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体育传播学研究创新进展与趋势展望
2010-08-15梁波,陈荣
梁 波,陈 荣
(1.东华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2.华东交通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近年来中国体育传播学研究创新进展与趋势展望
梁 波1,2,陈 荣2
(1.东华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2.华东交通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在广泛搜集和阅读百余篇体育传播学研究论文的基础上,以创新性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分章节依次述评近年来中国体育传播学理论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最后进行理论发展趋势的判断和展望,旨在为当前中国体育传播学理论与实践提供正确的方向,并达成理论共识,促进中国体育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的超越式发展.
体育传播学;新媒体;电子竞技运动;发展趋势
1 近年来中国体育传播学创新研究进展
1.1 体育电视和电影研究的崛起
体育图像总是最能确信无疑地传输思想的方式,其次才是唤起图像记忆的文字.宣传家则可以通过包括电视和电影在内的影像工具,去制造“虚假环境”.人的记忆和认知过程中,图像是先于文字的,如同文字先于更早的口述的方式.有分析认为在夹缝中生存的地方体育频道电视栏目的活动化,应以体育电视栏目能以资源内容为核心,以活动为手段,才能拥有忠实的观众群体[1].体育电影研究同样引起学界重视,与此同时,体育电影研究意义毋庸讳言,有经济效益、铭记历史等[2],同时为意识形态提供一个工具式效用范畴[3].有专题研究奥运电影,认为奥运会官方电影是传承奥运历史、传播奥运文化的重要载体.电视和电影虽然以前没有引起学界重视,但其潜在的传播作用是非常广阔的,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和潜力,而事实上每个运动项目的传播都少不了电视和电影艺术的作用[4,5].
1.2 方兴未艾的体育新媒体研究领域
体育新媒体研究则更加前沿化和热门化,新媒体是指以网络、数字电视和手机媒介为研究对象,对体育传播各方面影响的研究领域.有研究分析新媒介对体育传播各方面的影响,以期促进体育传播新媒介的快速发展[6].有研究认为我国体育博客影响力与日俱增,表现在获得了较高点击率,大大提升了作者知名度等方面.有研究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央视网等9家互联网站首次以音视频形式报道奥运会,奥运期间获得授权网站的有效网络视频内容信息资源量达到了72432条,网络传播受众规模达2.44亿[7].有研究认为目前手机媒体正以其高度的便携性、互动性、跨地域传播等特性改变着中国的新闻信息传播格局.有研究分析短信在中国发展的过程,阐明了短信在发展过程中与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密切关系,认为短信在体育产业中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前景十分广阔[8].网络体育媒体研究资源亦是建构的方向[9].
1.3 体育传播研究的国际导向
体育传播研究的国际导向是近来年风行的理论前沿课题,从解释美学的维度来看,体育传播研究存在着两种互不搭界的反应,一为审美的,一为伦理的,当我们成为国际化的一员时,这两种反应彼此竞争,以求获得我们的耿耿忠心.倒好像在体验的过程中,人们果真不得不两者取其一,要么是有责任感的、人道的教益,要么是意识的愉快的骚动.有研究对2007体育电视国际论坛探讨了2008年奥运会的电视转播计划,以此实现体育产业管理者、经营者、制作者对当前奥运转播现状与趋势信息资源的共享[10].国际体育舆论方面的研究亦当充分说明问题,国际社会操控媒体力量使美中奥运竞技格局预设结果/认同实现倒转乾坤[11,12].
1.4 其它具有较大创新价值的研究方向
易剑东分析认为北京奥运会引发的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赞助企业形象传播的关系,职业体育俱乐部体制的完善所需要的关系营销[13].黄木分析认为开播于2001年4月16日的《早安中国》直播节目,将国人刚刚培养起来的早上收看电视的习惯进一步强化[14].王大中分析认为体育明星的加盟是体育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15].焦玉娥认为体育运动与媒体活动原本是互不相及的两种事物,由于电视媒体能够对于体育赛事进行现场直播,由此聚合了千万电视观众[16].
2 近年来中国体育传播学研究趋势展望
当下中国体育传播学研究传统并未给与足够的批评意识,而仅仅是作为上层学术政策的补充说明,以及体育理论异化的显像[17],主流学者也是体制内具有高级别职称头衔的专家,这一定程度上异化了既有的意义和价值体系,流逝了难能可贵的反思精神.在这个角度来说,青年学者敢于批评敢于反思的精神和行动做出了表率.例如在国家体育总局将电子竞技运动列为开展的第99个项目以来,体制内学者给与了极高评价,并撰写大量文论进行了积极的讨论,结论呈现出极高的政策匹配度和适应性,认为电子竞技运动可以提高练习者的反应能力和文化学习积极性,是健康发展中的体育运动.唯独极为少数的具有批评意识的青年学者提出了质疑,分别从本质存在、竞赛体育、文化背景、社会效应等若干方面重新思考论证[18-20],虽然未能引起主流学界的重视,但可以断定,未来这种科学理性的媒介批评将成为体育学的显学,并极大发挥学科的促进作用.
纵观改革开放30年中国体育传播学进程,虽然有学者做过一些述评类工作[21-25],但相比于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存在诸多问题.最大的弊病在于单向度化发展,具体表现为倾向构建中国特色体育传播学理论框架,而实质上这个理论框架仅仅是基于母学科领域虚构出来的,并不是基于体育实践总结出来的,其实用性和可信性存在不足.再者,中国体育传播学理论体系在更大程度上象征体育新闻传播学,而新闻传播学和传播学之间存在巨大的理论鸿沟,它们相互联系但又相互区别,需要甄别应用.体育传播通过提供视觉符号,把大众潜意识中的欲望调动起来,让他们认同符号所表现的内容,从而将他们的情感和认知汇聚起来,而为意识形态服务.现代政治权术的秘密在于对传播符号的战略性运用.通过这些符号,统治者可以将自己包装为大众利益的代表者.视觉符号可以让人们的情感倍增,而让他们的思想弱化,可以煽动他们的感觉,而使他们的头脑空洞.通过对传播符号的成功运用,领导者就可以将杂乱的大众的感情调集到一起.谁掌握了能汇聚大众情感的符号,谁就基本掌握了公众政策的手段.领导者或利益集团掌握了当前符号,就控制了当下的趋势.这让我辈理论工作者心情沉重,唯有奋发努力,尽力建设中国体育传播学理论与实践.冀望学界同行加强对中国体育传播学边缘化理论研究,促进中国体育传播学理论与实践进程,重建中国体育传播学理论与实践.
〔1〕徐昂.论在夹缝中生存的地方体育频道电视栏目的活动化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3): 36-39.
〔2〕黄璐.运动电影崛起的社会实在意义[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1):12-15,39.
〔3〕黄璐,兰健,刘颖,等.论美国励志体育电影风行的意识形态性[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3):17-20.
〔4〕黄璐,吴印波.健美操运动迅速发展的传播方式探视[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4):24-25.
〔5〕黄璐.街舞运动风靡世界的传播方式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4(4):46-47.
〔6〕田兆峰,唐景丽.体育传播新媒介[J].福建体育科技,2008,27(5):9-11.
〔7〕王相飞.北京奥运会网络视频传播状况的回顾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9,16(2):29-32.
〔8〕胡世君,饶莉,王舒宇.第五媒体“手机短信"与体育产业[J].辽宁体育科技,2003,25(6):96-97.
〔9〕黄璐,李颖,陆艳婕,等.体育媒体研究报告的网络资源举要与分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60-64.
〔10〕王子朴,王晓虹.奥运转播的回顾与展望——基于2007体育电视国际论坛的综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5):58-60.
〔11〕黄璐.国际舆论导向下的中国唯金牌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4):341-344.
〔12〕黄璐,王金福,付晓静.北京奥运会奖牌榜的政治战略与国家身份建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19(1):18-20.
〔13〕易剑东.刍议美国职业体育的关系传播、营销与管理——兼谈对中国体育组织公共关系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5):1-3.
〔14〕黄木.传播早间体育节目的新理念——《早安中国》的启示[J].中国电视,2005(4):70-72.
〔15〕王大中,杜志红,高敏.体育明星加盟体育新闻传播现象考察[J].现代传播,2005(3):133-134.
〔16〕焦玉娥.体育赛事与媒体传播的商务化——以羽毛球竞赛规则变化为例 [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1):90-94.
〔17〕黄璐.竞技运动异化论逻辑起点商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239-242.
〔18〕黄璐.对《让数字演绎体育无限精彩》中若干问题的质疑[J].体育学刊,2005(5):136-138.
〔19〕黄璐,张玉明.电子竞技运动若干理论问题商榷[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6-8.
〔20〕杨芳.电子竞技应回归游戏的本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1):35-37.
G847-05
A
1673-260X(2010)06-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