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中的政治改革

2010-08-15姚成林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共产党

姚成林

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中的政治改革

姚成林

苏联解体已经18年,超级大国瞬间土崩瓦解,给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带来了巨大灾难。回顾巨变,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中的错误改革是苏联解体直接原因,特别是在他的改革中削弱了党的领导,使苏联共产党遇到突发事件无还手之力。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党的领导,不能削弱党的领导。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政治改革;民主化;共产党

一、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解散的原因分析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超级大国苏联解体。学者们对于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的解散,多归因于斯大林及其领导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纵观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模式,虽有其弊端,但是与同时期的东欧甚至中国相比,其弊端是第二位。1928年到1940年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以每年21%的增长速度发展,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强国[1]。可见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模式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单方面把苏联的解体归结为斯大林及其斯大林模式是片面的。也有人认为,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这显然颠倒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的错误的改革路线,苏联也不会转眼间土崩瓦解。笔者认为,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解散的根本原因在于领导人实行了一条背离社会主义的路线,特别是在政治改革中严重削弱了共产党的领导权,刺激了分离势力与反对力量,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解散的恶果。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路线对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削弱

(一)在思想领域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社会领域的变迁往往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变迁导致的,一旦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转变,这个社会发生巨变是可以预见的。苏联共产党的解散首先就是由于意识形态发生了转变而导致的。在戈尔巴乔夫执政之前,苏联共产党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戈氏上台后,其“新思维改革”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现实的关键,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以在新形势下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借口,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否定共产党领导。具体而言,戈氏的“改革与新思维”在思想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无视阶级利益与国家利益,无视阶级斗争。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有个著名的观点,就是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和核威胁条件下,“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他认为,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处于次要地位,“需要把全人类的利益置于时代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决不能把意识形态分歧搬进国际关系领域”,“生存和防止战争的利益才是共同和最高的利益。”[2]在这一“新思维”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体系发生动摇,苏联领导人单方面放弃了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放松了对于西方势力“和平演变”警惕性。而当时实际是美国一直在策动波罗的海三国民族分离势力以及苏联国内的自由主义思潮。

强调人类的利益至高无上,也就意味着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不再是对立、斗争的关系,而是可以合作的伙伴关系;再加上苏联国内马克思主义领导地位的动摇,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得以在苏联大肆宣扬,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十分相似的过程”的论调。苏联领导人旨在追求“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价值”,结果混淆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界限,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在思想领域内部分或者全部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而苏联解体时,拥有1500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竟异常平静。

2.“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是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联合农民、士兵、先进知识分子获得的胜利。在以后的历届苏联领导人中,都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这是苏联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但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指导下,特别是其实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方针,成为引起苏联思想领域混乱的重要原因。

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完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明白什么社会主义,他把抽象的、超阶级的“人道”和“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核心。他认为,社会主义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制度,而是一种与社会制度没有联系的、在任何社会条件下都能实行的组织社会生活的原则和过程;他认为社会主义脱离了实际,仅是一种价值活动。由于未能认识到什么是社会主义,必然不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把反共、反苏、反社会主义纳入民主的范围,把无产阶级专政视为民主的障碍。为了适应“人道”口号,在苏联引进了众多国际组织,而其中的大部分都具有政治色彩,它们在苏联国内大肆活动,致使苏联国内指导思想混乱,苏共权力下移,分裂势力抬头,国家处于混乱之中。

(二)在政治权力方面逐步放弃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在意识形态方面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后,戈尔巴乔夫开始了他的政治改革,其改革的实质是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把“民主化”置于政治改革中。自从1988年苏共十九大决定全面改革开始,一直到1991年,短短3年便使苏联分崩离析,苏共亡党亡国。

1.“全部权力归苏维埃”使苏联共产党丧失了国家权力。戈尔巴乔夫认为,苏共是一个极端专制的组织,垄断了国家权力,不利于民主,不利于他的“经济改革”。于是,他实行党政分开,把权力中心由各级党委转到各级苏维埃,实现“全部权力归苏维埃”。标志性的事件便是1989年苏联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苏联的国家权力便全部转移到了苏维埃。

戈尔巴乔夫号称,他所提的“全部权力归苏维埃”是学习列宁,但实际上,戈氏没能把握列宁的真实思想,列宁时期的苏维埃是由工农兵先进阶级为劳动群众服务,而不是由群众直接掌权。戈尔巴乔夫号称“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马克思主义,因此在苏维埃中政治多元化思想极度混乱;再加上苏共主动放弃了对于选举的领导活动,出现了“凡是共产党厌恶的人,一定都是英雄”歪论,这也是叶利钦大获民心的一大原因。同时,在苏维埃中的党内民主派与反共分子纷纷当选,并掌握了一部分领导权,使得苏维埃不再是苏共的“橡皮图章”,不再完全听命于苏共,进而反对苏共的提案,使得苏共对苏维埃的影响逐步削弱。

2.放弃民主集中制,改为总统制,严重削弱了党组织的指挥与领导权。自列宁开始,苏联共产党执行的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即“个人服从组织,地方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但在苏联的政治实践中常常出现个人专制的情况,如斯大林、赫鲁晓夫等,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民主集中制这一原则,尽管斯大林拥有无法抗拒的威望与权力,但至少党中央始终限制他。

就当时的苏联来说,总统制对于苏联国家的影响甚微,但对苏共却带来了极大灾难。戈尔巴乔夫当选总统后,从根本上取消了苏共中央对其改革路线的抵制,因为他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拥有不受任何党派制约的权力,甚至拥有诸如废除政治局、最高苏维埃、解散苏共的权力,而在“八一九”事件后,他便是这么做的。

3.推行多党制使得苏共丧失了国家权力。随着苏联国内各种意识形态组织 (主要是西方价值观组织)的泛滥,要求取消苏共“一党制”、实行多党制的呼声越来越高。1990年,戈尔巴乔夫在立陶宛访问时曾公开表示苏联愿意实行多党制;在随后召开的苏共中央二月全会上通过了多党制草案。3月,苏联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修改了保障苏共领导地位的宪法第六章,这使得苏联党内各党派不再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党派,而成为平等的伙伴或竞争对手。而此时戈尔巴乔夫声称的多党制下共产党仍为执政党的话语,只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在多党制下,苏共内部分裂,再加上早已没有了统一的指导思想,苏共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尽管表面上看其仍为第一大党,可无法阻挡崩溃的局面。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的教训

在苏东剧变以及国内政治动荡、国际反华势力制裁的多重压力下,中国没有步苏联后尘,反而走向强大,逐步和平崛起,成为世界不容轻视的力量。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成为推动世界走出经济低谷的重要 “火车头”,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的改革开放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在改革开放中并没有削弱,其执政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人民更加拥护。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肯定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3]

第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共产党的领导是从历史逻辑中得出的结论。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在谈到社会主义时并不是诉诸道德和法律,他们认为“道义上的愤怒,无论多么入情入理,经济科学都不能把它当作证据,只能看作象征。”[4]他们提出的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从生产力角度说的,这是由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矛盾引起的。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是马克思从现代社会的经济规律得出的。”[5]

建立公有制必然遭到有产阶级的反抗,而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胜利必须要有自己的政党,这个政党只能是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而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工人阶级、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30年来,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脱离了共产党的领导,削弱了苏共这一权威,使得国家在突发事件中丧失了应对能力。我们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它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还不是很完善,还需要进行改革,但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对于各种事物有所取舍,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而目前,对中国国情最了解的是中国共产党,因此,在改革开放中需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要不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焦点。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始终着眼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在当下的政治实践中就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西方反华势力从未放弃对我们进行“和平演变”的阴谋,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四项基本原则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尖锐斗争。从国际范围看,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存在着优势,西方各种价值观传入我国,这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斗争的外部原因。从我们自身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兴力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再加上国内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已不像建国时期那样笃信不疑,个人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是意识形态领域存在斗争的内部原因。所以,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人,把英美等发达国家当作现代化的标准,无视中国国情,鼓吹“两党制”主张“三权分立”,诋毁我们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共同协商制度,要求照搬西方制度,主张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肆宣扬西方“宪政”制度,同时要求全面私有化,对于这种舆论宣传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必须保持警惕。

四、结语

戈尔巴乔夫曾声称他的改革会在下个世纪出现这样一种局面:自由主宰世界每个角落,各国人民生活富足、事事如意、美满幸福[9];但实际情况是: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即便是民主改革后在叶利钦领导下的俄罗斯,也没有达到所谓的“自由”、“民主”、“富足”局面,相反,俄罗斯失去了“北极熊”的往日风采,没有了昔日超级大国的气势,甚至其自身的安全也受到了改革前所谓的“西方朋友”的威胁。俄罗斯人民在回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时,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他搞垮了苏联,说他是苏联的罪人[6]。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个重要教训。首先,改革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其路线方针至关重要。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其次,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稳妥进行,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共产党作为国家的领导核心,地位不能动摇。最后,要把改革的基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可过分依赖外援;对于国际反华势力,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注释:

[1]朱加什维利.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2.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140.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45.

D512/73.2

A

1673-1999(2010)06-0031-03

姚成林(1988-),山东济南人,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政治学硕士研究生。

2009-12-10

猜你喜欢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共产党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光的反射教学新思维
传媒新思维 一目了然
二十年后看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政界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