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语言文化安全问题
2010-08-15姜鑫王颖
姜鑫,王颖
浅谈中国的语言文化安全问题
姜鑫,王颖
针对全球化条件下各个国家民族语言文化复杂的情况,提出语言文化安全是一个值得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问题。中国应该从具体情况出发,遵循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保持与发扬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的传统原则,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重视语言文化安全,应采取积极的策略: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加强与教育文化的有机结合,推广网络宣传,积极推进汉语国际传播。
语言;文化;安全;原则;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而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的差异有时会导致冲突,有时会导致价值观念和思想形态的变化。因此,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的语言文化安全问题应受到重视。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有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世界各民族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文化影响下,人们不断改变旧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的语言文化受到了破坏。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对传统节日的热度不够,而热衷于西方的各种节日;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外国游戏。我国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就是在这样的游戏环境中成长的。如果不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他们很容易接受别人的思想,从而丧失对自己祖国文化的热爱。一些国产商品,不用汉字而用外文标示产品名称,认为用英语就能提高商品的价值,但这却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品牌。长此下去,会造成大量的精英人才流失,许多文化遗产也得不到较好的保护。可见,语言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语言文化安全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风格和传统,其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是通过个体之间相互沟通、共同拥有经验、概念和信仰而存在于系统模式的各种意义的总和;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其生存的根基和发展的依据。而一旦失去了文化,就会给民族、国家带来损失,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损失。文化的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决定了保护文化的必要性,从而产生了文化安全。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人类创造了悠久的文化,自然也包括人类的语言;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形成和表达又离不开语言。文化是通过各种形式一代代传承、发展到今天的,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并保存了文化。语言的重要性决定了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必须与语言结成一体出现。应该说,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二者的相互作用才使一个民族的品格和生命活力得以延续。
综上,由于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决定了无论是在汉语国际推广领域,还是在处理相关的国家事务中,都有必要重视语言文化安全。
二、遵循原则,重视语言文化安全
语言文化安全问题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全球化条件下,各个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念冲突是非常复杂的。因此,语言文化安全问题值得重视,并应该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一)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
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就是尊重各民族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世界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承载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有时就会带来碰撞和冲突。妥善处理文化的对立和冲突,化解不必要的矛盾,就要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
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就要尽可能客观、理性地看待语言文化。语言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有许多相异之处。比如,在进行汉语的国际推广过程中,在接触到其他国家语言文化的时候,我们就应跳出“中国人”的限制,从世界语言文化的大背景,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去看待、理解另外一种语言文化。同样,在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语言文化时,要特别注意介绍中国语言文化与其他国家语言文化相异的部分,希望异语言文化者理解即可,不必让其必须认同、接纳。
(二)保持与发扬中国的语言文化传统
保持与发扬中国的语言文化传统,就是要保持与发扬中国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保持与发扬中国的语言文化传统,首先应当分清哪些应当是应保持与发扬的,也就是要分清语言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的精华部分,要向世界介绍;而对于那些糟粕,可以从适当的角度进行批判性的介绍。其次,传统和现代的问题是更深层次介绍精华和糟粕的区分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在不断的选择与取舍中发展、创新。历史的语言文化是现时语言文化的渊源,现时语言文化是历史语言文化在今天的投影。所以,保持与发扬中国的语言文化传统,就应以那些对现实仍有意义或重大影响的观念、习俗等为主,选取最具有生命力的语言文化内容,比如名胜古迹、礼仪习俗、审美观念、传统节日等,让现代人更方便、更准确地了解现代、解读现代、立足现代、面向未来。
此外,在将中国的语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的时候,也可以吸取其他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传统,适当地融入中国的语言文化之中。在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潮流的当下,中国的语言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与其被动地一味躲避,不如大胆地吸取一切适合中国、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东西,以一种开放、建设性的心态,在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强健的民族语言文化。
三、保护语言文化安全的策略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全球化、民族化、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语言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确保面向21世纪的中国国家语言文化安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保护语言文化安全应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进行宣传。根据广播电视、网络对外宣传与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现状,特提出如下对外宣传策略:
在电台频率和电视台频道分配方面,分配传统文化频率和频道;在栏目设置和节目制作以及配套产品创建方面,开设广播电视传统文化推广栏目,开发适于国外主流社会的大中小学广播电视传统文化推广节目,以及面向国外大众社会的大众化、实用型广播电视传统文化推广节目;同时,开发与上述栏目和节目相匹配的广播电视传统文化推广教材和教学产品;建设广播电视传统文化推广门户网站和广播电视传统文化推广教学资源中心;开发适用于国外主流社会的大中小学广播电视传统文化教材和面向社会的大众化、实用型广播电视传统文化教材,并在栏目、节目、教材、教辅、考试等方面提供系统化和立体化的服务。
(二)加强与教育文化的有机结合
学校历来是一个国家文化积累、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各种文化思潮交锋、传播的前沿。弘扬民族文化,融通世界文明,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传统文化延展的空间。我们可以针对各个阶段的教育,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整理成音像制品、学习软件、书籍等在学校积极推广,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重视对广大师生开展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着力激发师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在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意识。同时,要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开放意识,积极学习和适应国际活动的各种规则,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和风俗,使其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我们在保持对自身文化自豪感的同时,应以平等、宽容、兼容并蓄的态度去理解其他民族和文化,使学校成为继承、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推广网络宣传
传统文化的建设目标可以通过网络将汉语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让全球各国人民更方便、更简便地学习汉语,并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可以建设一个集汉语推广、汉语师资培训、民族文化传播于一身的综合型专业网站。利用网络进行传统文化宣传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网络可以满足年轻人的好奇心理,增强年轻人学习了解文化的兴趣。其次,网络技术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人们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来感受汉语。再者,网络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高效率地推广汉语。总之,网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若是我们对网络进行良好的协调与组织,使全国的优秀资源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则可以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良好价值。
(四)积极推进汉语国际传播
我们现在开展的汉语国际传播就是通过语言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促进世界和谐。我们不是要把我们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强加给别人,而是让更多的人在学习汉语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促进语言在国际舞台上的多样化,构建和谐的国际语言生活。目前,汉语国际传播主要是通过留学生国内培养(包括长期学习和短期培训)、孔子学院式的国外培养方式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至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实践和理论建设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持续高涨,来华学习汉语的人与日俱增,对外汉语教学已经由单纯的教学实践转变成了一门学科、一项事业。我国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对母语非汉语者进行汉语等级考试。目前HSK考点已遍布包括法国、韩国、日本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HSK面向国际社会开考,这对于汉语向世界传播、扩大国与国之间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政府制定的汉语国际传播战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需要发现、正视、研究、解决在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汉语推广,保护语言文化安全。
四、结论
不同民族价值观念的冲突和融合,对中国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又是建设中国现代文化的极好机遇。中国既需要迎接挑战,更需要利用好机遇,采取积极的策略来对待语言文化安全。加强对语言文化安全问题的研究,应该成为一个长期而又紧迫、艰巨的任务。
[1]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顾嘉祖,等.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刑福义,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4]张骥,等.国际政治文化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5]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周思源,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7]陈建民.语言文化面面观[M]//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研社,1994.
[8]潘文国.汉语国际推广论丛:第1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沈燕,韦荷雅.谈非中国文化环境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D631
A
1673-1999(2010)06-0012-03
姜鑫,男(满族),辽宁丹东人,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鞍山 114051)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王颖,女,辽宁锦州人,辽宁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助教,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200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