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伊甸之东》中的圣经元素
2010-08-15安琦
安 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1)
解读《伊甸之东》中的圣经元素
安 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1)
斯坦贝克在长篇小说《伊甸之东》中,借助圣经故事中“该隐与亚伯”的神话故事作为小说结构框架,在主要角色塑造上折射出圣经人物原型的色彩。同时,作者通过两个家族不同命运的描写,揭示出重建伊甸园的失败源于人类本性的不完善,进而表达了此部小说的基本思想,即对人类美好家园的永久追求和对人类天性自我完善的企望。
该隐与亚伯;圣经原型;伊甸园;美好家园
引言
《圣经》对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基督教在西方传播的历史,已经使基督教思想意识成为欧洲及各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救赎表征。而文学作为民族文化、政治生活的集中体现,自然在很多方面是都可以找到《圣经》的影响。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的文学创作就深受《圣经》的影响。斯坦贝克虽然不是一个正统的基督徒,但是他具有艺术家的气质,所以对《圣经》的精神、诗性节奏、象征主义、人物塑造和道义的纬度感触很深(DeMott,Robert J 1984:134)。斯坦贝克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圣经》,而其中《旧约》中的《创世记》是他最喜欢的部分之一。《创世记》叙述了上帝创造世界、原罪的来历、失乐园、洪水灭世以及古以色列人的祖先亚伯拉罕等人的故事。其中,《创世记》第四章讲述的该隐与亚伯的故事。这是人类历史的第一次谋杀,人类也因为“弑兄”而犯下一个重要的原罪。斯坦贝克在自己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伊甸之东》之中,就以该隐与亚伯的故事为原型创作出了一部善与恶交锋的伟大著作,并以此来表达对人类天性自我完善的和对美好家园的企望。本篇论文主要从小说结构框架及主题设计上寻找圣经元素在小说中的显现。
一、“该隐与亚伯”故事的结构框架
《伊甸之东》是约翰·斯坦贝克后期的主要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和《愤怒的葡萄》、《烦恼的冬天》一起,成为斯坦贝克一生所创作的三个主要长篇小说。在这部鸿篇巨著中,作者以自己的故乡加利福利亚的萨利纳斯河谷为背景,展示和讲述了两个家族三代人从美国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长达半个世纪的命运。汉密尔顿家族和特拉斯克家族的故事紧密交织在一起,而小说整个情节的发展则主要是围绕特拉斯克的家族故事展开发展的。从第一代赛勒斯伪造参军经历、欺名盗世;到第二代亚当和查尔斯兄弟嫉妒生恨,查尔斯差点要置亚当于死地;再到同样的故事在第三代身上重演,伽勒因为记恨父亲对弟弟的偏爱,恶毒地向弟弟泄漏他们的生母经营妓院的秘密,从精神上击垮单纯的阿伦,导致他虚报年龄,应征入伍,最终战死沙场。在小说的的故事发展中,圣经故事“该隐和亚伯”神话模式在小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构建了小说的结构框架。
“该隐与亚伯”故事讲述的是人类历史的第一次谋杀。该隐与亚伯是两兄弟,“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有一日,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圣经》:《旧约·创世纪》4:3~4:5)。随后,该隐因嫉妒而杀死了他的兄弟亚伯。当耶和华向该隐询问他的兄弟亚伯在哪里时,“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耶和华对该隐的行径自然了如指掌,为了给该隐惩罚又不致使他被杀害,“耶和华就给该隐立一个记号,免得人遇见他就杀他。于是该隐离开耶和华的面,去往在伊甸东面挪得之地”(《圣经》:《旧约·创世纪》4:15~4:16)。而在《伊甸之东》,报复的悲剧也是发生在两对兄弟中间。第一对兄弟是亚当·特拉斯克和查尔斯·特拉斯克。第二对是伽勒·特拉斯克和亚伦·特拉斯克。查尔斯因为嫉妒父亲更喜欢亚当的生日礼物而几乎将亚当打死。作为“弑杀”兄弟的报应,查尔斯被父亲追得四处躲藏和流浪,前额留下一个伤疤(上帝在该隐脸上打下的记号),后来又寂寞地在农庄死去,没有家室的欢愉。而伽勒因为父亲亚当拒绝了自己的礼物(用买农产品大豆得来的15000元钱),并将它不当地和亚伦一年前考上斯坦福大学的成功进行比较而心怀仇恨。于是盛怒的伽尔出于报复心理,将纯洁的亚伦引到一家妓院,告诉他他们在天堂的妈妈还活着,是这家妓院的老鸨。亚伦美好的幻想在邪恶的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于是他放弃大学生活,没有告诉父亲亚当就投笔从戎,战死疆场。 在亚伦走后的一段日子,亚当问伽尔:“你知道你弟弟在哪里吗?”伽尔回答:“我怎么知道?难道我要照看他吗”(斯坦贝克2004:639)?显而易见,特拉斯克家族两代兄弟之间的故事的发展与《圣经》中“该隐与亚伯”的故事发展相吻合。既然《伊甸之东》主要是围绕着特拉斯克家族经历展开的,从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该隐与亚伯”的故事构建了整部小说的框架。
二、原罪:人类天性的弱点
上帝将人类赶出伊甸园之后,就封死了通往乐园的道路。人类再也没有重返伊甸园的可能,这是人类为自己的过错必须的偿付。《圣经》将人类伊甸园回归的不可能归于上帝的安排,这种宿命实质上说明人类在天性上是不完美的,正是人类天性中诸如贪婪、自私等缺点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完美。人类在性格上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与成长,如果人们不在灵魂深处改正自己的缺谬,那么无论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有多么发达,伊甸园般的美好人类生活永远只能存在于文本和想象之中。《伊甸之东》中,伊甸园重建的失败首先归因于人类自身性格的缺失,人的极端利己摧毁了他人的梦想,同时也使自己遭到心灵的放逐。小说两大主人公亚当和卡西各自重建伊甸园的失败就充分论证了这一点。亚当拥有许多财富,从物质条件上看已经完全可以购买一块土地专事花草种植,修建小河,营造漂亮的木屋,从此享受安逸的生活。亚当的失败源自他的妻子卡西的背叛,在亚当理想即将实现之时,他深爱的妻子抛下他和两个襁褓中的儿子,跑到城中重操旧业,做了妓女。斯坦贝克在小说中塑造的卡西的形象在文学史上是独特的。不仅是卡西身上的妖魔化性格特征,更是因为她的行为的不可理解。首先,卡西的身上融合了夏娃、伊甸园和该隐的妻子的特征。像亚当的弟弟查尔斯一样,在她的前额上也有一块作为该隐记号的疤痕。她的长相具有蛇性特征,脸蛋呈鸡心型,嘴出奇的小,舌头尖尖的,两排小牙像锋利的犬牙。可以说卡西是现代虚幻的伊甸园里堕落的夏娃和撒旦。刚刚10岁时,她就在牲口棚里诱惑两个14岁的男孩犯了通奸的原罪。14岁时,她的中学教师詹姆斯格鲁为她神魂颠倒并自尽。16岁,她残忍地将阻碍她离家的父母活活烧死。在她当妓女期间,她认识了妓院老板爱德华兹并成为她的情妇。后来,她在与亚当的新婚之夜和同有该隐标记的查尔斯通奸,并怀上了查尔斯的孩子,这又导致了亚当重建伊甸园的失败和新一轮该隐与亚伯的悲剧的开始。在卡西后来掌管的妓院中,人们在那里可以为所欲为,完全回归原始的欲望本色,卡西实质上实际了建造自己的伊甸园,一个完全欲化的伊甸园。有人认为由于卡西的形象过于邪恶而使这个角色失去了真实感,影响了小说的说服力。事实上,对她的解读的确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斯坦贝克这部巨作的思想内涵。如果执着于询问卡西性格和行为特征的“为什么”,那么对卡西形象和作家意图的理解立即就会遁入常理不可循的迷宫。从哲学观上看,斯坦贝克从对他一生创作影响巨大的海洋生物学家里基茨那里吸收了非目的论的哲学观点,这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斯坦贝克认为,非目的论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它通过关注生活是什么,而不是回答为什么或应该怎样的问题(田俊武2006:41)。因此,我们在分析卡西这个形象时,重要的是要从她身上的事件出发,而不要去探讨她的行为动机,因为卡西的行为按照现实标准是不可解的。由此,可以把卡西的塑造视作“人物象征”的手法,即用具体的人物形象来象征人类某种性格和精神上的缺点,这种性格或者精神现象无关善恶,但一定是人性中原初的、与生俱来的某种本质特征。斯坦贝克的人物象征手法是新颖的,这种手法的运用是对人性最深处奥秘的探索和展示,目的是为了反思人类自身,而不在于一般小说的人物塑造的丰满性,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性和生动性。卡西这个人与她的所作所为或许只能在斯坦贝克的文本之中出现,但却可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想象和天性当中或隐或显、或多或少地被检视到。如果仅从小说叙事的表象来看,亚当伊甸园重建的失败源自他妻子卡西的背叛,实际上卡西在这里充当的只是一个人格化的符号,她可以被转换成关于人性不全的几个名词,利己,苛刻,狡猾与自由的极端。只要人性中的这些弱点不能得以改善,亚当式的理想就永远只能被拘禁在虚无的飞地。与之相应的是颠覆了亚当理想的卡西自己的伊甸园也遭受了失败,以善的对立面原则来“规范”自己行为的卡西也被“身边人”背叛,她的心腹乔埋葬了她的生命,也埋葬了卡西费尽心机创办的“无忧乡”。只要存在恶,必然带来毁灭,无论是自为还是他为。斯坦贝克以此表达了他对于善良天性的渴望与追求,而人性的真、善与美本身即是伊甸园的一部分,斯坦贝克在作品中否定了伊甸园重建的可能性,却又一直喻示人们应该张扬善德。这种思想与文本内容的表面疏离说明了斯坦贝克在现实生活面前思考的成熟:现实是排斥人们的理想生活的,但唯有高扬善的理想,完善人类的天性才能臻于理想生活。斯坦贝克正是发现了人性的缺失给人类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伤害,从而在他的作品中以伊甸园重建的失败来提示人们应该怎样去做。这部小说回到了斯坦贝克思想的原点:重建人类的美好生活而又保持警醒。1962年,约翰·斯坦贝克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曾经这样说过:“人类已被证明有伟大的心灵和精神——面临失败的勇气,勇敢无畏的精神,宽恕和仁爱之心。作为一名作家,必须宣扬和赞颂这些。我认为,一个作家如果不能热忱的相信人类有自我提高的能力,就不会献身于文学。也不能算是文学界的一员”(曹玉兰2007)。这段发言正是他在《伊甸之东》中所作的努力的写照。
DeMott,Robert J.(1984).Steinbeck’s Reading:A Catalogue of Books Owned and Borrowed[M].New York&London:Carland Publishing,Inc..
曹玉兰(2007).隐身与显示——试论斯坦贝克在《伊甸之东》中的修辞性介入[MA].上海师范大学。
圣经(2007).NIV新国际版.南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
约翰·斯坦贝克 (2004).伊甸之东[M].王永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田俊武(2006).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诗学追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