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新生心理平衡的重塑
2010-08-15苏思文
苏思文
(福州大学 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试论大学新生心理平衡的重塑
苏思文
(福州大学 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经历从高中到大学的跃迁,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固有心智不够成熟稳定等因素都会使大学新生原有的心理平衡遭受巨大的冲击,带来不可避免的心理失衡.而一个健康平衡的心理对于其走好大学之路甚至未来的人生之路,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动态平衡理论为基础,分析破坏大学新生心理平衡的主要因素,从学校角度探求应该如何帮助、引导大学新生重塑心理平衡.
大学新生;心理平衡;重塑
1 动态平衡理论视野下的大学新生心理
动态平衡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特性与功能的系统,任何开放的系统在运动、变化、发展中都遵循从相对平衡到相对不平衡,再从相对不平衡走向新的相对平衡的规律.从动态平衡论看,人的心理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换,人的心理活动在相对平衡状态不断受到破坏,而又得到恢复的过程中以维持和发展的.心理健康有赖于相对平衡状态的维持与调控.
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殿堂的学生,刚刚走出父母的全方位庇护进入到一个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其本身心理的生理机制、信息加工机制,容纳协调机制方面的脆弱和不成熟,一旦内外环境的扰动因素过于强烈,超过了心理自我整合调控能力的“阀值”时,很容易导致心理系统出现失衡的状态.如果个体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借助外力并通过自我调控来维持心理系统平衡,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大一是大学的开始,学生从步入大学校园开始就步入了一段新的旅程,因此有必要从他们的起点做起,让他们一个良好的开始,养成一个良好的心态和习惯,从而有更大的勇气和自信走好未来的人生之路.因此,大学新生心理平衡的重塑,是新生入校在即至新生入校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学生、家长及学校三方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
2 导致大学新生心理失衡的主要因素
大学是人生新的阶段,是通向未来的崭新起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大学新生穿越高考的枪林弹雨后便进入了无忧无愁的世外桃源.恰恰相反,如前所述,由于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环境的双重改变,他们原有的心理平衡便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概括起来,原因主要有三:
2.1 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大学生的来源地很广,新生个人处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的包围中,在语言上、习惯上、风俗上存在客观的差别,家庭背景和性格爱好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加之以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惯性,他们在一个陌生和复杂的新环境中,常常遭遇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冲突和摩擦.一些来自贫困地区的贫困学生面对城市的面貌和生活,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危机感.另一方面,很多同学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住校,由于以前较多依赖父母,现在突然失去生活帮手,自身又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独立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诸如此类生活环境方面的变化强烈地撞击着大学新生那本来就脆弱和不成熟的心理,突出表现为所谓的“孤独感”.对于学校,他们觉得处处陌生,举步维艰,更有甚者觉得学校一无是处;对于同学,他们的距离感浓烈,苦于找不到知心朋友,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形单影只,内心积郁.于是,他们思想情绪浓烈,难以安心学习,一些适应性不强的同学出现焦虑、压抑、迷茫,甚至敌对、自闭.
学习方面,中学阶段的学习是“填鸭式”或“容器式”的应试学习,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以自学为主、“火把式”的求知学习.中学阶段,老师基本实行“保姆式”教学,大家也早经习惯了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上老师拼命讲学生拼命记,考前把老师讲的内容都记牢消化就能够取得好成绩.而大学的授课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大学课堂具有信息量大、时间紧的特点,教师无法面面俱到,更无法反复详细讲解,需要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但很多同学离开了老师的指导便不知所措,面对陌生的知识无所适从.
另一方面,中学阶段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要求多是纵向的,学习的内容一般不会超越教材的内容.因此,学习效果的评判标准单一,即是否牢固掌握教材内容,能否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因此循规蹈矩、言听计从的学生往往是老师和父母的宠儿.而大学之大更在于它的兼容并包,课程的设置虽然以专业为单位,但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面广度的拓展,往往以专业课程为核心形成一个广阔的课程体系.因此,课程数量的增加,学习内容广度的延展,使得很多脱胎于应试教育培养模式、原有知识体系不够健全的大学新生感到困惑、恐惧和茫然.
2.2 固有认知与现实情况的冲突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梦想成真”,新生入学,往往带着满腔的兴奋和欣喜.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一直是高中老师刺激他们鏖战高三的诱饵,也是文学作品中烂漫惬意的桃花岛.学生在入学之前,关于大学的感性认识,几乎是十全十美、毫无瑕疵,而对于专业或师资的了解,对于大学生现实社会地位的了解却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当他们进入大学,发现校园并没有想象当中花园般美丽,老师没有传说中那般满腹经纶,自己非但不是所谓的“天之骄子”反而处处凸显自身的不足,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的抱怨声在耳边响起的时候,内心受到来自现实的巨大冲撞,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落差.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用下,容易产生了幻灭感.因为,那些只可能存在于想象的东西,毕竟曾经支撑着他们穿越那流火的高考岁月.当初为了他们激励能够顺利完成高考这一终极目标而不断过分夸大大学生活的美好,这颗潜在的“定时炸弹”终于在他们亲眼目睹、亲身体验的瞬间轰然爆炸.从这个意义上,不得不承认,大学新生的很多问题,能够在他们大学前的经历中找到解答.
同时,能够走过高考这一独木桥的“胜利者”,向来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一方豪强”.他们在过去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中,不断验证自己的实力,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惟我独尊的气质.然而,大学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佼佼者,他们之间不自觉地在学习、生活、文化活动甚至日常交际中“狭路相逢”.若干交锋之后,很多习惯了被众星捧月的佼佼者,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于是,很多新生怅然所失地发现自己,无论站在哪里都没有当初耀眼,失宠感油然而生.紧接着,他们或者从此一蹶不振、灰心丧气、颓废度日,进入“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或者背负上沉重的心理压力,紧张焦虑、自卑自责,走入“欲速则不达”的魔咒.
2.3 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的变化
学生在高考之前,考上大学是终极目标,也是前进动力.他们还有明确的被细化了的目标——在一次接着一次的测验考试中争取高分.每一次测验的成绩又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下一次测验的鞭策或动力.在这种循环往复中,学生习惯了高考的牵引,也习惯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单纯,所有的目标和动力无需选择地都来自于高考.他们对人生、对未来的思考以高考为核心,也终止于高考.然而,进入大学,他们需要,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着眼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走向,确立更高层次的,内容更为丰富的目标.这一目标确立必须依靠学生的自主选择,家长和老师无法代劳.就是在这种在原目标已经实现,新目标尚未确立的“目标真空期”,极易产生空虚、迷茫、彷徨的心理特征,或茫然失措、不知从何努力,或方向偏离、南辕北辙,更有甚者干脆丢弃书本、醉心享受.
目标真空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动力缺失.高中阶段,学生的依赖性较强,他们努力的动力更多来自于外部力量,比如世俗观念的影响,父母的亲情苦心,成绩排名的刺激等等.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步觉醒,一方面渴望摆脱依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心智、阅历各方面尚不成熟,又无法仅仅依靠自身的能量催生内源性的前进动力,加之前述目标真空,于是,他们容易懒散、散漫,找不到生活的支点,从而终日游离.
可见,“高考核心主义”或“成绩核心主义”对学生在目标确立和心理稳定方面的潜在伤害,从学生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便逐步显现.大学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不得不为学生高中阶段在价值取向上的片面和狭隘买单.
3 重塑心理平衡的措施
3.1 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满足安全的需要,消除孤独感和寂寞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新生刚刚离开父母亲全方位的呵护,来到完全陌生的大学校园.这一变化对新生的安全需要冲击最大.因此,保证新生生命财产的安全、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尤为迫切.通过开展全员参与的活动,营造团结、友好、互助的气氛,让每位同学把班级当作“家”,把同学当作兄弟姐妹,使新生重新找回归宿感,排除孤独感和寂寞感.
3.2 开展角色定位教育,正视客观现实,减轻幻灭感和失落感
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上述多种因素导致心理失衡,常常产生幻灭感、失宠感.通过开展角色定位教育,让新生逐步接受已成为普通一员的事实,能够接纳自我.在教育中适时解答新生的诸多角色定位问题,如“我来大学干什么”、“我在今后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明确大学生的求学目标,有利于他们快速地适应新环境.可以采用“以老带新”的办法,让新生在认识、评价自我的同时,也对心目中的大学形象进行调整,使其回归到现实中,以减少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间的冲突而导致的心理落差和失衡.
3.3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确努力方向,减少迷茫感和空虚感
大学新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奋斗目标不明确甚至缺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尽早树立职业意识,较早地进入职业角色,了解和掌握将来就业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这将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他们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引导学生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可以使学生对其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了然于心中,并便于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能使大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对大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
3.4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知识,提升自我修复的能力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十八九岁的大学新生刚过青春期,处于青年期的初期.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心理平衡相对比较脆弱.自我心理修复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心理平衡的稳定性.人的心理是按照一定规律发展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知识,掌握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可以有效地增加对自身心理平衡的把控.
〔1〕疏德明,刘电芝.心理的动态平衡论与和谐心理构建[J].社会心理科学,2008,(5):89.
〔2〕陈宇.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05.59.
G444
A
1673-260X(2010)06-01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