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生态哲学解读
2010-08-15殷芸芸
殷芸芸
(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生态哲学解读
殷芸芸
(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从生态视角来解读以人为本对我们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以人的生态利益为本,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思想。以人为本对新时期的环保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重要的生态伦理价值。
生态哲学;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因此受到了全党和全社会的关注,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多方位的理解以人为本对于我们研究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本文选择的是生态哲学视角,这将对新时期的环保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生态哲学理念
(一)整体性思维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倡导的是一种全方位的生态关怀,强调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济,这是生态意义上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的体现。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深入解读以人为本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更要运用整体性思维模式,从多维度来理解以人为本中对人的界定和以人的何种利益为本的界定。整体性思维,遵循着系统的、发展的、联系的认知模式,强调世界都是以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方式存在。整个世界是一个“人-社会-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从整体性思维上审视,人作为社会性存在必须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同时其社会性又决定着他必须珍惜自然界,自觉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因此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一般的经济人,而是复杂人,对自己、对自然、对社会有责任的复杂人,其中当然包括人对生态环境的责任。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从而体现了整体性思维的特征。
(二)环境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主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人与自然的协同作为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准则,这充分体现了一种新的环境价值观,“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一切发展以全面发展的人为价值尺度,一切环境行为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乃至后代人利益在内的全人类整体利益出发,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权益为依归,善待自然,保护环境,建设自然,优化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进步,可持续发展”。[1]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引导者、调控者和建设者,应该将人的主体性、人自身的发展纳入到“人-社会-自然”的生态系统中来,充分认识自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多重意义与价值,高度重视自然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自觉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进化。人类只有顺应生态系统的自然价值,才能提升自然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改善自然环境,既满足人自身的需求,也保护好环境。
二、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意蕴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其生态伦理内涵既是对以往传统伦理思想优秀因子的继承,又充分考虑到了当代环境问题的根源,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当代人与后代人等诸多关系。
(一)意蕴一:以人的生态利益为本
科学发展观下的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论,把人看作社会历史的主体,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出发点着眼于实践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既不是绝对孤立的个人,也不是一个抽象的共同体中的普通人,既作为相对独立个体存在,又存在于特定的群体中,因此“以人为本”既可指以作为个体的人为本,也可指以作为群体的人为本,还可指以人类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不仅指的是当代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后代人的发展,不仅是以眼前利益为本,更是以长远利益为本。在生态失衡的今天,生态问题已然是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多社会环境问题。所以彻底的以人为本不仅要考虑到人的物质享受,更要考虑到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的公平发展为目标,以生态的发展为条件,三者不可偏颇,同时发展,这样才能达到人的全面的发展,也是可持续的发展。重视人的生态利益,以人的生态利益为本,是真正解决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这种“代际矛盾”的途径,是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要求的彰显。
(二)意蕴二:以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为本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价值尺度。人的需要多样性和层次性,决定了不管是个人或群体、当代人或后代人都必须兼顾到物质与精神、社会与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以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为本,就是以全面的发展为目标,同时意识到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是人在自然中走向自由的一种状态。过去由于对人的狭隘的理解而导致在生产实践中忽视了自然,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就是这几年经济发展的最大代价,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从生态自然纬度的考量,考虑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考虑到了全人类的利益,是关乎社会福祉的一件大事。
(三)意蕴三: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
从生态哲学视角来看,以人为本思想中还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思想。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主体,同时还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善待和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的友好伙伴关系,实现生态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同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它寻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解状态。现代语境下的以人为本走出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尊重自然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主体性,寻求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发展,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实质上是在强调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性作用,但又对人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人与自然关系有了新的合理定位。马克思早就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直接的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他也按照自然规律来建造。”[2]这充分表达了人在改造自然的时候,既是充当生产者又是维护者的主体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关系,但是是在不断的深化实践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逐步走向和谐统一的。而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中的现代转化。它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内容,提出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应注重生态效益。这种新型的以人为本发展观,看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休戚相关性,主张以尊重自然规律和其内在价值为基础来规范人类的实践行为。这是一种正确的、科学的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的自然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生态平衡才能更好维护,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才能得到切实的保证。
三、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价值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生态伦理价值集中体现在它对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指导作用。以人为本生态伦理价值,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盲目追求GDP所带来的背离人的价值、背离人的自然的生态哲学观念的反思,是回归到当代中国现实的价值观。
(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既从保护生产力的高度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又在理论上为我们指明了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新思路。生态问题不是小问题,环境保护不是小事情。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生产发展稳定的保证。生态环境是构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好环境,为我们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永恒主题。从马克思提出根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到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3],期间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当时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要解决的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当前已经成为全人类正面临的急需解决的生存问题。因此,人类必须审视自己的行为,应该明白人可以制约自然,但不能无视自然规律,在考虑人类自己需求的同时要考虑长远生态利益问题,否则自然会反过来制约人类发展,甚至报复人类。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在实践中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真正做到彻底全面的以人为本,这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生活。
[1]王建明.论以人为本的环境价值观[J].江海学刊.2005,(4):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7-02(A3).
D26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5993(2010)03-0053-02
2010-09-06
殷芸芸(1986-),女,江苏宜兴人,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