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科学的人类中心主义
2010-08-15王常柱
王常柱 武 杰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以人为本:科学的人类中心主义
王常柱 武 杰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为人类的存在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其内在的局限性又必然使之在新的发展时代陷入困境。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价值理念与人类中心主义既具有立场的相似性,又具有本质的差异性,它一方面消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虚妄性,另一方面又重视发展的实践性、层次性和适应性,是一种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人类中主义。这是中国人民为人类社会发展理论创新做出的重要贡献。
人类中心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科学的人类中心主义
纵观历史,在发展问题上,存在两种基本主张,即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然而,历史证明,无论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不能为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论支持。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借鉴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提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而形成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它体现着一种科学、理性的声音,为正确立人的价值地位,促进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
1 人类中心主义及其所遭受的指责与诘难
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其最初的生存活动是在自然意识即生存本能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自然意识在目的性实现中逐渐成长完善,并最终借助人脑机能形成了人类自身与外在世界相分别的自我意识。随之,人类便开始在自我意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开始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的历史。在劳动中,人类不仅使自然物发生了形式变化,而且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确立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实践模式。自我中心实践模式反映在人脑之中,成为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最初的萌芽,并最终成就了本体论人类主义、认识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论人类中心主义等形态的哲学主张。在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过程忠,本体论人类中心主义已经因哥白尼革命而宣告破灭,认识论人类中心主义也由于已成为人类共识而宣告实际的消亡。因此,今天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是指价值论人类中心主义。所谓价值论人类中心主义,是指把人确定为价值的主体,认为人是目的、是一切价值的来源的价值观念。
价值论人类中心主义是在文艺复兴、以及后来的工业革命中迅速成长并成为指导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原则的。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工业化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改善,科学技术也日益发达,人类的价值主体意识迅速膨胀,以至于陶醉于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所获取的巨大成功之中。至此,价值论人类中心主义随即演变为把自然看作人的对立面而进行征服的人类专制主义。之后,在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动下,对自然的征服与掠夺愈演愈烈,人类社会虽然由此获得满足其畸形欲望的物质财富,却也不得不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生态危机。地球,这个曾经的生命乐园,“如今却被人类糟蹋的满目疮痍,破烂不堪”。[3]
鉴于此,非人类中心主义 (antianthropocentrism)的卓越代表、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创始人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和莱奥博尔德(Aldo Leopold,1887~1948)分别以“敬畏生命”和“关爱大地”为主题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反思,并将人类中心主义发展成为与人类中心主义相抗衡的思想潮流。迄今为止,非人类中心主义大体呈现为三种主要形态,即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具体而言,动物解放/权力论以美国哲学家汤姆·雷根(Tom Regan,1938~)和澳大利亚哲学家彼德·辛格(Peter Singer,1946~)为代表,认为动物和人一样,具有同等的价值,应当受到同样的尊重,主张废除“动物工厂”,反对猎杀动物,提倡素食主义,要求释放人类拘禁的所有动物。生物中心论以美国哲学保罗·W·泰勒(Paul W.Taylor)为代表,主张所有的生命体与人一样都具有生命意志,因此也与人一样具有内在价值,理应受到尊重,指出“每一种动物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追寻期自身的好的惟一个体,人类并非天生就优于其它生物”。[4]生态中心论以美国哲学家莱奥波尔德和挪威哲学家奈斯(Arne Naess,1912~2009)为代表,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认为系统内的存在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主张必须从道德上关心无生命的生态系统、自然过程以及自然存在物。
基于上述立场,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严厉的指责与诘难。概而言之,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指责与诘难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5]第一,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无视人类的有限性,妄自把人类确立为世界中心。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有限的存在,荒野“其实是比我们的文明更高级的文明”,[6]而人类妄称中心,只能显示出人类自身的狂妄与自大。第二,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无视自然的存在与权力,缺少对自然应有的尊重。早在20世纪中叶,莱奥博尔德就曾经指出,自然物应当得到保护,因为它们在自然中的长期存在,本身就包含了不可怀疑的继续存在的权利。第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无视自然存在的道德性,缺失对自然的伦理关怀。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道德性,应当将伦理关怀扩展到动物甚至整个自然界。第四,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只重视自然的外在价值,无视自然的内在价值。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与人类一样,也具有内在价值,同样是价值的主体,因此,应当给自然以最充分的道德尊重。第五,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只强调人类生存的优先权,无视人与自然的共性。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并不凌驾于其他的生命形式之上,并不存在什么人类的生存优先权,人类与其他的生命存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可见,非人类中心主义指责与诘难,旨趣在于强调自然的重要性,否定人类对于其他存在的优先性,否定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
2 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实在性与不可超越性
非人类中心主义强调具有重视自然、关爱自然,强调自然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这无疑是正确的,其在此基础上所作出的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指责与诘难无疑也是有意义的。然而,人类实践活动是价值观指导下的合目的的行为,像非人类中心主义那样,抛开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而空谈自然价值,必定无益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历史的、内在的合理性。
在人类中心主义概念中,“人类”一词,在内涵上逻辑地包含所有的人,表示 “人类全体”或“整体的人”;在外延上逻辑地与非人的自然界相对立,指称与自然界相对立的整个人类世界。这就是说,“人类”概念应当逻辑地指称“全体人类成员”。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却给出一个相反的答案:“人类”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却并不指称“全体人类成员”,最多也就是指称一个地区、国家的人群,即使在经济全球化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和深度的今天,现代民族国家仍然是利益的实际主体,各国仍然坚持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核心来处理各自的利益关系。这就是说,人类从古至今都没有成为一个整体,没有统一的、共同的价值观。可见,人类中心主义具有逻辑上的主体虚妄性,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它作为全人类的价值观是不成立的。
然而,主体虚妄性并不能否认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实在性。诚然,统一的、共同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历史的虚无,但是,作为部分的、群体的、或者国家的人类中心主义却是一种历史的实在。一方面,上述诸形态的人类中心主义都无可否认地为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本体论人类主义为人类的祖先提供了生存的确定性依据;认识论人类中心主义将人自己确定为认识的主体,将客观自然世界确定为认识的对象,使得获得可靠的知识成为可能;价值论人类中心主义确定了人类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为人类开发利用自然提供了价值论依据,由此而获得满足自己生存发展需要的物质资料。另一方面,人类中心主义也确实畸形膨胀了人类欲望与需求,使得人类主体性意识超越客观实际,以至于以征服者的姿态掠夺性地占有自然,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实在性表明,人类中心主义既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又产生过错误的影响,对生态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的指责与诘难具有合理性。非人类中心主义强调自然的权利,具有关爱自然、关爱人类的纯真情怀。他们纯真的、对人类的未来担忧的情感感动着每一个正直的人,每一个有道德的人,并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燃起关爱自然环境的痴情与渴望。但是,情感代替不了理性,精神渴望代替不了物质需求。人类作为生命体,其存在与发展必然满足自身客观需要为前提。因此,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总是也必须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以期获得满足其自身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个事实决定了这个必然逻辑,即人的价值实践必定要以自身为中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自然的价值以人类的需要为依归。
此外,人类作为自然的产物,源于自然并以自然作为自己存在与发展的家园,自然的状况对于人类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最高诫命意义,因此,人类基于自身的根本利益又必然尊重自然,关爱自然,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然而,必须注意,对自然的尊重与关爱也同样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也同样是把人类自身确立为价值的中心。
所以,尽管人类中心主义具有价值主体的虚妄性,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指责与劫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人类的自身特性及其价值实践的本质要求,人类中心主义依然是一个无法超越的价值命题。因此,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上,不应简单的否定人类中心主义,而应该重新审视这种价值主张,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实现发展理论的价值论创新。
3 “以人为本”是科学人类中心主义
在哲学中,“人”与“神”和“物”相对,即人是与“神”或“物”对立而存在的存在物;而“本”则既指世界的“本原”,又指事物的“根本”。作为世界“本原”,“本”与现实的世界相对,而作为事物“根本”,“本”与该物的“末”相对。因此,“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就是要把“人”看作比“神”或者“物”更根本、更重要的价值主张。可见,“以人为本”乃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哲学表达。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对传统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继承发扬了传统以人为本所提倡的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权平等,注重个性发展等优秀思想品质,其次,批判纠正了传统人文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局限性,从而实现了发展价值理论的根本性创新。作为一种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把人民确立为发展主体地位和价值主体,是指导中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人类中心主义。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价值理念所以是科学的人类中心主义,首先是因为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准确地概括和总结了当时欧洲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恰如其分地借鉴当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保证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此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是我们取得今天成就的理论保证。这个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保证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理念具有不容置疑的科学性。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价值理念所以是科学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因为它确立了人民的发展主体地位,消除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虚妄性。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确立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的价值方向,而这种价值指向为保证了其价值主体的实在性。如此,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价值理念就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了本质差别,拥有了自己的明确主体,彻底消除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虚妄性。同时,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价值理念清醒地认识到自然对于人类的重要生态价值,不仅确立的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还明确规定了人(民)保护自然的责任与义务。因此,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既反对像传统人类中心主义那样恣意贪婪地掠夺自然,也反对像非人类中心主义那样否定人类的价值主体性,而主张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发展,既强调人(民)的发展的价值主体地位,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价值理念消除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特征,具有科学的实践性、明确的层次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众所周知,尽管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快速地融入其中,但是,统一的人类整体还没有形成,作为民族根本利益载体国家的身份和地位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因此,发展价值理念就需要科学的实践性、明确的层次性和广泛的适应性。正如美国为其利益考虑而拒绝签订《京都议定书》一样,[7]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也必须在发展问题上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选择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是由人类社会价值实践现实决定的,而根本不是什么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是一个占世界人口总数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其所面对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处理好自己的发展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而且,中国也只有处理好自己的发展问题,实现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发展态势,才能够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可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价值理念具有无可置疑的科学性,既消除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虚妄性,又克服了狭隘民族主义的局限性,是一种把人(民)置于价值主体地位、科学的、对全人类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发展理念。
4 结语
正如“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8]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只能是属人的、体现人类价值主体性的发展。人类作为价值主体这个事实决定了人类中主义是一个不可超越的价值命题。在发展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借鉴世界发展经验,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构建起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为世界发展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继承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作为价值主体的精神,同时消除它的主体虚妄性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局限性,恰当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此在根本上超越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成为把人(民)置于价值主体地位、科学的、对全人类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发展理念。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必定能够指导中国人民从思想观念上破除了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解决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为中国的科学发展与和平崛起提供了充足的价值合理性,为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确立了坚实的价值基础,也为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4]徐春.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4,(6).
[5]罗浩波.人类中心主义:一个不可超越的价值命题[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4).
[6]傅静.科技伦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京都议定书[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1423.htm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A SCIENTIFIC ANTHROPOCENTRISM——A CHINESE VOI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WANG Chang-zhu WU Jie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 030024)
As a view of value, anthropocentrism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and is bound to be in hot water for its immanent shortcomings.The “putting people first” idea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similar to anthropocentrism in position but different in nature,which,in the one hand,has cleared up the empty and absurd quality of anthropocentrism, and on the other hand,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acticality,relativity,adaptability of development,and is the scientific anthropocentrism that can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harmonious and continu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is is a great contribution made the Chinese people for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human society.
anthropocentrism; the putting people first of the Socialist Outlook on Development; self-awareness; a scientific anthropocentrism.
B82
A
1672-2868(2010)05-0011-05
2010-05-21
王常柱(1965-),男,山东泰安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太原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教师,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
责任编辑:澍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