产力本身及其变化,而是扩展人的内在价值,统一人的内在本质与外部现实的扩张性努力,也就是发展才是人的真实本质和本真存在,才是人与世界的现实统一性的强大力量。这样的发展哲学也才是主体的真实而有意义的世界观,人与世界统一性的真实基础。

发展进程中持续展开的双重对象化作用,改变着环境,塑造着主体,推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进化的历程。

工业与后工业化进程,市场体制与全球化市民社会以及知识经济的推进是发展哲学的现实基础。辩证法是发展哲学的灵魂,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发展哲学的基本视野和最鲜明的价值追求。

可以看出,这样的发展哲学体现了哲学演进的内在逻辑,再现了人类社会演化的真实历程,表现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人本身不是目的,只有人的发展,人的内在价值的产生、扩充、扩展与实现,人与环境的真实统一,才是哲学思维的主题和价值坐标的根基。只有这样的发展哲学,才真正将马克思哲学推进到新的境界,体现到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现实进程之中,才是马克思哲学的真实中国化和现代化,实现了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有意义的理论创新。

[1]邱耕田.发展哲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0.

[2]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03.

[3]庞元正.发展理论论纲[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S1.

[4]F.佩鲁.新发展哲学[M].1981:01.

[5]丁立群.发展:在哲学人类学的视野内[M].2002:03.

[6]王鑫.邓小平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3;01.

[7]孙跃纲.发展哲学概论[M].西安出版社,2004:05.

[8]顾明远.挑战与应答[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08.

[9]樊志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解释视阈及其误区[J].黑龙江大学学报.

[10]吴仁平.论实践的泛化及其理论困难 [M].新华文摘,2007:2.

[11]闫顺利.发展哲学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J].时代人物,2008,04.

〔责任编辑:陈 海〕

B17

A

1002-2341(2010)02-0098-04

2010-03-03

孙跃纲(1958—),男,陕西华县人,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哲学现实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菱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