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学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2010-08-15夏蒇
夏蒇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论心理学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夏蒇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声乐教学是通过学习者多种心理因素的协调活动,以达到歌唱功能的最佳效果.好的歌唱之所以能够使各种发声器官协调一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的调整与控制.本文以声乐艺术心理学为基础,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感知、想像、记忆、情感等心理因素进行探索和研究.
声乐;心理学;动机;记忆;想象;情感
声乐教学是以人体自身为乐器,通过感知、想像、记忆、情感等心理因素来调控歌唱发生理机能的一种活动,它是一种内部动态,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认识活动.即声乐教学是通过学习者多种心理因素的协调活动,以达到歌唱功能的最佳效果.好的歌唱之所以能够使各种发声器官协调一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的调整与控制.因此,如何有效地运用声乐艺术心理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始终是声乐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声乐艺术心理学为基础,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1 促进动机心理趋于端正
声乐教学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促进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动机是指引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学习声乐的动机是一种为满足个人知识需要和情绪而渴望了解声乐知识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求知的欲望.学习声乐动机的形成,一般是有内外原因的,需要是声乐学习最主要的内因.声乐教学是极其复杂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如良好的歌唱状态、正确的呼吸、声音位置的确立,这些都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更需要得到坚持不懈、经受挫折的意志和情感方面的品质的支撑.无疑正确的学习动机将会成为推动学生学习声乐的内驱力.例如:有的学生对歌唱艺术特别有兴趣,想学、想唱这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就会驱使他们自觉地学习声乐知识,并且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经过多次训练、实践及可能获得的演唱的成功体会到一种心理满足,逐渐巩固了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声乐的动机.
学习声乐的动机的始发因素有三种:(一)机体自发,如一些声音条件较好的学生,他们具有良好的音质、音色和乐感等;(二)学生自身需要得到发展而引起,如学生为了考学的需要;(三)外界事物刺激引起,如看到歌唱比赛或歌唱家的演唱而引发出的歌唱欲望.基于上述因素,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个体的不同心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几年音乐招生的扩大,学生之间的声乐基础区别也随之加大,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对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抓住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与肯定与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信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对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应及时指出其演唱中的不足,并引导他们欣赏一些高水平的演唱,使其认识到自己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由此激发出的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则会使其声乐学习得到更快的提高.为了使学生学习动机更加明确,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原始动机,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手段.从人生观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学习动机的培养,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专业学习与社会事业联系起来,并通过歌唱艺术的特有魅力体验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总之,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好声乐的第一步.
2 记忆、情感、想像心理机制形成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歌唱与发声的记忆,是歌唱者的心理品质.在声乐学习中,如果忽视记忆能力的培养,学习者就无法掌握教师传授的技能,更无法进行完整的演唱.
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歌唱方法的建立依赖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歌唱者在歌唱实践中,感知过的歌唱技能技巧、歌曲的思想内容、歌唱的肢体动作、歌唱情感等等,都会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痕迹.歌唱发声的记忆主要有形象记忆、情感记忆、逻辑记忆、听觉和视觉记忆.(一)形象记忆是对感知过的事物有一个形象的记忆.如听到的声音是嘹亮的还是柔美的、是浑厚的还是圆润的,这些都会形成一个听觉的形象记忆;歌曲中某个人的形象,如相貌、年龄、性别等,也会形成一个视觉形象的记忆.这些记忆都是比较直观的记忆.(二)情感记忆是对曾体验过的情感在脑海中的记忆.情感体验可分为直接性和间接性两种:通过自身在生活中所直接体验的情感记忆是直接性的,通过观看别人演唱或其他手段获得的情感是间接性的记忆.(三)逻辑记忆是以抽象的概念为内容的记忆.[1]逻辑记忆与形象记忆的区别在于,形象性使人能直观性地感受到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而逻辑性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歌曲作品进行分析理解,在歌唱情感的表现中,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具有逻辑性的情感表达,使整首歌词有一个完整的情感线.这种逻辑记忆能够使歌唱者较快地记忆歌曲旋律和歌词.(四)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看过的事物经过一段时间仍能在记忆中呈现其大体轮廓,这是视觉记忆;听过优美的歌声,能给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记忆,这是听觉记忆.[2]前者是指对旋律、歌词、歌唱的形象记在头脑里,它属于学习过程的初步阶段;后者是歌唱者内心所储存的完整的听觉表象.一般来说,学生学习的最初阶段,都会感到声乐学习较难理解,学习中反复较大.没有形成正确的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是从感知过渡到思维,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歌唱者凭借这种“表象于联想”来间接调节歌唱器官的运动,使自身的乐器运用自如.就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反复地练习,并达到用头脑去思考.
心理规律是先记后忆,那么在反复的练习中,学习者才能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形下都能回忆正确的方法,最后形成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统一的整体运动.如同任何技能活动一样,歌唱技巧的获得也是一个有意识向无意识的过程,随着记忆的逐渐形成,正确的歌唱活动逐步得到巩固,最后实现歌唱行为的自然性.
想象是人类活动的高级阶段,想象能力直接影响歌唱者的创造力,想象力越强创造力就越大.它要求对声乐教学有深刻的领会和研究,对发声技巧有正确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为想象提供依据,形成思想上的思维形象,从而达到对生理机能技巧运动的调节和控制,进入发声技巧的最高境界[3].从发声的生理机能来分析,歌唱是一种复杂的抽象运动,需要呼吸、发声、共鸣等肌肉群自然协调的动作才能完成,为了使这一复杂的活动协调一致,就要预先对声音进行构思和想象,形成正确的声音造型.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富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即通过语言描绘产生丰富的联想,以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自动地进入所要求的歌唱状态,演唱者运用创造想象,融入个人的情感,更能真情地演唱,出色地发挥.当然,运用想像心理活动启发学生的演唱,可以任其想像驰骋,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但也不能信马由缰,脱离原作品的基本内涵,也要注意度的把握.
情感是人类心理现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情感是声乐表演的灵魂,是基本的心理过程之一.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并不是冷漠无情的,而是随着各种各样的态度不断出现喜、怒、哀、乐的体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有这一切构成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4].许多声乐学家认为:演唱无不声中有情,情中有声,歌唱艺术是情与声两个方面的协调体现.在欧洲17-18世纪的巴洛克时代,就形成了一条声乐美学原则“情感原则”.因此,培养学生在情、声方面建立起自然的联系,是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在歌唱中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是歌唱艺术的灵魂和生命,这是因为声乐是高层次语言的表现,它比任何乐器、绘画更能自然地表现个体的情感.在声乐教学中,要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认识到纯技术的表现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基于真挚的感情之上,才能体现艺术自身的内涵.歌唱中情感的运用应做到下几点:
(1)准确把握歌唱情感的基调.优秀的声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总是丰富多彩的,它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揣摩与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每一首歌曲都有一个情感基调.是欢快喜悦还是悲伤哀怨、是豪情满怀还是柔情脉脉等,都需要在歌曲的字里行间和歌曲的旋律发展中去把握,只有把握好歌曲的基调,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歌唱才情真意切[5].
(2)歌唱情感的掌握要有分寸.歌唱是通过情感的表现使观众产生心灵的震撼,作为艺术,在表达各类情感的时候,就应该“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也即比生活中的情形更典型化.但是,如果分寸感掌握不当,夸张过度,就会显得情感虚假,也便失去了应有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如果感情太过平实,缺少艺术渲染,也会削弱歌唱效果.要使学习者的歌唱声情并茂,富有艺术感染力,就要多引导他们观察、体验生活并思考生活,正如有经验的歌唱家所说的“当你在全身心歌唱时,要切记,留一根神经控制自己.”它强调的正是歌唱时感情运用的分寸感.
(3)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是声乐教学的关键.上文提到优秀的声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总是丰富多彩的,它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揣摩与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在具体的声乐教学中,通过二度创作,使静态的形式转为直接歌唱的动态.为了更好地完成这种情感的转移,教师就要利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如:在演唱一些歌剧片段和历史歌曲时,由于学生年龄和经历的差异,在歌唱中往往不能“投情”,这时就应该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历史背景,利用良好的教态和富有感染力的示范给学生以启迪;也可通过观看歌唱家的演唱,激发学生的歌唱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声乐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也是实现准确把握歌唱情感的基调、歌唱情感的掌握要有分寸的前提.
3 建立“全身歌唱”的感觉心理
“全身歌唱”是整个身体器官全部投入歌唱运动的整体运动,如果哪一部分失去平衡,或是违反了正确的生理规律,都会对歌唱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嗓音的疾病.在教学中,各发声器官自始至终都要建立互相联系、相互协调的自然关系,不能孤立地、过分地强调哪一部分的训练,要建立整体歌唱的思维.如在教学中我们重视气息与声音的配合,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歌唱状态与准确的咬字吐字,也不会获得美好的声音.如果单纯地追求技巧,脱离了内容情感,也不会形成完美的歌唱.只有把诸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全身歌唱”的声音.
3.1 “放松”、“自然”的歌唱状态是保障训练的重要心理条件.在歌唱中,心理活动支配生理活动,当一个歌手心理处于紧张状态时,就不会获得良好的声音,反之有了自然放松的心理,就容易做到各发声器官协调的运动,从而获得美好的声音.
3.2 建立“平衡”的歌唱心理.“平衡”的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非常重要,在声音训练时,无论是中声区、还是高音区,都要求喉头处于较低位置的稳定状态,上下腔体放松、自然的贯通.有许多学生在唱高音时,由于心理失去平衡,产生紧张心理,以致造成肌肉紧张,喉头上提,破坏了声区的统一.如果唱高音时心理保持平衡,中声区就会有自然、放松的歌唱状态,在这个基础上发展高音,就可达到美好的歌唱效果.“平衡’’的心理能够调节歌唱的内部动态,保证歌唱技巧的合理运用.
3.3 在实践中获得“全身歌唱”的心理.教师形象的比喻、正确的示范都有利于学生建立“全身歌唱”的心理机制.例如:启发学生利用生活中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建立内部的动觉控制,如用“闻花”的感觉建立深呼吸动觉控制;对于声音紧的学生,利用“叹气”的发声获得内部控制.在反复实践中,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形成和强化,并逐渐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为建立“全身歌唱”的心理机制奠定基础.
养成良好的歌唱心理应从平时训练做起,歌唱训练时心情要愉快坦然.生理学表明:人在处于情绪良好的状态时,各发声器官才是最协调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营造积极稳定的学习氛围,以良好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和有情感的示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参与的意识.训练时要引导学生排除紧张心理,增强自信心,认识到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要经得起困难与挫折;另外,歌唱训练要有内涵.对于初学者来说,纯技术的训练,很容易让人产生枯燥感并形成单纯技术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调动起学生良好情绪之后,进一步培养成有声必有情的良好歌唱心理,赋予练声以思想和情感,在增加歌唱训练的内涵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减弱学生单纯学习技术方法所造成的心理紧张.
声乐艺术心理学具有丰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导意义,它与声乐教学的结合相辅相成,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在教学中建立一套完整的声乐教学心理分析方法,才能使声乐教学事半功倍,向着更科学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1〕〔2〕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26,25.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281.
〔4〕王次熘.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85.
〔5〕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0:6.
G642.4
A
1673-260X(2010)11-01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