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后大学生心理干预初探

2010-08-15谭群英龙汉安蒲霞

关键词:灾难危机情绪

谭群英,龙汉安,蒲霞

灾后大学生心理干预初探

谭群英,龙汉安,蒲霞

四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波及省市的在校大学生也产生了焦虑恐慌的巨大心理压力。分析了灾后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认为灾后大学生心理干预一方面要注重面上的心理干预,消除公众恐慌情绪;另一方面要进行个体性心理干预,有步骤、按计划地帮助心理创伤严重的个体走出灾难阴影。

地震灾害;大学生;心理干预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心理专家和相关人士关注的焦点。帮助大学生重建心灵家园成为了辅导员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一、灾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大学生心理危机[1]可分为四类:(1)情景性危机:包括亲人死亡、婚变或失恋,遭暴力伤害、事业失败或自然灾害。(2)发展性危机:指在个人生命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危机,如青春期性行为的问题、成长时的家庭冲突、身患绝症等。(3)内心危机:指潜意识中固有的某种心理问题的爆发。(4)存在危机:指突然发觉生活缺乏意义,失去人生价值。地震带来的心理危机属于典型的情景性心理危机。准确判断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并及时进行有效调解,加强对大学生的应对指导和心理素质优化活动[2],使大学生迅速从危机情境中解脱和调整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全新使命[3]。因此在地震灾难发生后,校方迅速把对学生的心理干预放在了学生工作的首位。

我们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情绪反应进行调查和了解后,发现地震发生后的3天内,90%以上同学表现出惊恐无助、不知所措的状态,极少数学生表现出无所谓的洒脱姿态;地震发生后的第4天,有50%左右的学生仍焦虑不安,大多数学生基本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当地震局明确了余震逐渐减弱后,只有来自灾区的学生还存在紧张担忧情绪,其中,约有10%家庭受灾严重的学生表现出不愿谈及家庭情况、沉默少语、暗自悲伤。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已经不存在心理问题,只有几十个同学还沉浸在悲伤中,情绪低落。

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创伤属于“替代性心理创伤”。所谓替代性心理创伤,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有关别人所受的灾难感同身受起来,时间一长,就会沉浸在悲伤之中无法自拔。虽然地震发生时,自身的生命安全未受到严重威胁,但是出于对灾情和灾区的关切了解,还是有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替代性心理创伤。少数学生的心理创伤是由于缺少对地震知识和预防常识的了解,加上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于是在地震发生后出现了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ymptom Disease, 简称 PTSD)[4], 其主要表现有:(1)暂时的心理麻木感、恍惚感,对周围环境的觉察力减弱、暂时性失忆等;(2)灾难事件持续的再体验,反复出现灾难的情境、梦魇、错觉;(3)明显逃避会引起灾难回想的刺激,如谈话、活动、地点或人物;(4)过度焦虑或警觉,如失眠、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惊吓等。在所有的学生中,来自重灾区的学生受到了我们更多的关注。全校共有600多位学生来自汶川、北川、青川、绵竹等重灾区,灾难发生时,他们没有和亲人在一起,灾难发生后,部分学生仍然未能和亲人联系上,除了悲伤外,他们还出现了无助感、自责罪恶感、愤怒、绝望等情绪异常,他们的心理危机更加严重和明显。

二、灾后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

针对这些心理危机,我们进行了灾后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初步探讨,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第一,宣传防震减灾知识。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仍然常有较大的余震发生,因此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讲座讲授等办法宣传防震减灾知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灾难面前能科学应对,是稳定学生情绪的重要步骤。

第二,情绪的宣泄和疏导。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辅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情感体验交流,把心中的感觉表达出来,并且让负面情绪自然宣泄。鼓励学生轮流说出心中的感觉,彼此交流减低恐慌的方法。

第三,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生活。学生的波动情绪得到初步处理后,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尽快恢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稳定而规律的生活节奏能让人的心情有所依归,不再慌乱。规劝来自重灾区的学生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是这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除了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以外,鼓励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保持良好的规律和状态,可以缓解他们紧张、焦虑的心情。辅导员老师要向学生阐明天灾的不可抗拒性,鼓励他们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明确心理定位,相信国家和政府对灾区的全力救援。

第四,伸出援手帮助救灾。组织教师、学生为灾区捐款捐物;组织高年级学生加入灾区志愿者行动;鼓励学生以文字、歌舞、表演等多种形式援助和慰籍灾区人民。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能伸援救助,则会降低对灾难情境感到无能为力所引起的无助感。也就是说,当我们伸出援手帮助他人,不论是出钱或出力,都会让人的情绪焦点改变,从“无助的受害者”变成“有用的协助者”,这份对生活的掌控感会让人们的心情大为好转,不再茫然无助。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参与救灾的确有效地缓解了学生心中的无助感。

第五,引导学生对灾难的重新认识。开展《学会面对,学会坚强,做成功大学生》、《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等一系列的讲座,在鼓励学生坚强勇敢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思索地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除了哀痛悲伤,我们还可以从地震中学到什么?决定我们对一个事件所产生的感觉的主因,不在于事件的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个事件所下的定义。因此,要使有心理危机的学生真正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就要引导他们学会去了解人性的温暖、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凝聚力、生命的顽强等积极面。同时,在学生中开展关于地震的征文和演讲比赛,鼓励他们说出内心的感受,起到相互鼓励和促进的作用。很多学生相信“多难兴邦”,在灾后表现出更强的民族自信心;一些学生意识到平时被自己轻视的亲情、友情的可贵;有的同学决定改掉自己原来动不动就迁怒记恨、怨天尤人的狭隘性格。

三、结论

经过校方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度过了心理危机期。事实证明,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立更完备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也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是注重面上的心理干预,消除公众恐慌情绪。在灾难突然发生时,在真相不明期间,人往往因为无知显得无助,从而出现恐慌情绪。“5·12”地震发生后,全院师生通讯中断,真相不明,纷纷逃离宿舍和教学楼,来到空旷的操场露宿过夜。当召开地震情况通报会,领导和老师来到学生中交流沟通,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及时收集防震防灾信息发布后,学生情绪明显平静了许多。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大部分同学已经恢复正常心态,晚上坚持在寝室睡觉。

二是进行个体性心理干预,有步骤按计划地帮助心理创伤严重的个体走出阴影。灾后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存在于家庭亲友伤亡、贫困家庭、财产严重损毁的这些学生群体中。个体心理干预要针对不同个体的情况分阶段逐步推进。第一阶段,不要直接对这些受灾学生进行心理干预,而要注意在生活、身体上给予精心照顾;第二阶段,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是释放压力、发泄情绪。这个阶段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6到8周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有很多种形式,如亲友的安慰治疗、改变认识偏差、情景再现、催眠“忘却”伤痛、生存能力训练等。第三阶段,做好帮扶理赔工作。第四阶段,定期回访和密切关注。

[1]华道云,等.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干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陈华.5217名大学生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4).

[3]韦春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探讨[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易华云,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

B845.67

A

1673-1999(2010)06-0071-02

谭群英(1973-),女,硕士,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646000)基础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009-11-07

猜你喜欢

灾难危机情绪
雷击灾难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危机”中的自信
情绪认同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