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江南宣卷的音乐文化渊源

2010-08-15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变文宝卷佛教

史 琳

(常熟理工学院 艺术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江南宣卷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曲艺,宣唱内容不但有佛教等宗教事迹,还有中国民间、历史故事,主题皆围绕扬善惮恶、睦邻友善,祈求国泰民安。其表演形式,既有传统的二人双档宣卷,也有数人合奏的丝弦宣卷;其伴奏音乐古朴简洁,悠扬典雅。宣卷作为说唱文本,散韵结合,词语通俗,故事性强,易听易悟,对民众道德、审美、情操、民风民俗都有较强的教化作用。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宣卷的产生时代等音乐文化渊源问题尚存在诸多争论,本文结合当前流行于太湖流域的苏州宣卷,试图揭示其真正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江南宣卷与江南戏剧之间的渊源关系

在清代前中期,宣卷和评弹并列为江南两大曲艺。中国当今绝大部分戏剧,如沪剧、昆剧、黄梅戏、豫剧、弋阳腔、越剧、苏剧等,产生的时代大约在明清或更晚一些时间,都来自于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曲艺。比如,中原地区的豫剧来自于道教曲艺——道情(道情在南方被称为渔鼓,在四川被称为竹琴);被称为中国国粹的京剧,它的三大来源之一就是昆剧,而昆剧则来自于清代昆山之地的昆曲,昆曲则来源于明代昆山的昆山腔,昆山腔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太湖流域宣卷的南方调。杭剧与越剧都直接来源于宣卷,杭剧的创始人裘逢春以及他的“民乐社”本来就是一个宣卷班;[1]越剧最初的“的笃班”唱的就是佛教的宣卷调以及江南民间小调;[2]沪剧(上海)、甬剧(宁波)、姚剧(余姚)、苏剧(苏州)、锡剧(无锡)都来自于江南滩簧,而江南滩簧(清乾隆时代产生)“其曲目和曲调均来源于江南宣卷和当地民间小调”。[3]由此可见,从宣卷的影响和作用来看,宣卷对江南戏剧的影响十分巨大!我们说江南宣卷是“江南百戏重要源头之一”,诚不为过。

二、关于宣卷产生时代的学术争论

中国最早研究宣卷者为近代著名学者“古史辨派”的发起人顾颉刚先生。他在《歌谣周刊》上撰文指出:“宝卷的起源甚古”[4]21。继顾颉刚之后,对宣卷研究用力最深者为近代另一位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他在《三十年来中国文学新资料的发现史略》中认为:“宝卷是变文的嫡系子孙”[5]6。1938 年,他在自己的学术专著《中国俗文学史》中认为:“宣卷源于佛教”,“所讲唱的,也以因果报应及佛道的故事为主。直至今日,此风犹存。南方诸地,尚有‘宣卷’的一家,占有相当的势力。”[6]447

按照顾颉刚的研究,他推断宣卷可能产生于唐代;按照郑振铎的研究,他推断宣卷可能产生于宋代。但是,作为严谨的学者,他们都给自己的结论留下了争论的余地:顾颉刚又有“宝卷的起源甚古”之说,郑振铎又有“宣卷源于佛教”之说。

当代中国研究宣卷的权威专家为车锡伦先生,他的结论是:“宝卷产生于宋元时期。”[7]131另一位宣卷研究专家李世瑜(著有《宝卷总录》)认为:“宝卷是起于明正德年间”①李世瑜《宝卷新研——兼与郑振铎先生商榷》,转引自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的世纪回顾》,《东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132页。。日本学者泽田瑞惠(著有《宝卷研究》)认为:中国宣卷“直接继承、模拟了唐宋以来佛教的科仪和忏法的体裁及其演出法,而为了进一步面向大众和把某一宗门的教义加进去,而插入了南北曲以增加其曲艺性。”[8]52

最早在西汉、东汉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原传播。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走向传播的第一次高峰,尤其是南朝江南佛教最为兴盛,这一时期,“佛教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影响甚为广泛而深远,它使民间文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而且导致了说唱艺术——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的相继产生。”[9]44《太平广记》有:“宋长干寺有释昙颖,会稽人,少出家,谨于戒行,诵经十余万言,止长干寺,善巧宣唱,天然独绝。”[10]1152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苏州宣卷最早的手抄脚本是《香山宝卷》,该宝卷在序言中注明:“宋普明禅师于崇宁二年八月十五日……遂成此卷”。“崇宁”为宋徽宗的年号,由此可知,宣卷的产生年代应在北宋末年。国家图书馆所藏的《金刚科仪》以及《销释真空宝卷》都是宋代的刻本,可以作为宣卷产生于北宋末年的旁证。

三、苏州宣卷的表演形式及艺术特点

(一)苏州宣卷的表演形态

苏州宣卷有两种表演形态,即双档宣卷和丝弦宣卷。两人搭档者称之为双档宣卷,两人在桌子东西两旁相对而坐,东边的被称为“上手”,面前放着醒木、折扇、经盖和木鱼等道具,木鱼为主乐器,演唱时翻开宣卷,照本宣讲,时说时唱。西边的被称为“下手”,一边击打磬子,一边嘴里和附“上手”每句唱词最后两个字,并唱“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加于落调,被称为“和调”。丝弦宣卷一般有6-7人组成,仍有“上手”和“下手”组成宣唱主体,其他人弹奏扬琴、二胡、三弦竹笛、琵琶等作为伴奏。

(二)苏州宣卷的表演仪式

首先,场景仪式。苏州宣卷的表演场所一般在家庭客堂,客堂正中摆放2-3张八仙桌,八仙桌上摆放释迦如来、观音菩萨、瑶池王母、南极仙翁等32尊众佛和神仙画像(俗称“纸马”),“纸马”前供有糖果和素食祭品,台前红烛高燃,清香袅袅。“纸马”右侧,还放置一斗白米、两根甘蔗、一杆木秤、一面镜子。在白米中点燃一盏菜油灯,以求祈福禳灾。其次,开宣仪式。宣卷开始,首先是“请佛”,宣卷者手持清香,站在桌前颂唱“三宝科仪”,恭请诸佛降临。唱到“奉请释迦如来佛”时,宣卷者面朝西;唱到“恭请南洋观世音”时,宣卷者面朝南……前后要恭请32尊佛与神,大约需要20分钟。其唱腔曲调也不尽相同,有[请佛调]、[炉香赞]、[中堂赞]、[三解赞]、[香花赞]、[请八仙]等。

(三)苏州宣卷的艺术特点

从表演过程来看,苏州宣卷主要具有以下艺术特点:第一,散韵结合。宣卷脚本绝大多数都是七言句式,偶尔夹杂有五言句式,但不管是七言或是五言,句尾大都押韵。第二,宗教仪式与中国民间故事相结合。苏州宣卷绝大多数为中国民间故事,但是,不管宣唱佛家经卷,还是宣唱中国民间故事,开宣之前都有约20分钟的“请佛”仪式。第三,佛音与江南山歌、江南民间小调相结合。苏州宣卷以当地吴语演唱,古朴雅致,而且明显带有江南民间小调如[夯调]、[五更调]的调式。第四,寓教于佛,寓教于乐。宣卷主题多为扬善惮恶、劝人为善,有着提升人们道德情操的作用,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按照苏州农村传统,人们在祝寿、婚庆、小儿诞生、小儿剃头、新房落成等时候都习惯请宣卷先生演唱宣卷,加之宣卷散韵结合、词语通俗、音乐古朴,因此,宣卷在苏州乡村为民众喜闻乐见。

四、从苏州宣卷看江南宣卷的音乐文化渊源

江南宣卷历史悠久,从苏州宣卷保存的脚本来看,绝大部分内容为唐代至明清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如《目连救母宝卷》、《孟姜女宝卷》等,因此,宣卷的音乐文化根源首先应在唐宋时期的音乐载体中去追寻。

(一)宣卷与变文

隋唐之际,佛门“俗讲”逐渐兴盛,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文字脚本——变文。变文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说唱曲艺,散韵结合,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如敦煌石窟里发现的《伍子胥变文》、《舜子至孝变文》、《王昭君变文》等。

唐代变文,在讲唱时还配有画图。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诗有“画卷开时塞外云”句[11]8771,说明在宣讲变文时悬挂有“塞外云”的画图。在敦煌写本《降魔变文》、《破魔变文》上也都绘有形象生动的画图。音乐、画图和讲唱相互配合,更增加了变文的艺术感染力。从敦煌变文来看,唐代的变文表演形式为:在故事正文展开之前先引唱一段经文,边说边唱,成为变文的开场白,如《维摩诘经讲经文》等。变文在语言风格上,最大特点是韵文与散文相结合。变文的韵句一般用七言诗,间或杂有三言、五言、六言句式。

笔者在苏州的田野调查中,仔细考察了苏州宣卷的演唱过程和87本民间宝卷手抄脚本,结果惊奇地发现:不论是表演形式还是表演内容,苏州宣卷与唐代的变文完全一致。在场景设置上,苏州宣卷在客堂八仙桌上摆放释迦如来、观音菩萨等画像,而唐代的变文“有说有唱,不但如此,有时还配合有壁画或画幡上的图画”[12]91;在表演形式上,苏州宣卷在表演前,首先有约20分钟的“请佛”开场白:宣卷者手持清香,站在桌前颂唱“三宝科仪”;在宝卷内容上,既有佛教经典,又有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在语言风格上,绝大多数都是七言句式;在演唱风格上,都是散韵结合的说唱形式。

由此可见,郑振铎先生的“宣卷源于佛教”这一结论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变文是不是当代宣卷的最终音乐文化渊源呢?答案是否定的。

(二)变文与唱导

唐代的变文音乐来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佛教通俗曲艺——唱导,梁朝僧人慧皎的《高僧传》为我们提供了有关鉴证:“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13]521

从此段史料可知:所谓唱导就是一种即兴性的向不同层次听众宣唱佛法的曲艺形式。以宣、唱为手段,以开导众心为目的。僧人们根据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程度的听众,选择各异的讲唱风格,宣传深邃的佛理,使所有奉佛者虔诚皈依。慧皎又记载了当时的唱导情况:“谈无常则令心形战栗,语地狱则使怖泪交零;徵昔因则如见德业,严当果则已示来根;谈怡乐则情抱畅悦,叙哀感则洒泣吐酸,于是围众倾心,举堂恻怆。”[13]521由此可以推测唱导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可以是佛经中的故事,也可以是中土相传的民间或历史故事。然而,唱导是否就是当今宣卷的最终文化渊源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三)唱导与梵呗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的唱导来源于三国曹魏时期的梵呗。慧皎在《高僧传》中又载:“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音,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13]508慧皎《高僧传》还说:“东国之歌也,则结韵以成咏;西方之赞也,则作偈以和声。虽复歌赞为殊,而并以协谐钟律,符靡宫商,方乃奥妙。故奏歌于金石,则谓之以为乐;设赞于管弦,则称之以为呗。”[13]507从慧皎在《高僧传》所描绘的梵呗情景与当今苏州宣卷的“佛典开始仪式”和宣卷伴奏乐器比较来看,二者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梵呗就是以音乐的形式宣唱佛经,梵呗与当今宣卷有绝大的血缘关系。

五、关于江南宣卷文化渊源的部分结论

通过史料综合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江南民间宣卷是一种古老的曲艺,是江南多种戏剧的重要源头之一。第二,中国宣卷的音乐文化渊源应追溯到三国时期的佛教音乐——梵呗。第三,江南宣卷本身产生于北宋末年。江南宣卷的形成经历了“梵呗→唱导→变文→宣卷”层层嬗变的历史过程。江南佛教音乐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主流形式。三国魏晋时期的梵呗主要宣唱佛教经典;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纯宗教性的梵呗音乐开始演化成唱导,在形式上与中国本土民间音乐实现有机结合;隋唐时期,佛教音乐与中国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大规模结合而形成了“以中国故事为主”的变文;北宋时期,政府提倡道教而禁止变文,变文转而隐藏于诸宫调之中;北宋末年,宣卷从诸宫调中脱胎而出,成为中国一支独立的曲艺品种;明清时期,宣卷达到自己的“鼎盛”。诚如修海林先生所言:“佛教梵乐的传入与发展,是经过一个在中华传统文化环境中进行自我调节甚至包括脱胎更新的改造过程。”[14]68第四,江南宣卷在形式上仍继承了古代佛教音乐梵呗的宣唱方式。当今的宣卷,不论是宣唱佛家宝卷还是宣唱中国民间故事,在说唱开始都有一段“请佛”的开场白,即是明证。第五,江南宣卷在宣唱内容上从最初的“以宣唱佛教经卷为主”逐渐转化成“以宣唱中国民间故事为主”。从流传当今江南的宣卷脚本宝卷来看,其内容大多属于中国民间故事,这是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必然结果,正如田青先生所言:“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佛曲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大体相同的过程。”[15]11第六,江南宣卷的宗教性质从最初的宣唱佛教经卷转化为“儒道释”三教合一。流传于当今的宣卷脚本如《天仙宝卷》、《玉皇宝卷》等均为道家故事,宣卷内容的儒家化和道家化,与中国传统“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文化大背景是一致的。

[1]王与昌.从宣卷到杭剧[EB/OL].杭州政协网,(2007-07)[2009-10-21].http://www.hangzhou.gov.cn.

[2]高义龙.论越剧的民间文化基因[EB/OL].上海越剧网,(2007-11-09)[2009-09-12].http://www.pkucn.com.

[3]佚名.滩簧与宣卷[EB/OL].金华新闻网,(2007-07-12)[2009-08-18].http://www.jhnews.com.cn.

[4]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J].歌谣周刊,1925(6).

[5]郑振铎.三十年来中国文学新资料的发现史略[M].上海:生活书店,1934.

[6]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的世纪回顾[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8]泽田瑞惠.宝卷研究[M].增补本.刘淑琴,译.东京:国书刊行会,1975.

[9]方珊.佛教与中国民间文学[J].世界宗教文化,2005(3).

[10]李昉.太平广记:卷一一○[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1]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卷七七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2]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3]慧皎.高僧传: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4]修海林.古乐的沉浮[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

[15]田青.中国宗教音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变文宝卷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清末民国文益书局石印宝卷始末*
佛教艺术
《香山宝卷》在越南的传播及流变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王昭君变文》与唐咸安公主关系论考
南京图书馆藏珍贵宝卷掠影
酒泉宝卷:枯萎的莲花寥落的梵音
敦煌变文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