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当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0-08-15李田玲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武当山生态旅游景区

李田玲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武当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李田玲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的核心价值与必然选择,武当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一方面更具必要性与紧迫性.纵观旅游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实际,武当山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应从如下方面着手:树立“大旅游”观念,调整旅游发展模式;发展生态旅游,提升整体水平;注重细节,建设绿色景区;坚持自身特色,提升文化内涵.

武当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当今发展最为迅猛的旅游业,在产生多方面积极效应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因而,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并在实践中得到逐步体现.武当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更显紧迫性与必要性.本文在多年跟踪观察的基础上,理论结合实际,谈谈对武当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看法.

1 武当山景区的旅游资源

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当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武当山拥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人文资源内涵丰富、自然风光秀美,其资源丰度与价值在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武当山拥有号称“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道教古建筑群,并于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武术文化博大精深,素有“北少林、南武当”之称;武当自六朝立坛宣道,并有以张三丰为代表的宗师,道家道教积淀丰富;武当道教音乐与法事典雅庄重,均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山的自然资源较之人文资源毫不逊色,景区面积321平方千米,地质结构独特,山岳雄奇幽美、神秘空灵,森林繁茂,生物多样性突出,2009年8月被授予国家地质公园称号.另外还较好的保存了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拥有以伍家沟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同时,武当山地处鄂西北生态旅游圈的核心,毗邻车城十堰和丹江口水库,与襄樊、神龙架、宜昌等处邻近,区位优势明显.

2 武当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武当山自改革开放之初即开始开发建设风景旅游区,80年代初名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年来,特别是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武当山旅游获得快速发展.如2008年武当山共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2亿元,与2007年同比分别增长20%、55%.作为鄂西生态旅游圈的重要一极,武当山旅游开发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广泛重视.近年来武当山在生态环境保护、文物资源保护修复及景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扎实而有突破性的工作,使武当山的品牌效应日趋彰显.

同时,应该清醒的看到,尽管武当山旅游开发有多年的历史并取得喜人的成绩,然而限于经济、交通、体制等原因,武当山旅游整体水平上比较低.无论旅游接待人数与旅游收入及知名度、美誉度等方面,与其旅游资源优势还很不相称,与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严重不符.武当山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尚不高.其景区面积达312平方公里,但不少景点未开发或效益较差,景点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态势.游客大量向金顶周边集中,其他地方明显冷清.各景点多主打道家文化牌,产品相对单一,因而有“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说法.大量庵堂、祠堂等各种物质非物质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古建筑群找损毁情况也较严重.近年武当山发生的几起严重的人为破坏行为,造成了恶劣影响和无法挽回的损失.[1]

3 武当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旅游可持续发展不是一句华丽的口号,而具有实实在的的价值内涵与操作规范.纵观当今旅游发展的趋势,结合自身实际,武当山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统筹全局,采取科学而系统措施.如下四个方面尤为重要.

3.1 树立“大旅游”观念,调整旅游发展模式

当前旅游发展普遍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和游客数量的趋向,甚至有把发展经济作为唯一目标.在经济主导下,旅游被产业化和市场化经营,因而许多相关环节都被市场化运作,或者在利益驱动下漠视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及环境等无法直接货币化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当前旅游发展引发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2]要从根本上摆脱这一局面,就必须切实调整旅游发展模式,寻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大旅游理念作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多向互动的具有综合效益的整体系统.[3]武当山旅游发展也应积极响应这一趋势,并且有所作为.要发展武当山大旅游,应充分整合现有开发项目,同时发掘潜在资源,使武当的魅力全方位、多向度的展现.大旅游观下,凡是能吸引游客前来本地进行活动的一切因素均看作是旅游资源,而不仅是少数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迹.首先,应当将武当各种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包装,形成聚合效应.其次,全面拉伸旅游产业链,提升景区的食、宿、行、娱、购等的整体水平,无论在数量、质量及美誉度上都力争有大幅提高.第三,抓住当前开发鄂西生态旅游圈等机遇,加强区域联合与协作,实现各地区的良性竞争与有序发展及区域联动,在此基础上强化武当山的旅游中心地地位.第四,在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加强系统协调.管理体制混乱是长期制约武当山旅游发展的瓶颈所在,历来为社会所诟病.应强化武当山特区的管理,协调各相关部门、行业、景点及旅游开发者与山民等的利益关系,努力把“蛋糕”做大.

3.2 发展生态旅游,提升整体水平

生态旅游是当前国际旅游业中迅速发展的领域,也是旅游深度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旅游是一种集观赏、感受、研究、洞悉大自然于一体,又不破坏大自然的旅游形式,一种以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旅游产品,一种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4]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概念,生态旅游建立在基于旅游地自然与文化的尊重和责任感之上,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

武当山发展生态旅游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开发武当山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武当山自然旅游资源包括特定的地质构造、岩石等,如具有13亿年历史的主体岩石(变质岩)、变质岩构造和闻名的“七十二峰朝大顶”地貌景观等,2009年8月武当山已被授予国家地质公园资格,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深度开发这些宝贵的自然旅游资源,进一步丰富景区旅游产品.另一方面,有助于整体提升武当山旅游的素质与效益.依托自身自然资源与生态条件,围绕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开展生态旅游,实现全面开发,在广度与深度上极大提升武当旅游水平与效益.在开发现有自然资源的的同时,应注重将武当当地特色的农、林、渔等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另外,发展生态旅游实现旅游路线与产品的多样化,满足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同时有助于分散金顶、南岩等热点景区的压力.[5]

3.3 注重细节,建设绿色景区

绿色景区是以循环经济为理念,采用绿色设计,坚持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景区.建设绿色景区是完全合符旅游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要建设绿色景区,最为关键的是应将绿色和环保的贯彻到景区的运营和管理中.在实施上,尤其要注重细节管理,无论是景点的管理,还是在建设、交通等相关领域,以及景区内城镇、村庄等其生产、生活诸多方面都要努力实现生态与环保.由于旅游开发过程会给环境带来很多破坏,尤其是兴修建筑物、开辟道路桥梁及开拓新景区等活动,往往造成大范围的植被、土壤等的破坏,加剧泥石流、环境污染等风险.武当山属于典型的山地地形,地质破碎,植被脆弱,一旦损毁,极难修复.因此,在大兴土木时,一定要加强环境评估和监控,将环境破坏降到最低点,同时注重建设后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景区设计和建设充分保留原有的山形和地貌,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植被和水系,进行资源节约使用和环保设计.景区交通采用环保设计,新项目的设计和建设更在原有基础上融入了节约环保的理念.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等,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重视对景区和社会环境的保护,使服务产业生态化,创建生态饭店、生态旅馆、生态商店、生态交通等.

3.4 坚持自身特色,提升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是增强旅游产业生命力的源泉和基础.充分挖掘和有效展示旅游地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品位是擦亮旅游品牌的关键所在.

在旅游的开发与发展中一定要突显历史文化内涵与自身的风格,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要注重内在的协调性.旅游开发很容易给当地自然与社会生态带来各种负面影响,较环境破坏更为严重的是,地域文化风情的消退与变质.过分“媚俗”的营销方式,过度强调“卖点”,使全国各景区间相互模仿,特别是大搞仿古建筑、服饰之类,以及旅游产品的大杂烩,往往给人千景一面之感.这种开发模式不仅社会经济效益日趋递减,给本地社会原生态的损害也很厉害.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规范和约束旅游者和开发商的行为,维护和发展社区传统文化,从而使当地居民不仅成为旅游开发的直接受益者,而且使社区文明得以持续发展下去.

武当山具有优良的历史文化积淀,要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打好文化牌,深入挖掘和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在利用好现有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快对新资源的挖掘和新旧资源的整合,使之形成合力,最终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6]一定要注重在彰显自身特色,无论在文化设施建设、文娱活动、节庆表演、旅游产品等各方面,要突出武当山的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研究是发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基础,应当加强武当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成立一个武当文化研究院之类统筹机构,聚集海内外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的研讨,组织和筹办各种学术研讨、文化形象设计及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活动.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要经历长期持续的过程.也就要求武当山景区在调整旅游发展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具体的景区建设过程中始终贯穿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实现最终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协调发展.

〔1〕李南峰,等.关于发展武当山旅游经济的几点思考[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潘贤君,等.旅游持续发展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8(3).

〔3〕张延毅.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2).

〔4〕洛高远.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J].人文地理, 1997(2).

〔5〕鄢志武,李江满,等.武当山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初探[J].理论月刊,2004(10).

〔6〕冀群风.武当山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F590

A

1673-260X(2010)06-0119-02

猜你喜欢

武当山生态旅游景区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武当山武术馆发展现状研究
武当山特区欢欢喜喜过大年
某景区留念
武当山·紫霄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