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学习心理与教学特点
2010-08-15齐文静
齐文静
(赤峰学院职教部,内蒙古赤峰024000)
浅谈美术学习心理与教学特点
齐文静
(赤峰学院职教部,内蒙古赤峰024000)
学生是美术教学的对象,一切课堂美术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通过掌握儿童青少年绘画规律,分析其美术学习的心理特征,并分析不同年级的教学特点,从而帮助教师了解教学中学生的真正需要和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本文旨在引导大家确立一种正确美术教学的学生观,体会美术活动的特殊性.
美术学习;学习心理;美术教学;发展;特点
作为教师,应当在美术教学中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培养科学全面的学生观,了解并理解学生个体的横向多元性并了解青少年不同阶段的绘画发展水平、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是否关注美术教学中不同学生存在的学习的差异?是否了解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性体现在哪里?是否能顾及到来自不同国家、地域与家庭背景的学生,给予他们相对应的教学安排,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是否会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会有意识地做出努力,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给予每一位学生同等的关注与鼓励?是否教学之后反思,教学和方法会不会有悖于学生美术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将通过掌握儿童青少年绘画规律,分析其美术学习的心理特征,并分析不同年级的教学特点,从而帮助教师了解教学中学生的真正需要和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1 低年级小学生美术学习心理与教学特点
1.1 低年级小学生美术学习心理分析
1.1.1 低年级小学生生理发展特点
低年级小学生的大脑结构继续发展,6、7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水平,整个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日益完善,兴奋和抑制机能日趋平衡,第二信号系统进一步发展.游戏是低年级小学生的主导活动.低年级小学生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无意性.
1.1.2 低年级小学生认知过程特点
孩子的感知觉更加逐年完善,辨别形状的能力也逐年发展,但还不善区别细微差别;逐渐能区别方位、物体的相对远近,但不能正确认识较远的空间距离.能辨别多种颜色和按颜色名称来选择颜色的能力.低年级小朋友的视觉有意性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3岁儿童在观看图形时,眼动轨迹是杂乱的,错误率约为50%,4岁时错误率降低到33%,5岁儿童已能正确认识图形,6岁儿童眼动轨迹几乎完全符合图形的轮廓.所以低年级小学生观察的有意性日益增强,观察时间逐渐持久,观察的系统性、逻辑性及概括性也在增长.他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不够强,但在美术活动、游戏活动中有意注意发展较快.他们的运动觉细致性和准确性、触摸觉和视觉联系在学校、生活中不断加强.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无论是符号化、具象化或是抽象化的,都包含着他们最基本的视觉经验.从中可以得到三个启示:(1)小学生已有可能通过多种活动或作品欣赏来获取更多的视觉经验;(2)感知觉的发展和视觉经验的丰富为发展低年级小学生的美术能力提供了可能性;(3)低年级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美术作品的特点.
在认知过程方面,低年级小学生以不随意的形象记忆为主,凡是直观的、形象的、具体的、鲜明的、儿童感兴趣事物容易记住,而抽象的词的材料不易记住;低年级小学生易歪曲事实和易受暗示影响,还具有易记易忘、记忆不精确等特点,有意识记初步发展.低年级小学生期是儿童想象真正开始发展的时期,具有“童话式幻想”的特点,想象中的有意性、创造性正在发展,想象的现实性开始出现.低年级小学生以具体行动思惟和直观形象思惟为主导,但初步的抽象概括思惟开始发展.在与成人的交往中,低年级小学生言语能力不断发展,词汇量迅速增加,开始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可能初步掌握书面言语,这使儿童有可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这对于低年级小学生美术教学时应选用的教具、启发引导的方式、教学活动方式以及练习方式都提供了理论依据.
1.1.3 低年级小学生个性品质特点
低年级小学生初期的情绪和情感仍具有易变性、冲动性;社会性情感,如理智感、道德感、美感也都相应地发展起来.情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也开始发展.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有了发展,但行动易受外界事物或情境的引诱而发生转移.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自我意识进—步发展,初步能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按成人要求逐步掌握社会规范.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和模仿性较强,能参加基本的劳动和学习活动,心理过程的自觉性、目的性、有意性开始发展、完善起来.
1.1.4 低年级小学生美术发展特点
低年级小学生时期的美术作品变化是很大的,经历了从涂鸦到可爱的儿童画的过程.
初期,儿童画的形象有一点物体的主要特征,多用“线”来造型,不注意透视变化,也不注意事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常把他们认为重要的事物画得特别大,会出现概念化现象.在低中年级小学生的美术作品中,充满了天真的幻想、纯朴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大胆的表现力,也有种种荒诞现象.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提出要求,孩子能画出更具体的细节,也会用散点式、“地平线”式、鸟瞰式或多维式等方式表达空间关系.色彩表现方面也出现选择不同颜色的笔来画各种事物、在形象中平涂不同的色彩等,喜欢使用主观颜色.画面出现简单的情节,想象丰富、形象夸张、表现大胆、充满情绪.
1.2 低年级小学生美术教学特点
1.2.1 启蒙性.启蒙性是低年级小学生美术教学的主要特点.低年级小学生美术教学是引导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美术的第一站,低年级小学生从一无所知、从自发的涂鸦逐渐走向丰富多彩的儿童美术创作,因此,从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中各种材料工具的使用、造型、设色、构图、构思、制作等各方面都需要注意启蒙性,即主要侧重于接触和了解美术,并从中得到乐趣.
1.2.2 趣味性.趣味性是低年级小学生美术教学内容的特点.虽然低年级小学生美术教学的内容是十分浅显的、启蒙性的,但如果直接呈示教学内容则不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心理,所以,必须将此内容融入有趣的主题或者有趣的形式之中,使低年级小学生便于接受.
1.2.3 游戏性.游戏是低年级小学生的主导活动,低年级小学生就是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形成健康的身体.所以,低年级小学生美术教学往往先要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并在游戏活动中得到体验,有利于唤起低年级小学生的想象、思惟和创作激情,创作出有情趣的作品.
1.2.4 稚拙性.稚拙性是低年级小学生美术创作的表现特点.这是由于低年级小学生阶段感知事物的粗略性和情绪化、手部小肌肉的不完善、以及认识水平的幼稚等多方面原因而造成的,同时,也因之而产生了低年级小学生美术作品特有的艺术魅力.
2 中、高年级小学生美术学习心理与教学特点
2.1 中、高年级小学生美术学习心理分析
2.1.1 中、高年级小学生生理发展特点
中、高年级小学生是幼儿期进入儿童期的阶段,是具有儿童画特点的阶段.
从生理上看,小学生的神经系统迅速发育,额叶显著增大,对其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但控制小肌肉群的神经系统的机能尚未成熟.与儿童美术学习直接有关的是手部关节肌肉感觉的发展,7-12岁儿童手腕骨(管形骨的末端)还没有同横隔膜结合起来,骨化过程尚未完成.儿童手部肌肉也在不断发展,肌肉力量不断增加,从7-12岁,握力约可增加一倍.大肌肉群发育先于小肌肉群,手部小动作的精确性和灵活性日益增加,脑、眼、手协调动作的能力也逐步形成,画出的形象也就越来越细致、深入,但远未成熟,还不能胜任细微和持久用力的工作.
2.1.2 中、高年级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全部心理过程仍保留不少无意性、情绪性和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感知觉笼统而不精确.颜色视觉方面,若7岁儿童的颜色差别感受性是100%,9岁可平均提高45%,11岁时可提高60%,10岁儿童这种能力发展得最快.女孩的颜色视觉能力比男孩略高一些.7岁儿童的视觉感受性增长最快,小学儿童视觉调节能力也发展很快,尤其是在10岁的时候.
低年级学生在观察画片、标本或实物时多凭经验或兴趣,容易离开观察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对于形状常常表现出笼统、不精确与综合特点,所画形象具有“符号化”特点.中、高年级学生形状、大小知觉能力不断发展.某些学生开始觉察到画得不象,也说明知觉水平的发展,只是绘画能力跟不上.低年级学生方位概念模糊,仍有“透明画”、多维空间的现象,中年级之后才会掌握较客观的方位.
中、高年级小学生的主导活动从游戏转向系统的文化学习,有意注意开始发展,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低年级儿童的注意主要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情境性和学生的情绪状态,连续集中注意的时间7-10岁儿童为20分钟左右,10到12岁儿童为25分钟,由于美术教学具有直观形象性特点,往往能保持更长的稳定性.四、五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开始占主导地位,注意到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在各种注意特性中,儿童最早发展的是注意的广度,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都有相当的发展,这对小学生的观察、美术作业评讲、欣赏都提供了心理的保证,也使他们在美术活动中能够反应迅速、动作麻利等.
在记忆方面,7-8岁儿童的记忆能力和低年级小学生差别不大,而9-11岁儿童所能记忆的材料将比低年级小学生增加一倍以上.小学生无意记忆和机械记忆的优势明显,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词的、抽象的识记迅速发展,积极的情绪体验和鲜明的形象对识记的数量、速度和保持性有很大影响.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惟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从具体形象思惟逐步向抽象逻辑思惟过渡,但这种抽象逻辑思惟仍与感性经验、具体形象性相联系,这对小学生美术教学十分有利.在10-12岁之间会出现一次思惟的飞跃或质变,并与美术教学中发生“青少年危机”有关.小学生逐步从大声思惟向无声思惟过渡,并学会调节、检查或论证自己的思惟过程,抽象思惟的自觉性开始发展,初步具备了人类思惟发展的完整结构.
系统的教育使小学生言语有了新的发展.小学生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发展极快,与口头言语中词汇量相比,约在四年级左右书面言语占了优势,加上对语法知识的教学和内部言语的日益复杂和发展,在高年级时写作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学会了对自己所要说、所要做的思想活动本身作为思考对象来进行分析、思考.积极的美术活动有助于言语的发展.
低年级小学生的想象具有明显的无意性、再造性、幻想性.中高年级之后,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迅速增长,无意想象逐渐减少,但仍起作用;想象中再造性逐渐减少,而对表象的创造日益明显,高年级学生可以想象出直接经验中从未有过的事物;想象更富有现实性,从远离现实的童话式幻想逐步向现实主义幻想发展.现代儿童的生活、阅历更丰富多彩,又受到书刊杂志和影视文化中童话片、科学幻想片的影响,想象力比以前同龄儿童要丰富、活跃得多,致使他们的美术作业也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2.1.3 中、高年级小学生个性品质特点
小学生的兴趣由肤浅向深刻发展,不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对事物发展的原因、结果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感兴趣,即积极的求知欲,兴趣开始具有稳定性、丰富性和间接性.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是:从对学习过程感兴趣逐渐变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逐渐产生兴趣的分化;开始对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感兴趣;游戏因素的作用在中年级以后逐渐降低.
小学生情绪情感的稳定性和调控能力逐步增强,冲动性、易变性日益减少,但情绪仍对学习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也不断增加,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等都开始产生和有所发展.他们开始关心学科内容及其更广阔领域(如文艺、科技等)里的“是什么”和“为什么”;开始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和事,责任感、义务感、友谊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等有了新的发展,但仍具有直接性、具体性、模糊性.审美观念初步形成,他们在看画片、美术作品时,能注意其中人物和故事等内容,随之产生对美丑进行评价,但是对它们艺术水平和价值却仍不太在乎.
小学生的意志比较薄弱,但在教师要求下,在有目的的集体美术活动(如写生、创作过程)中,能产生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坚持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
小学生的气质、个性逐步明显,自我意识逐渐明显;好奇心较强,喜欢模仿,各种能力积极发展,是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儿童的身心发展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了生理基础,而成功的美术教学又将积极推动小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2.1.4 中、高年级小学生美术发展特点
在良好的美术教育的影响下,某些特点将逐渐减少而变得成熟起来.但是到了高年级,也会有部分学生的美术作业开始变得拘谨、呆板,出现因“画不象”而产生的“焦虑”情绪,逐渐出现“青少年危机”现象.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不应当强调美术作业的写实性要求,允许采用装饰的、表现的等不同风格,鼓励学生们大胆、自信地去画自己的感受,就有可能避免陷入“青少年危机”之中.
2.2 中、高年级小学美术教学特点
2.2.1 形象性.小学生的思惟方式以形象思惟为主.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再生动的描述、再详细的文字也不能像美术那样在学生心目中产生实实在在的印象,所以,小学生的美术教学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2.2.2 绘画性.在整个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小学生的写生画、想象画最具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由于小学生的设计、制作和理论发展的不足,绘画性课业应占主导地位.
2.2.3 兴趣作用.小学生对绘画抱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热情,甚至是一种依恋的感情.是其它年龄阶段都不具备的兴趣,是儿童美术教育的优势时期.
2.2.4 游戏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还具有无意性和情景性特点,所以尤其是低年级的美术课还应体现一定的游戏性特点,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上海提出的“画画、做做、想想、玩玩”的教学形式中,就体现了游戏性特点.
2.2.5 创造性.每一次美术课都应当是一次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因此教师既要明确每堂课的教学要求,又要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和形象思惟,为学生提供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机会;由于个体气质、性格差异,学生作业中也会在造型、色彩等方面出现个性差别,使美术作品呈显出风格各异的景象.
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其对象是一个个完整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得好:“我们所需要的是儿童以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灵来到学校,并以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赞科夫的“一般发展”也是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既包括学生智力的发展,还应包括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和体力.为此,教师在施教的手段、方法上也应注意完整性.学生是有差异的人,教师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活泼好动、各具个性的学生.而且,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绘画发展水平的差别,在知识结构、感知能力、思惟水平、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兴趣、情感、美术表现力等方面都会有显著的的差别.因此,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往我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很薄弱,而对美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所以对儿童美术学习心理的发展就知之甚少,或多或少地造成了美术教学上的盲目性.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有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和个别差异性等特点.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可教性”或“可塑性”是发展中的青少年学生的基本特点.没有教师的教,儿童也会画画和学习.但美术教学论研究的学生,是在美术教师指导下从事美术学习、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儿童,它有别于自然状态下儿童的美术活动,也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
美术教学主要解决一个“转化”的过程,即将教师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能接受的知识、技能,这一转化即是“教学法”,而设计教学方法的首要前提是:了解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如何使你的教学更加关注到小学生的绘画水平差异、生活经历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是每位教师都要研究和学习的重要内容.美术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相联系;反过来,我们认为美术教育有利于人的发展,也必须从心理学中找到理论根据.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而要很好地培养人,最重要的工作莫过于寻求和认识教育教学的心理学根源.
〔1〕许鸿,陈蓉辉.幼儿艺术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教育出版社,1986.
〔3〕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G623.7
A
1673-260X(2010)11-01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