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变文研究综述
2015-08-15王伟琴
王伟琴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450045〕
自从20 世纪初敦煌变文被发现以来,国内外专家对敦煌变文展开了系列的研究。目前,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国内的研究成就高于国外。因此,笔者拟主要从国内研究方面来概括近百年来敦煌变文的研究状况。而国内变文的研究成就主要集中在变文的解释与讨论、变文集的整理、变文论文集和专著的出版、变文具体篇目的研究等方面,下面笔者拟依次来总结变文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一、关于变文的解释与讨论
“变”字和“变文”的概念及其来源等是研究者长期以来探索和研究的内容,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们作了诸多解释。
关于“变”字的解释,国内主要有五种。第一种,“变”为“变更”的意思,1938 年郑振铎倡此观点。[1]190第二种,“变”为“说法神变”的意思,这是傅芸子的观点。[2]495第三种,“变”字为梵语,这是周一良和关德栋的观点。[2]236第四种,“变”为“非常”的意思,这是孙楷第的观点。[2]239-242第五种,变文“或者即出于清商旧乐中变歌之一类”,[2]59“变文”与“变歌”有关,这是向达的观点。以上五种解释中,“变更”说影响较大,如周绍良认为:“变文之得名,应该是由于它是从某一种体裁的东西改变成另外一种体裁的缘故。”[2]408程毅中认为:“变字就是变化的意思。”[2]375李小荣认为:“‘变’正是‘经’的反义词,为‘变化、改变’之意。对‘经’进行变易,即通俗化,是为‘变文’。”[3]13综合以上五种解释,笔者认为“变”为“变更”的意思较为可取,“变文”从题材上讲演义的是佛经、史传故事;从体裁上讲是佛经、史传文体的变体,其与“经”体、“正”体相对。
关于变文的定义,大致也有五种说法。第一种是郑振铎的观点,他认为:“以边唱边讲的结构,来演述一件故事,这便是所谓变文。”[4]141这种说法抓住了变文讲故事的本质,但是用“边唱边讲的结构”来限定,就使此定义无法解释《舜子变》、《刘家太子变》这类没有“边唱边讲”结构的作品何以称为变文,从而表现出了它概括的不全面之处。第二种是孙楷第的观点,他认为:“变文得名,当由于其文述佛诸菩萨神变及经中所载变异之事。”[2]241这种观点突出了变文讲神奇故事的特点,但是其概念上没有涉及史传经典,并且没有注意到变文配图的特征。第三种是金维诺的观点,他认为变文与变相关系密切。[2]353同时代学者杨公骥和程毅中解释得更清楚,杨公骥认为“所谓‘变文’,乃是‘变’(壁画、画卷)的解释文”[5]332;程毅中认为“变文就是变相图的说明文”[2]373。与郑氏和孙氏两种观点不同,此观点着重从变文与图画的关系来考察变文,这在变文定义的研究方面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第四种是周绍良的观点,他认为:“变文之得名,应该是由于它是从某一种体裁的东西改变成另外一种体裁的缘故,如依佛经改变成讲唱文,或依史籍记载改变成说唱文,都称为‘变文’。”[2]408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变文很有启发意义,变文与佛经、史传其实是变体和常体的关系。第五种是王重民的观点,[6]185王氏采用的是广义变文的概念,注重考察变文的发展过程,其观念在变文集的整理方面影响很大。台湾学者潘重规采用的也是广义变文的概念,他认为变文的“实质便是故事”,[7]1317这一点非常有价值。项楚赞同王氏和潘氏的观点,他在《敦煌变文选注》前言中认为“用‘变文’统称这类通俗文学作品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8]4。
关于“变文”的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外来说”。关于“外来说”又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变文来源于印度文体,这是郑振铎的观点,[1]191俞晓红也持近似观点;[9]105另一种认为变文来源于经文翻译,这是周叔迦的观点。[2]253-254这两种观点注重从韵散相间的文体特征来考察变文的来源,很有价值,但其没有重视从变文配图讲故事的本质来探求根源。第二种是“本土说”。“本土说”又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变文来源于清商旧乐,这是向达的观点,[2]56富世平继承其说。[10]此观点从乐曲的角度探求变文的渊源,十分有价值;一种认为变文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赋,这是程毅中的观点,[2]375-377此观点也是注重从文体形式方面来探求变文的来源;一种认为变文的源头是上古的看图讲故事,这是伏俊琏先生的观点,[11]32他在《上古时期的看图讲诵与变文的起源》一文中旁征博引,通过对上古时期的故事图像和面对图像的讲故事、诵诗赋两个问题的考证,说明了类似于变文的看图讲故事的文艺形式早在我国上古时期就已存在的事实,从而找到了变文的源头。“本土说”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变文”的探源方面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第三种是“中外结合说”。“中外结合说”又有两种,一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这是张鸿勋的观点;[12]248-249另一种以外来佛教为主,这是李小荣的观点;[4]13“中外结合说”兼顾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对变文产生发展的影响,看法较全面。
二、关于变文集的整理
变文集的整理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目前为止,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四部:《敦煌变文汇录》、《敦煌变文集》、《敦煌变文集新书》、《敦煌变文集补编》,它们的情况如下:
第一部变文集子是《敦煌变文汇录》,此书由周绍良编,完成于1952 年,1954 年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收录变文三十六篇。书前有叙,从“前人对于变文之记载及述作”、“唐代俗讲与转变文”、“变文之体制”、“押座文”等几方面对“变文”进行了介绍和研究。书前又列有《敦煌所出变文现存目录》,其叙中交代本书“考三家(向达、傅芸子、关德栋)所列,汇成一目,分作押座文、缘起、变文三组,所载名目,多据转录而来”,目录有七十八种。书中每篇变文前有简洁的说明,内容包括出处、卷号或编者的考证等。1955 年出版增订本,增加了《孟姜女变文》,补全了《汉将王陵变》。《敦煌变文汇录》是敦煌变文集整理方面的开山之作,至今仍是敦煌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第二部变文集子是《敦煌变文集》,此书由王重民、王庆菽、向达、周一良、启功、曾毅公编,1957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编者在出版说明中说本书“根据一百八十七个写本,过录之后,经过互校,编选了七十八种,计分正文八卷。篇中有旁注,篇末有校记”。校记分别对不同版本敦煌卷子的本身情况作了简述,然后又对某些字或词句作对比性的校录。书后附《敦煌变文论文目录》,共收录之前论文一百〇六篇。《敦煌变文集》是汇辑几十年来变文研究的资料总集,它是变文研究领域重要的突破性成果,是敦煌变文集整理方面最有影响的著作,之后变文集的整理多以此书为底本进行整理和补充。
第三部变文集子是《敦煌变文集新书》,此书由台湾学者潘重规编著,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敦煌学研究会1983 年出版。此书“是以《敦煌变文集》七十八种变文为底本。变文集有错误的,加以订正,有漏脱的,加以补充。变文集的校记也全部保留,只是将错误的改正,缺少的增加。凡是新校的都冠以‘规案’二字,以资区别。”本书调整了《敦煌变文集》八卷的顺序,书后附录包括《敦煌变文论文目录》(较《敦煌变文集》有增补)、《敦煌变文新论》及部分写本的图版三方面的内容。此书比《敦煌变文集》新增了八篇作品。它的问世,给敦煌变文研究带来了新的依据和材料,它是使变文集的整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的著作。
第四部变文集子是《敦煌变文集补编》,由周绍良、白化文、李鼎霞编,1989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录文十五篇,书后附有俗字表和图片。本书旨在“找出《变文集》中未收的新材料”,关于“某些作品,《变文集》中已有录文,有的还列出比勘对校的几个卷子。如今又找到更多的可供校雠的复本,也要提出来供新版本重校时使用”,“对已经前人公布校录过的卷子,从新的角度进行某种解释加工”,“找到了一些和变文、变相有联系的卷子,校录出来供参考研究”。本书是补充《敦煌变文集》的一部著作,它对变文研究非常有帮助,不便的是书是手抄本,阅读稍微有点困难。
在以上变文收集整理和补充的基础上,变文研究领域出现了对变文的选注和校注。选注方面的重要成果是《敦煌变文选注》。《敦煌变文选注》由项楚著,1990 年中华书局出版。本书以《敦煌变文集》为底本,选文二十七篇,篇目排列依《敦煌变文集》的次序,选自《敦煌变文集新书》的《双恩记》排在全书最后。本书对变文的疑难句子详加考证,注明出处,目前是关于敦煌变文的最好注本。2006 年出版此书的增订版,书分上下编,初版的篇目放在上编,新增的十七篇放在下编,书中的注释体例与初版相同。此书在变文的研究和普及上影响极大。另外,《敦煌讲唱文学作品选》也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变文选注本。校注方面的重要成果是《敦煌变文集校注》。《敦煌变文集校注》,由黄征、张涌泉校注,1997 年中华书局出版。“本书所收变文,包括《敦煌变文集》之大部,并增辑俄罗斯、台湾、日本等地所藏变文写本,凡八十六种(《敦煌变文集》原录七十八种”,编次“与《敦煌变文集》相同,包括历史故事和佛教故事两大类”,“录文以《敦煌变文集》及相关辑录本为基础,而核之以敦煌写本原卷。写卷情况及移录底本、参校本在每篇校注第一条中说明”。它吸取了前面几本变文集的研究成果,资料收得全,写卷的校记详尽,是做变文研究的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由上可知,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敦煌变文集子整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跟敦煌文献影印本的出版密切相关。台湾黄永武编《敦煌宝藏》(1—140 册)的出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研究者很难看到原卷的遗憾,也改变了以往看不到写卷而只能依靠缩微胶卷进行研究的状况。之后,《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14 册)、《俄藏敦煌文献》(17 册)、《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2 册)、《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34 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2 册)等的出版,是敦煌文献整理出版的大事,它们给我们研究变文提供了更多、更清晰的写卷资料。
目前为止,敦煌变文集整理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变文集采用的都是广义“变文”的概念,集子中包括变文、话本、赋、讲经文、押座文、解座文等敦煌俗文学的各种文体。所以,随着“变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来有必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变文集子的整理。
三、关于变文研究的论文集和专著
下面我们介绍变文研究论文集和专著的情况。
在变文论文集的整理方面,有两部书成就突出。一部是《敦煌变文论文录》,此书由周绍良、白化文编,分上、下册,1982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目前是一本影响极大的变文论文集。它汇集了之前国内著名学者如王国维、陈寅恪、孙楷第、周叔迦、向达、王重民、周一良、周绍良等人的五十九篇论文。其中王国维的《敦煌发现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开创了国内研究敦煌俗文学的先河。本书的论文无论是通论性研究还是专题性研究,都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有关变文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等诸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让读者从某些具体变文作品的研究中,了解到了它们的文学、史学和艺术价值。书后附录的五种说唱佛经故事类作品,是首次公布的苏联所藏俗文学资料。另一部变文论文集是《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此书由郑阿财、颜廷亮、伏俊琏先生主编,共五册,1999 年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本书遵循的选题范围和原则是:1900—1950 年间的论文,数量较少,且今已难得一见,文献价值很高,故此次尽量全部收齐;1950—1980 年间大陆学者的论文,如无特殊情况,也尽量收录,台湾、香港等地作者的论文则择要收录;1980年以后的论文,选择有代表性的收录。”此书搜集了此前几乎所有的关于敦煌文学的研究论文,不仅大陆的资料收得全,就连港台的资料收录得也很详尽,因此,《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可以说是集大成式的论文集。关于变文的研究论文作为其中的主要内容占有极大的篇幅,此书对于变文的研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以上是变文论文集整理方面的成果,下面总结变文研究专著方面的成就,变文研究专著方面有代表的著作主要有八部:
第一部是邱镇京著的《敦煌变文述论》,此书1970 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它是我国首部对敦煌变文的起源、内容、体制、特点、影响等做出综论的著作。第二部是罗宗涛著的《敦煌变文》,此书1987 年由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出版。此书研究了变文的起源、体裁、价值、成立时代等,它对变文的普及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三部是李骞著的《敦煌变文》,此书1999 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从民间叙事文学、俗讲文学的角度对变文进行了研究,它是大陆首部以“变文”为研究对象的专著。第四部是陆永峰著的《敦煌变文研究》,此书2000 年由巴蜀书社出版。本书内容丰富,研究了变文的内涵、生成背景、发展、体式、演出、叙事艺术等诸多方面,是把变文综合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的著作。第五部是李小荣著的《变文讲唱与华梵宗教艺术》,此书2002 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此书在研究变文本身的同时,从其与“变相”、“华梵戏剧”、“宗教”等的关系来研究变文,角度新颖,是变文研究的重要成果。第六部是胡连利著的《敦煌变文传播研究》,此书2008 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一部运用传播学理论来进行变文研究的专著,是变文研究方法创新的重要尝试。第七部是于向东著的《敦煌变相与变文研究》,此书2009 年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突出变文图画与讲唱的特点,是一部从变相与变文角度来研究变文的重要成果。第八部是富世平著的《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此书2009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一部围绕变文的口头传统来研究变文的重要成果。从以上变文研究专著成果看,《敦煌变文研究》之后的变文研究专著改变了全方位式的研究思路,着手选取新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突破,呈现了多角度研究的特点。
其他关于“变文”研究的成果还有《敦煌讲经变文研究》、《敦煌文学丛考》、《敦煌文学概论》、《唐代文学家及文献研究》、《敦煌文学源流》、《敦煌俗文学研究》、《敦煌文学文献丛稿》、《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等。
关于变文具体篇目的研究也是变文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非佛教类变文的研究方面,研究者研究的重心主要在故事情节的嬗变、考释、校勘、创作时代的考证等方面。在佛教类变文的研究方面,研究者研究的重心主要在比较研究和校勘方面。
以上内容总结了国内学者在变文的解释和讨论、变文集的整理、变文论文集和专著、变文具体篇目的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下面我们概述一下国外的研究成就。国外变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等国家,下面我们依次来介绍。
首先是日本的变文研究。日本对变文的研究始于日本学者狩野直喜1916 年发表的《中国俗文学史研究的资料》,之后日本变文研究领域活跃的著名学者主要有青木正儿、那波利贞、金冈照光、川口久雄、荒见泰史等。日本变文研究的特点,可以用荒见泰史的评价来概括:“日本的变文研究受到过早期的日本文学、日本佛教文学、民俗学等各方面的不少影响。在此影响下成长的日本的变文研究的确富有特点,笔者认为这是日本研究变文的一个特征,即从说话文学、唱导仪式、伴图讲唱的角度来研究变文,且论著丰富多彩。”[13]208目前,代表日本变文研究最高水平的著作是荒见泰史的《敦煌变文写本的研究》和《敦煌讲唱文学写本研究》,这两部书均由中华书局在2010 年出版,前一部书运用精读敦煌原卷资料的方法,主要探讨了变文特有的文体即散韵相兼的讲唱体的演变过程;后一部书在前部书的基础上,选择补充了敦煌写本里故事流传版本较多的作品,运用了版本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由上可知,日本的变文研究开始早,专家多,著述丰硕,特点突出,在国际变文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次是美国的变文研究。代表美国变文研究最高水平的是梅维恒的研究。梅维恒是西方汉学界最主要的变文研究者之一,他出版的专著有《敦煌通俗叙事文学》、《绘画与表演》、《唐代变文》等,其中《唐代变文》是作者多年研究变文作品的总结,“是迄今为止国际汉学界在此课题上最系统最全面的一部著作”[14]5。另外,俄罗斯的孟列夫和捷克的何德佳等专家也在变文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以上是关于近百年来敦煌变文研究状况的分析,从中我们看到前人先贤确实在敦煌变文的解释与讨论、变文集的整理、变文论文集和专著的出版、变文具体篇目的研究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这些成果都是后辈继续研究敦煌变文的重要基础。但是,我们也发现关于变文创作时代和作者的研究是敦煌变文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变文作为敦煌出土文学中最有特色的文种,它的出现,使学术界在汉魏杂赋、志怪志人小说到宋元以后大量通俗文学中间找到了一个链条,对于研究中国文学的发展,尤其是通俗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对变文创作时间和作者进行全面考察,尽可能的给它们确定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大致座标,这不仅可以解决变文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且对于探讨中国文学发展嬗变的规律,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都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2]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李小荣. 变文讲唱与华梵宗教艺术[M]. 上海:三联书店,2002.
[4]郑阿财,颜廷亮,伏俊琏.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C].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5]杨公骥.唐代民歌考释及变文考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
[6]王重民.敦煌遗书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4.
[7]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敦煌学研究会,1983.
[8]项楚.敦煌变文选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富世平.变文与变曲的关系考论[J].文学遗产,2004,(2).
[11] 伏俊琏. 敦煌文学文献丛稿[M]. 北京:中华书局,2004.
[12]颜廷亮.敦煌文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13](日)荒见泰史.敦煌讲唱文学写本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4](美)梅维恒.唐代变文[M].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