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海子诗歌的乡土情怀

2010-08-15王丹阳

关键词:麦地海子乡土

王丹阳

论海子诗歌的乡土情怀

王丹阳

分析海子诗歌的乡土情怀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及乡土对海子诗歌风格的影响。海子用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动人诗篇。海子的诗歌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形成了其独特的美学风格。

海子;乡土情怀;诗歌;生命理想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占据中国诗坛主流的是“第三代”诗人所提倡的反英雄、反崇高的世俗化写作和以主体消解与自我亵渎为主要目标的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海子在那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始终坚守着他的抒情姿态,以诗歌的个人性而存在。他不为某个诗歌潮流所左右,也不打算为某一个时代歌唱,他只为生命而歌。他的诗歌回归古典,回归原始,回归生命,清新、质朴,充满激情与理想,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张炯在《新中国文学五十年》中这样评价海子:“他创造了仅仅属于自己的意象系列,他的诗歌语言与此前流行的新诗潮的语言全然有别。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风格,他是当代最具独创性的一位诗人。”[1]

海子出生于安徽农村,他在查湾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直到15岁考入北京大学才离开这块生养他的土地。而在海子短暂的25岁的生命旅程当中,这15年的乡村生活无疑为他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乡村淳朴的民风、清新的空气,富有灵性的花草树木,都赋予了海子单纯、质朴、高洁的品性。对于乡村、自然、土地、生命,他有着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怀,他把对于乡村,对于自然,对于土地,对于生命的热爱,都化作了他的诗歌。在海子的诗歌中经常会出现 “麦地”、“粮食”、“村庄”、“太阳”、“远方”等诗歌意象,而这些寄予着诗人人生理想的诗歌意象无不与乡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诗人创造了仅仅属于他的乡土意象群。

在海子的诗歌中,“麦地”这个意象时常出现,“麦地”对于海子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这个民族在历史上曾刻骨铭心地感受过饥饿;土地对于人们来说,是生命之根、性命之源,所以这个民族对土地有着无限的热爱。作为农民之子的海子,自然也对“麦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深深地迷恋着滋养他性命的“麦地”。“麦地”即是生命的象征。诗人的诗歌理想就是“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2]246在《麦地》这首诗里,作者写到:“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透过诗歌,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海子在麦地里的幸福——体验生命之源的幸福。这幸福就像默默流淌的小溪一样滋润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这幸福虽没有声响,却极具穿透力。“麦地”是由诗人的梦想构筑的精神高地,是和平与希望的所在,是诗人的理想之乡。在《五月的麦地》里,“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可以看出海子的情感深深郁结于此,麦地给了海子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滋养。对海子而言,诗歌就是“麦地”,“麦地”就是诗歌。这里有诗人最苦的泪水、最甜的笑声。而对于麦地,“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一种愿望/一种善良/你无力偿还”,诗人无以为报。在这首诗中,诗人在想象中完成了自己的成长、成熟、恋爱和在丰收中与仇人握手言和的生命过程;站在五月的麦地里,诗人感受到了灵魂的慰藉和母性的关怀。由“麦地”这个词延伸开去的“村庄”、“劳动”、“谷物”、“天空”、“大地”、“河流”等意象,都寄托了海子的乡土情怀。

“村庄”也是海子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仅以“村庄”直接为题的就有许多,如《村庄》、《北斗七星,七座村庄》、《两座村庄》等。“住着母亲的村庄”、“五谷丰登的村庄”、“诗的村庄”,这故乡的“村庄”已成为诗人情感之弦拨动的源泉;故乡的“村庄”是诗人的情感得以尽情释放的地方,“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同样,这“村庄”也能慰藉诗人的心灵,因为“村庄”里有自己慈爱的母亲,“村庄中住着母亲和女儿/儿子静静地长大/母亲静静地注视”。

海子是土地忠诚的儿子,也是自然的赤子。在《十四行:王冠》中,诗人用河流来比少女,以树叶为发、以树杆为臂。土地的厚重、自然的博大也赋予了海子宽广的胸怀。“太平洋没有父母/在太阳下茫茫流淌/像上帝老人看穿一切的/含泪的目光”(《太平洋的献诗》),表现了海子对于这个世界的悲悯,对于这个世界上所生存的人民的悲悯,这已不能用忧愁来形容,这是一个比忧愁更博大的胸怀。由土地及国家,对于土地的热爱,也是对于祖国的热爱。在《亚洲铜》这首诗中,海子热烈的呼喊“亚洲铜、亚洲铜”,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这些意象的反复出现,都可以看出海子对于乡土的执着的迷恋,一方面是出于热爱,而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逃离——逃离城市,回归乡土。海子是都市的浪子,虽然身处在城市,但却始终无法融入城市。城市的喧嚣、人情的冷漠,都把海子置于一个孤寂落寞的境地。城市是华丽、浮躁的,有太多的钢筋混凝土,太多的事物没有生命的气息,这些对于纯朴、真诚的海子、对于生命理想执着追求的海子来说是无法容忍的,他更不会放下对自我的坚执去与城市相容,更不用说去与城市妥协。于是,身处都市的海子,其心灵却执着地选择了远方,选择了那未被现代都市文明浸染的乡土。“我本是农家子弟”,“但为什么/我来到了酒馆和城市”,诗人借叶赛宁之口喊出了“返乡”的强烈愿望。在《吊半坡并给擅入都市的农民》一诗的标题中,也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诗人对城市的放逐,对乡村的回归。“麦地”、“村庄”、“河流”、“树木”这些原本略显荒凉的意象却在海子的心灵深处激起了热烈的反应。对于城市的厌倦,对于乡土的怀恋,使得诗人笔下的乡土并非真实的乡土,而是诗人理想中的乡土,是诗人理想的乌托邦。但随着现代文明的负面影响对乡土的慢慢腐蚀,诗人理想中的乌托邦正在慢慢崩塌。在《答复》中,诗人写道:“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诗人为乡土乌托邦的幻灭发出了痛苦的哀悼;诗人为乡土蒙上的那层美丽的、薄如蝉翼的理想面纱,最终还是被无情地吹向了远方。

海子笔下的乡村是荒凉贫瘠的,它不同于江南鱼米水乡的富饶美丽,它是质朴、原始的;它也不同于江南水乡如诗如画的柔美,而是原始的、厚重的、纯朴的,是富有力量的阳刚之美。这乡村是朴实无华的,正如同海子质朴的诗歌语言一样——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散发着土地一样质朴、清新的气息。正是这种不华丽却真诚、质朴却深刻的文字,感动着读者的心。如海子自己所言:“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2]252,海子诗歌语言本身就是对于生命本真状态的回归。

海子的诗歌是独特的,因其乡土而独特;因其不同于“第三代”诗人对于自然,对于人生的消解而独特;因其对生命永恒的歌唱而独特。海子虽然对生命充满热爱,但却对世俗的生活无法适应。在《面朝大海,春暖化开》这首诗里,他把所有美好的祝福都送给了除他以外的所有尘世中人,自己却选择了逃离。“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而这个明天对于海子来说却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明天,这明天也永远无法兑现。诗人也曾感受到幸福,但那幸福犹如闪电,稍纵即逝,无法把握。在温暖他人的诗歌后面却是诗人在尘世无法被温暖的心。诗人把祝福送给了他人,自己却选择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乡土是海子生命之根,乡土是海子的艺术之源,这就是乡土对于海子的意义。但随着海子理想的乡土乌托邦的破灭,诗人的艺术之源也随之枯竭,诗人最终选择以死完成了他与土地、与乡土精神与肉体的完全融合,永远的融合。正如西川所说:“这个渴望飞翔的人注定要死于大地,但是谁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种飞翔,从而摆脱漫长的黑夜,根深蒂固的灵魂之苦,呼应黎明中弥赛亚洪亮的召唤?”[2]256

[1]宗永皋.海子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海子.海子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246.

I207.22

A

1673-1999(2010)06-0108-02

王丹阳(1984-),女 ,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2009-10-16

猜你喜欢

麦地海子乡土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后记 一生的麦地
青青的麦地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蓝天与麦地 千阳万亩旱作梯田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路过一片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