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爱,是不能忘记的》
2010-08-15夏衍
夏衍
重读《爱,是不能忘记的》
夏衍
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以其现实主义关注、浪漫主义追求两个层面的涵义,纯洁与复杂的交织美感,不仅影响了改革开放初始的读者们,也在当下引发着更多的读者对爱情、婚姻、人生进行思考,是一篇鉴照古今人性的明镜之作。
张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女作家张洁发表在1979年第11期 《北京文艺》上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曾在文坛上经引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反响,评论家们热烈响应,主要是围绕着爱情伦理问题的探讨。而当时压倒性的意见则是劝说读者注意小说关于爱情道德的不健康倾向。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时代变迁和社会文化的交流发展,人们对于《爱,是不能忘记的》的讨论也是不同的,小说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多彩起来。突破当年主要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分析,张洁这篇《爱,是不能忘记的》呈现出现实主义关注与浪漫主义追求两个层面的立体结构。
一、现实主义关注
(一)现代儒生的爱情悲剧
小说的女主人公钟雨,大半人生都沉陷在一场深藏内心的爱情中,在她自己还不了解爱情的时候就嫁给了一个“从没有爱过”的“公子哥儿”,后来离开了他独自带着女儿生活;男主人公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时候,一位老工人为了掩护他而被捕牺牲,撇下了无依无靠的妻子和女儿,他出于道义、责任、阶级情谊和对死者的感念,毫不犹豫地娶了那个姑娘。男女主人公后来因为工作机缘,他们相遇而又相爱了,但他们出于社会道德的原因只得相约:“让我们互相忘记”。他们一生中连24时都未曾相处,连手都没有握过。后来,男主人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女主人公不久也随之充满爱意地死去。
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张洁也从来是一个关注现实社会、拥有强烈的参议意识的作家。正如作家自己所说:“作家的任务是反映生活的真实,表达人民的感情,给人们以希望和勇气。”[1]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着她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洪流,走入现实主义的大趋势中。在作家所关注的现实中,最令作家敏感的是封建意识的非人道。作家意识到,在我们这个封建制度发展延续了几千年的国家,封建意识是根深蒂固的,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仍然存在。在改革开放初始,“变革”成为不可阻挡的大潮流,身处其中的张洁也充满激情,并且透彻地观察到“变革”就要从“人”开始。《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女主人公钟雨便是一个现代儒生的典型。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是 “克己复礼为仁”,“对中国封建知识分子影响最为深刻的,恐怕还是孔子发明的以‘克己复礼’为内涵的道德修养功夫。所谓‘克己’,其精髓在于将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人的内心道德要求这种自觉的自我改造。”[2]宋代程朱理学兴起之后,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原则,即为了实现三纲五常,个人应该彻底灭绝人的任何情欲。钟雨和男主人公之所以约定相互忘记,正是出于伦理纲常的原因。从这个角度看来,小说似乎是反纲反常的,所以才引发了当年关于爱情伦理问题的热烈讨论,也引来了许多批评家的严厉批评。肖林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没有负担起在思想上、道德上的职责,“这篇小说的格调不高,在思想上存有弱点”[3]。如今看来,作家的出发点以及小说的重点是剖析钟雨这个特定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情感状况,揭示知识分子既拥有了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精神追求和仍然受到封建意识压抑的矛盾斗争。至于钟雨是否应该破坏他人婚姻并不是文本的重点,毕竟钟雨没有这样做。重点是以此引发出的对爱情,对婚姻的思考,即处于变革的时代,人们应该如何决定结婚的对象?显然,作家倡导的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
(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爱,是不能忘记的》对人物内心活动和感觉的呈现,表明张洁对人的精神的全面发展的追求。正视自我、重视自我正是人道主义的精神所在。“人的性质、人的地位、人际关系、人的生存坏境和生存条件,曾经是我国现代文学家热衷表现的内容。但是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加剧,人道主义的主题让位于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主题。”[4]104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人才重新作为主体回到文学中去——人道主义再次成为一个基本主题。张洁小说的主题也可以归属于“人道主义”这一大范畴。她曾说:“人是非常尊严的,人为什么能从类人猿发展到现在,就是因为人能够靠自己的意志去改造主客观世界。”张洁在塑造钟雨这个形象时,侧重于表现钟雨的内心世界,旨在赞美其纯洁美丽的爱情,及其对爱情的热切渴望、对美好人性充分解放的精神。
(三)女性意识的勇敢提倡
“我不认为这个世界仅属于男性,也不认为它仅属于女性。世界是属于我们大家的。”这是张洁的女性观,也是她作品中的声音。“在今日女人虽然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没有平等共享过这个世界。”[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宣布:“时代变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得到。”但在20世纪60、70年代,妇女意识的虚假高涨,使社会产生了逆反心理,致使已经获得改观的妇女意识又向后倒退了几十年,社会上买卖婚姻不断升级,家庭妇女的队伍日渐壮大,甚至暗娼出现也是证明。在当时的背景下,女作家张洁勇敢站出来,倡导女人的独立性。在另一篇小说《方舟》中,张洁提到:“女人,女人,这依旧懦弱的姐妹,要争得妇女的解放,绝不仅仅是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它要靠妇女自强不息,靠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识和实现。”[6]
在《爱,是不能忘记的》中,钟雨毅然离开丈夫、独自抚养女儿的独立精神便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独立自主的女性观。小说所引发的婚姻观念也是从女性的角度来审视的。当女儿在踌躇是否应该顺应社会的大潮接受一段无爱的婚姻时,母亲对女儿说:“姗姗,要是你吃不住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我看你就独身生活下去,也比糊里糊涂地嫁出去要好得多!”[7]身处于男权意识主导的社会,年龄30的女儿面对的压力之大是毋庸置疑的,但母亲的女性观却是先进的,并且是以其切身经验来实践的。在张洁看来,屈从于一种意识的压力而草草地结婚了事,等于“把那不堪忍受的婚姻和爱情分离着的镣铐套到自己的脖子上去,来日又会为这不能摆脱的镣铐而受苦终身”[7]122,所以还不如独身生活。这种婚姻的观念是针对当时社会大多数的婚姻状况而提出的。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初始,张洁是一个提倡改革的勇士和先驱。难能可贵的是,在经济建设轰轰烈烈地展开的大环境中,张洁同时也看到了人的改革的重要性,这既秉承了“五四”精神,又与改革开放的大潮流相呼应。
二、浪漫主义追求
(一)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
读张洁的小说,感觉总有一个灵魂贯穿其中,不安、焦躁、期待,仿佛始终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什么。《爱,是不能忘记的》高度凝练地表达了追求的意义和代价——酸、甜、苦的追求过程贯穿着钟雨的大半人生,也贯穿着小说的文本。小说一开始是女儿在困惑中追求着是否应该接受一段无爱的婚姻的答案,继而怀着一颗好奇的心追求着母亲的爱情经历的真相,最后在感慨中追求着婚姻、爱情与人生的答案。母亲钟雨在她的大半人生中,充当着一个追求美好爱情的追逐者,尽管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最后只能在幻想的天国中实现理想,但钟雨的追求精神是美好,她的爱情也是美好的。
小说对钟雨和老干部的爱情描写是颇具深意的。他们相爱如此之深,相识了20多年却连手也没有握过,这完全是一种精神上的柏拉图式的恋爱。老干部的身份、姓名也没有交代清楚,给人一种虚幻的、可望不可即的感觉,暗示出老干部已经成了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是一个永恒的不可得到的追求目标。这个精神力量象征着一种执着坚定、义无反顾的追求精神,是钟雨的精神所在,也是作者本人的精神再现。
(二)叙述方式的诗化追求
小说的故事情节十分朴实、简单,人物也很单调,但正是这种简单不复杂,更与主人公钟雨的简单爱情相互呼应,营造了一种纯洁的氛围。“小说摆脱了单纯描摹生活的琐屑、散漫、狭隘和表面化,而变得更加凝练,更抒情,更富于哲理。”[4]14-15
小说的语言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张洁常常借助文字创造出线条清晰的图画来增强小说的可视性。“我走到了小路的尽头,又折回去,重新开始,再走一遍。”“我弯过那道栅栏,习惯地回头望去,好象你还站在那里,向我挥手告别。”[7]118这些语言是钟雨的幻想,让读者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其中的感觉,更加透露了钟雨深厚的感情。音乐美、格律美也是张洁小说语言的一个特点,“有时是彻夜不眠后的清晨,有时甚至是月黑风高的夜晚,哪怕是在冬天,哪怕峭后的风象发狂的野兽般地吼叫,卷着沙石噼哩叭啦地敲打着窗棂……”[7]119“哪怕千百年过去,只要有一朵白云追逐着另一朵白云;一颗青草傍依着另一颗青草;一层浪花拍打着另一层浪花;一阵轻风紧跟着另一阵轻风……相信我,那一定就是他们。”[7]120诗化的语言使张洁的小说表现出浪漫唯美的风格。
三、纯洁与复杂的交织美感
钟雨对老干部的爱情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之间的交集仅仅是一套契诃夫小说选集和一条匆匆走过的柏油小路。当女儿发现母亲在看契诃夫小说选集时,会惊慌失措,“不是把茶水泼了自己一身,便是象初恋的女孩子,头一次和情人约会便让人撞见似地羞红了脸”[7]109每次母亲从外地出差回来,就痴痴地在月台上,享受他去接她的那种幻觉;她还喜欢站在窗前,瞅着窗外的那条柏油小路出神,显出奇特的神情。在母亲的笔记的最后,写着她对老干部最后的话,期盼着在天国与他相会,并且永远在一起,再也不会分离。这样浓烈美丽的爱情表现出来的却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完全摒弃了性爱的成分,是纯洁无杂质的。但一旦放入伦理社会的大背景中,背负了“爱上有妇之夫”的头衔,原本纯洁的爱情却变得复杂、焦躁、不安起来,“不影响他人生活”的枷锁沉重地压在这对恋人的身上,迫使他们最后放弃了这份爱情,成全了道义。尽管如此,纯洁的爱情之河依然流淌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之中,散发着一股芳香和力量,支持着钟雨独自抚养女儿的艰难生活,给予她精神上的支柱,同时也在与复杂社会道德的斗争中折磨着钟雨的精神世界。人物的情感与性格正是因为这种矛盾斗争变得立体、丰满起来,透露出一种矛盾之美。
戏剧和悲剧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但它们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喜剧通过对美好事物的呈现来激励人心、鼓舞精神;悲剧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毁灭来震撼人心、引发思考。在《爱,是不能忘记的》中,同时呈现了爱情的悲剧和喜剧。钟雨终其一生,也不能与爱人结合是爱情的悲剧,但钟雨也凭借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激励作用,独立生存下来并把女儿抚养成人,对社会也作了积极贡献。这对恋人在精神世界里保存了这段爱情,让这段爱情获得了永恒。相爱不一定要相互占有,相比较于不长久的爱情,他们的爱情获得了胜利,是一出爱情的喜剧。读者便在这种悲喜剧交织、甜与酸交融的感觉中体验到了张洁小说的艺术魅力。
张洁小说取材于现实,《爱,是不能忘记的》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某些婚姻状况,但这种状况又不是只存在于那个时代,而是存在于过去和未来的,即存在于历史之中的,原因在于作家对社会痼疾的深度挖掘和对未来的深度关切。作家以一双慧眼看穿隐藏在现实背后的“黑手”,并且将它过去的历史、未来的生活贯穿起来,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中去,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也使作品更加具有纵深感和历史感。时至今日,回顾《爱,是不能忘记的》,作者所期望的美好婚姻是否在当下的社会中普遍实现了呢?压抑人们心灵的封建痼疾又是否已经被历史的洪流冲刷干净了呢?小说的现实与历史的交织感不仅在当时引发人们的思考,也引发了现在的我们锁眉沉思,甚至会继续启示着今后的人们去审视对照。
整体观照《爱,是不能忘记的》,小说呈现了一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复杂与纯洁的立体美、建筑美、矛盾美,不仅影响了改革开放初始的创业者们,也对现代人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是一面鉴照古今人性的明镜之作。
[1]莱因哈特·麦耶尔.让文学和时代同步腾飞[J].文学报,1986.
[2]李陀.张洁笔下的现代儒生[J].读书,1985(12).
[3]何火任.张洁研究专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4]许文郁.张洁的小说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5]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M].桑竹影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6]张洁.方舟[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7]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I207.4
A
1673-1999(2010)06-0110-03
夏衍(1985-)女,江苏江都人,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00)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200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