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文化与苏州创意产业发展
2010-08-15李斌
李斌
(苏州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一、继承创新吴文化物质与精神成果,为苏州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对苏州文化创意产业而言,主要工作就是将深厚的吴文化运用到创意产业运营过程中,以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强自主创新,实现“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型。
(一)吴文化物质成果是苏州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狭义吴文化指西周末年泰伯、仲雍奔吴,到春秋晚期吴国灭亡的年间以及更早的历史文化。广义吴文化指在吴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区域文化。吴文化区域是指中国东南沿海的长江和钱塘江三角洲地区。以苏州为中心的区域是自春秋晚期以来吴文化的中心地区,也是最具吴文化特色的典型区域。苏州文化积累异常丰厚,从刺绣、玉雕、年画到园林、扇艺、建筑,既是人文荟萃的象征,又具文化产业的雏形,都能成为苏州创意产业的丰富武库与成长母床,是苏州创意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如苏州先后有2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29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60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其中以昆曲、古琴为杰出代表。
(二)吴文化精神财富是苏州创意产业发展的灵魂。第一,吴文化创新精神与创意产业创新性一致。创新是吴文化的核心价值。吴人善于创新,不循旧规,一直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吴民族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制几何纹饰兵器和嵌铸剑,而且春秋晚期吴地的生产工具,出现了农耕用的青铜褥和割刈用的铜锯镰与锯钮,是当时生产工具方面的一大创造发明。创意产业必须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与吴文化创新内核一致。建设创新型苏州,仅靠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作为支撑。吴文化蕴含的创新精神、创新特质、创新品格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被苏州创意产业借鉴与吸收,成为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第二,吴文化崇文重教精神有利于创意人才培养。吴文化体现出鲜明的崇文重教特点。自东晋末至南北朝近二百年时间里,北人大批南移,其中文人学士的南下,如王充、严子陵、王羲之等文化名人,形成文人云集的景象。而且,吴地藏书丰富,为文人学士研读提供了方便。仅常熟一地就呈现出一批代表一个时代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如赵氏脉望馆、钱氏绛云楼、毛氏汲古阁、钱氏也是园、张氏爱日精庐、陈氏稽瑞楼、瞿氏铁琴铜剑楼。这些藏书家兼著述、考订、校雠、编纂、出版,在学术文化各个领域多有建树,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教育了一代代读书人,读书种子不绝[1]2-3,形成吴地尚文重教的风习。创意产业必须依靠创意人,人的培养与教化是文化资源创造与提升的巨大动力。加强对创意人才的教育,成为苏州创意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吴文化重教精神的重要体现。受到吴文化影响,苏州较注重创意人才培养,如通过频繁交流借鉴先进经验、联办创意学院与人才孵化基地等,还对动漫、游戏等创意产业人员开展文化与文学教育,这些都促进了文化精神对创意产业的渗透,有利于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步伐。
第三,吴文化闲逸品性推动文化苏州建设。吴文化不是匆忙的文化,而是闲逸的文化,体现出悠然陶然、不求闻达的生活态度。闲逸品性是苏州重要的城市精神,从精神上看是吴文化宽容、高远境界的体现,从形式上看是不急功近利、追求人的舒适和重视生活品质的一种生态定位。创意产业发展的终极目的要符合苏州城市精神,即不能以量大、高速、浮华为发展指标,而要把闲逸、陶然、人本作为衡量标准,即从苏州经济走向苏州文化,从苏州文化走向文化苏州。近年来,苏州正沿着建设“可以自由行走的城市”的方向发展,创意产业应该有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如有人就提出,应该按照清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来建设古城,发挥出文化的优势来,使苏州真正成为中国罕见、世界少见的完整体现中国历史文化风貌的著名城市。这个创意使人们认识到苏州城市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意产业[2]。苏州应该充分利用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结合现代人的休闲方式,发挥吴文化闲逸品性,把苏州建成“符合人的尺寸”[3]9的魅力之城。
二、努力平衡四大关系,促进苏州创意产业与吴文化和谐发展
(一)新与旧的关系。创意产业不能简单等同于脱弃旧有文化、重新开发。近年来苏州创意产业取得很大成就,如动漫作品《红孩儿大话火焰山》荣获第11届政府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网络游戏《航海世纪》三次摘得“中国民族游戏海外拓展”等中国游戏业最高荣誉,但是这些产品对吴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显得并不充分。创意产业应该立足吴文化,尊重“旧”,学习“旧”,在“旧”中寻找“新”意,使得创意产业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的桥梁。文化发展本身就存在继承与发展现象,既要有标新立异的创意,也要依托旧有的文化景观。如苏州各级各类的博物馆多达几十座,是吴文化的宝贵资源,虽然已有苏州博物馆建成,但市内仍有更多传统博物馆有待文化创意的介入改造,以提升苏州城市的文化品质。民俗博物馆原副馆长朱年的意见是:“博物馆在文物展品的陈列展示上,要尝试运用现代电视声像技术,更要突破常规,有创新思维”,进而“发展创新型的博物馆,从而为大力发展苏州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文化教育阵地”,[2]这是变旧为新的创意之见。有些吴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产业,只不过与市场接轨较慢,发展迟缓,如苏州刺绣。刺绣产业的发展既要创新,又要保留传统文化的气质,苏州已在尝试借鉴与引入先进的工艺技术、设计理念对苏州刺绣进行改造,将传统的刺绣技艺与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并通过政府组织形成苏州刺绣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化旧为新的路子。
(二)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文化由不同部分组成,形成一个整体。文化观也是一种整体观,体现为一种思考方式。借用文化的整体思考方式,苏州创意产业也要注重对文化元素的多样化吸收与借鉴,推进产业生态的多元发展与创新。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文化生态,是由不同产业互相支持、共生的,如高端生态位企业与低端生态企业同时存在,前者出于创新需要或推广创新成果,促进低端生态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样后者技术提升也能够有效地对高端产业提供有力的支持。[4]29这就是从文化的整体观出发来审视创意产业的综合发展。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行创意产业是必由之路,如苏州动漫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要重视创意产业的文化机制运行,走综合协调发展之路,动漫产业投入大、周转长、收效慢,每分钟一万元的制作成本仅通过影视平台的运作只能收回不到20%的成本,[5]文化发展的整体性视角要求动漫行业应该从出版、影视多媒体、网络游戏、品牌形象广告、玩具服饰、日用品等上找到新的生长点。
(三)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苏州创意产业对文化遗产的利用要建立在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尊重上面,不能“过度消费”文化资源、一味榨取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一定要把吴文化的传承与创意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走文化与产业双赢之路。创意产业运作过程中,对吴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要把握“度”。如在昆曲开发与保护上,产业界把昆曲纳入商业模式之中,如“吴地人家”董事长段海飞把昆曲概念引入餐饮业,以“戏梦缘”主题餐饮与“昆曲主题店”为招牌,吸引了众多中外宾客。从商业运营上,这是对昆曲文化的创新继承,体现了可贵的文化创意,也获得了瞩目的商业成就。但是它只不过是商业社会对昆曲资源的一次开采罢了。昆曲被商家不断开采又得不到反哺式保护的话,昆曲文化的传承就仍然只是噱头和空话。在创意产业对以昆曲为代表的吴文化元素的利用上面,要防止商业利益对文化利益的侵犯,传统文化资源并不是可以被滥用的,文化遗产的“过度消费”也会影响文化遗产的传承。让借鉴文化遗产灵感的创意产业获得利润后,以基金的形式反哺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失为一条保护与开发的新路。
(四)内涵与形式的关系。吴文化可分为有形的物质遗产和无形的精神遗产,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地理景观与民俗风貌等,如园林、古建、年画、刺绣、砖雕、丝绸、美食、苏扇等。精神文化包括吴地人们创造的作品、思想、艺术等。吴文化的物质成果固然重要,吴文化的精神财富更值得重视。吴文化的精神为“开拓精神、开放精神和尚武崇文”[6]1,对吴文化精神的开发,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这也给创意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意产业既要借鉴吴文化之形,在创意设计上引入吴文化多样态的物质形式与元素,同时应注重学习吴文化的精神,在人才培养、产品内涵、企业品牌建设上灌注吴文化深厚的人文素养,为创意产业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三、利用吴文化物质形式与精神内涵,拓宽苏州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一)拓展吴文化资源的产业之路。创意产业是文化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是文化、科技、信息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只有将传统人文资源、文化优势与现代产业有机结合,才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苏州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文化资源总量多、品种齐全的城市之一。当欧美和日韩动画片大量涌入苏州时,苏州的民俗故事、曲戏文赋却静静闲置,得不到开发。丰厚的吴地文化资源没有被激活的原因之一在于对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认识不够。文化资源大市不等于文化产业大市,苏州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并不等于拥有先进的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一样,必须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才能成为受消费者喜爱的文化产品。所以文化不能固步自封地停在原地,要主动迎接现代产业的怀抱。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与上演,既召唤人们对古老吴文化代表昆曲的重视,又活跃了昆曲表演产业,使得昆曲发展获得了经济上的支撑,“引领了一条昆曲遗产保护传承,薪火传续、代有传人的路子。”[7]98创意产业能激活吴文化的内核细胞,推动久藏深闺的吴文化传播,进而获得广泛的现代认同,开创吴文化从资源向产业的新生机。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世界文化资源与中国的对接和交流提供了历史性契机,也给毗邻的苏州带来发展的机遇和开放的眼界,苏州更应该抓住这个重大时机,立足吴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吴文化特色的产业。如苏州设计师赵羽以传统苏扇为主题的《王健扇艺》,用“园”字幻化出的花窗,凸显苏州传统与现代的城市美感;金笛卡通国际文化有限公司打造的动画片《姑苏繁华图》,通过水墨人物、氤氲背景、明暗的墨容等元素,展示出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完美结合。苏州在创意产业与吴文化结合的探索之路上,要继续大胆借鉴成功经验,以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和谐利用,从文化资源大市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大市。
(二)推动特色吴文化的品牌建构。吴文化要注重发掘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将其发展成创意产业的品牌。文化特色是相对不同范畴文化而言的,如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明显隶属不同的文化环境,呈现不同的文化景观。对属于同一文化地带的城市,就必须要超越特色。如同受京派文化影响的北方城市,文化气质是相似的,但北京利用特殊政治与文化地位,以占据文化发展高地、发挥顶尖人力资源为定位,稳稳占据创意产业的头把交椅,别的城市只有找到新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发展。吴文化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上海、无锡、杭州、苏州等地都在其范围之内,这些城市究竟要用什么方式来发展创意产业,就不仅仅是文化特色能解决得了,必须发展文化品牌。如上海与杭州的文化定位就不同,杭州着力打造“天堂硅谷”、“动漫之都”,强调文化创意的区域活力,而上海从国际化视角定位创意产业的发展。这种定位既彼此区隔,又形成了错位互补的发展合力,有助于推动吴文化圈内的创意产业的集聚动力。在具体实践上,各地有不同的高招。如深圳定位于“年轻化、实验性”,开发现代艺术会展。长沙通过娱乐电视来实现创意翻新,形成电视传播带动产业发展的创意城市特色。丽江则利用电影《千里走单骑》与景观剧《印象·丽江》实景演出,打造影视、演出、服装、时尚活动为一体的全国创意产业的展台。河南南阳则利用南阳作家群优势、南阳文化文学积淀与影视创作资源,形成文学出版产业、影视剧创作产业核心。对于苏州来说,更要发挥自己毗邻上海的地理优势与人才聚集、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既要相对非吴文化圈的城市凸显特色,更要超越特色,在吴文化圈内以鲜明的定位展示个性。
(三)以“人”的创造活动呈现吴文化精髓。文化是动态的过程,创意产业强调个人的创造力,人的创意过程与活动正是文化生产的生动体现。吴文化不仅作为物质和精神成果存在,也通过人的现实活动而存在;不仅体现在物质形式上,更体现在人的创作过程中。从被动、静止的文化成果向生动、鲜活的文化过程转变,将给创意产业带来新的机遇。苏州周庄画家村就吸纳境内外数百名知名画家,设立创作工作室。苏州桃花坞产业园中,也有10多位工艺大师落户,包括代表刺绣的任慧闲工作室、代表苏扇、瓷画、石壶等不同工艺类别的邢伟中、杨丽华、蔡云娣等名家工作室。这种做法既销售文化成品,也展示文化作品的创作过程,把吴文化从物化的结果向生动的过程转移,把人的创作因素、精神活动与观看者的现代位置结合起来,加强了文化与现代人的贴近性,增强了创意产业的文化感染力。
(四)推动吴文化的生态开发。吴文化作为一种资源,不开发不行,盲目开发也不可取。既要注重对吴文化的利用,又要避免同质化重复劳动,如动漫产业对吴文化元素的开发,的确能带来效益,但也不是万能的。现在各地都在开发动漫产业,吴文化元素也被四处借用,效果却不一定好。每年各基地生产出非常多的动画片,很多也已在央视播映,但问问孩子,记住的只有极少数。这里面根本的还是创意的缺乏以及相关产业的支撑。创意产业并不是借鉴了文化符号就能带来效益。这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知识产权、科技力量、商业化运营模式结合的产业链,如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就涉及到产业内容、形式和运营模式的全方位创意。在缺乏优秀的创意人才、创意基础与产业支撑的背景下盲目借用文化元素,只能最终毁掉这个创意。因此,对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也要注重生态和整体的原则,考虑到科学发展与可持续性开发。
[1]曹培根.翁氏文化世家[M].扬州:广陵书社,2009.
[2]刘晓平.看创意怎样让吴文化点石成金[N].苏州日报,2008-06-27(A2).
[3]朱建新.吴文化创新与应对经济危机[J].江南论坛,2009(7):7-9.
[4]王重远.基于生态理论的都市创意产业集群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9(9):26-30.
[5]“创意产业”需要产业创意[N].苏州日报,2006-05-05(A2).
[6]虞澄.吴文化的基本精神[J].常熟高专学报,1997(4):1-6.
[7]朱栋霖.论青春版《牡丹亭》现象[J].文学评论,2006(6):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