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2010-08-15高建宁
高建宁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高建宁
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定位决定其办学的基本方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依照行业背景所提供的岗位和岗位群进行专业与课程设置,才能搞好课程教学。
高职院校;行业背景;岗位群;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定位,决定了它必须根据具体的行业背景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行业背景所提供的岗位和岗位群是专业设置的根据,也是实现招生就业的基础。如何遵循这一根据,使学生在适应具体专业的前提下又不拘泥于专业的局限,更好地适应岗位群的要求?这个问题是目前高职院校亟待处理好的问题,也是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专业设置与行业背景
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少高职院校处于走向健全和完善的发展阶段。由于决定高职院校发展的经济因素是一种动态的活性存在,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始终是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它不仅决定了学校的规模和特色,而且直接决定着学校办学与经济发展的联系程度。这是决定职业院校命运的重大问题。在高职院校办学的探索阶段里,许多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着与经济联系松散的弊端,而不考虑其专业背后所面对的行业情况。不少高职院校在设置新专业的时候,往往并未对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而是少数人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专业设置方案,再由少数人对专业的可行性进行讨论,然后就将专业确定下来。因此,一个专业办一、两期就下马的不在少数。直到现在,仍然有一些学校没有走出这种窘境。专业建设作为健全、完善高职教育的重要工作,必须与行业发展的要求密切联系起来,这既是实现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目标的实际步骤,也是真正搞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要求。在专业设置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预设专业的行业背景。充分的行业背景是专业设置的前提和保证,也是专业发展的支柱。行业背景中的岗位群是专业设置的根据,决定着专业的办学规模。因此,专业设置的根据就是要考虑行业背景所提供的与专业相对应的岗位群,这才是办好专业的依据。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考虑行业背景,往往造成学生毕业后根本就没有对应的岗位可供选择,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损害了学生们的利益,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也留下了阴影。
二、岗位群与课程设置
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后的工作状态是衡量和评价高职办学的根本性尺度,而专业设置论证及课程的具体安排是岗位和岗位群的依据。岗位群既是专业设置的根据,也是学生就业的归宿;岗位群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提出明确的要求,决定着专业课程的设置。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不考虑岗位的要求,而更多地考虑现有人员的充分利用,这就使得许多课程不仅与岗位能力需要关系不大,而且与专业的关系也很遥远。加上不少教师在教学时依然以传统的知识讲授为主,使得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实际上,与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的特点,一方面应使专业的发展有充足的余地和后劲,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基本保持稳定;另一方面,它构成“群”的各个具体岗位、各类具体岗位一定的差别。我们如果完全按照固定专业模式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的选择,就无法完全与“群”的特点对应起来。因此,我们既可以在骨干专业课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适应 “群”的特点开设相应的专业选修课,也可在同一专业内坚持实行“多品种、小批量”的原则,针对具体岗位“群”构成的岗位差别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使培养的人才直接与岗位对应起来。
在课程设置中既要考虑岗位群对能力的基本要求,并据此来设置骨干专业课,又要对应地开设适应岗位群中不同岗位能力要求的选修课,使专业课程通过选修课的途径予以泛化。如果学生在校的时间充足、精力够用,还可把多种选修课(专业课)都列入到专业必修课中。这两种办法中,前者更适合于专业对应岗位比较固定的学生(订单式培养),打牢学生专业功底。在充分完成对应岗位能力的培养之外,有余力的学生可选修岗位群中其他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使其在订单专业之外也可在岗位群找到相应的岗位。后者适用于非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因为学生面对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岗位,而是整个岗位群。因此,他们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可以选定以专业直接对应的岗位为主要岗位,以适应整个岗位群的岗位为目标的为不确定性的岗位。这样,面对不同岗位的同一专业,其课程设置就得有不同对待。这种灵活性正是因人施教、因岗施教的必然要求。岗位群的变化情况,还要求对适应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的变化。高职院校要根据这种变化不断地增删调整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三、课程教学与就业能力
在岗位群的整体构成中,在统一或相近的行业背景里形成的不同岗位群是高职院校设置不同专业的基础。而不同的岗位群在某一具体岗位群的原则下开设的专业,则因为构成“群”的各岗位对能力的需求有较大的差别,因而大一统的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显然就无法完成岗位能力差异性的要求。事实上,岗位群的工作规范和生产程序,为各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能力培养目标,提供了教学过程管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同时也提供了专业知识化为具体能力的实习、实训的具体标准。笔者在第二部分所阐述的内容,实际上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按照生产过程来说,学生入学就是生产获得了原材料,教学过程就是材料进入加工生产线,毕业就是产出了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如果严格遵守了标准的生产规范,且提高了原规范的功能,因此生产的产品必然是受消费者欢迎的优质产品。如此,毕业的学生就能够获得比较好的就业前景。而他们所学的知识、训练出的能力,也能在对应的岗位上找到用武之地。并且,由于学生们的知识和能力都在专业和具体岗位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向、不同的程度得到扩展,适应了整个岗位群的要求,因而可以反过来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扩大其美誉度,从而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教师的课程教学与学生就业能力的紧密结合,成为高职院校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G648.6
A
1673-1999(2010)06-0175-02
高建宁(1974-),男,江苏兴化人,江苏泰州师专(江苏泰州225300)教务处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课程改革。
200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