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析

2010-08-15张清水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培训专业

张清水,周 斌

(三明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1)

基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析

张清水,周 斌

(三明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1)

小学教师本科学历的职前教育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职后在职培养也将成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探讨在高等教育中,构建小学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培养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这一问题,提出了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教师教育一体化;小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教师专业化热潮逐步形成,可以预见,未来的小学教师大部份是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将是高学历高水平人才汇聚的行业,也是一个专业素质要求极高的专业.有研究指出:要实现小学教师专业化目标,必须坚持连续性原则和一体化原则,加快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过程,将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发展培训一体化,形成以大学为中心的专业化教师教育新体系,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从而更系统、全面地规划小学教师专业化进程.[1]教育部有关文件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统称为教师教育.随着小学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范围,小学教师的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等教师教育一体化,将成为高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

1 小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定位

小学师资培养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由高校担负起教师教育的重任,既承担小学教师教育的职前教育,又承担小学教师的入职、职后培训,将表现在:一是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即有利于充分考虑教师的发展需求,遵循教师的发展规律,统筹专业化进程,改变原来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割裂,体制结构各自为政,课程内容交叉重叠,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配制和组合的状况.二是有利于高校从事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使他们更加关注小学教育,关注小学教师的发展,关注小学教育改革的实践和现实,促使这些教师熟悉小学、研究小学,使自己对从教学科知识内容的选择、技能要求更加合理,促进职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质量的提高.职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又带来入职的适应期的缩短,适应小学教育教学以至成为“成熟型”教师的周期加快,促使其成为“专家型”教师,形成这一“成长链”的良性循环.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能适应教育发展需要,具备良好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情感,具有较强教育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的小学教师.小学师资所需的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能力、高尚的专业道德等基本素质,并不能完全由高校教育教学而获得.如:专业知识范围很广,而且还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的,今后还是在不断发展的.专业能力即从教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情景、教学实践中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内化为自己的应用知识和应用技能而获得的.专业道德是教师应具备的思想理念、道德品质,一种职业特性、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是一种责任心、使命感,是靠个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教师工作的主动追求和敬业精神而发展的.这就要求教师教育促进本科生的职前身心发展,在教学中促进专业精神的获得,在工作中促进获取知识与技术的能力.

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是:实施合适的教育,培养合格的毕业生贯穿于职前教育的始终;入职和职后教育培训,将如何培养反思型教师贯穿于整个职后培训阶段,缩短教师入职的适应期,尽快促使“初职型”教师,成长为“成熟型”教师,最终成为“专家型”教师.

根据上述思路,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是:在职前教育中坚持“师范性”这一专业特性.首先,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对专业的认识,培养专业精神意识;其次,坚持本科教育质量标准,重视师范教育中知识与技能训练的传统,保持其优势;再次,在职后教育培训中增强“学术性”、“知识性”,不断地促进教师的反思、内化、创新、发展.

2 培养模式设计的原则、内容

2.1 职前教育、职后培养一贯、连续的原则

教师职前教育培养和职后培训是教师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各有侧重的不同教育阶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经过教育实践的磨练与职后培训,成为合格称职的教师,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持续的培养和培训,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使他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受到教育实践的磨练,还受到为他设计的、合适的、连贯的、符合其各阶段发展特点的教育与培训,促使其个体成长、发展.

把握好这一原则,还应将教育内容在时间序列的考虑也纳入统筹安排,注意其特点:职前教育培养是准教师教育阶段,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做好充分准备,它强调的是基础性;入职教育是为新教师快速适应教师角色作指导,它强调的是过度性;在职培训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它强调的是持续发展性.[2]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培训方式.

2.2 符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则

教师的专业发展依赖于不断改善的教师的专业教育.在职前教育阶段,由于考虑较多的是基础性、理论性,许多实践知识、技能是与教学实际情景密切相关,是无法在职前获得的,教师所学的专业知识必须和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立足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调适,不断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

教师是一名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培养从经验中学习和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能力,面对不同的对象,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还必须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职后的培训应当充分考虑这一问题,不断促进教师的反思,促进专业发展.

2.3 培养的各个阶段内容有所不同、有所侧重的原则

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在一体化、整体性原则前提下,体现出不同阶段的针对性,而不同学科在课程设置会因教学目标的差异,在具体内容上也会有所区别与侧重.设置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并不是要列举具体课程名称和详细教学内容,而是提出有助于实现职前和职后课程融通的原则、方法或技术.[3]并贯穿于整个教育培训过程.

职后培训课程内容也应突出教师专业发展性,使其成为既拥有教学工作能力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者,具有可持续发展动机和能力的学习者,又能进行课程开发与创新的研究者.在内容安排上,注意帮助初职型教师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的观念,不断地观察、分析所发生的教学活动,不断地反思、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对于有一定的教学经验,逐渐成为成熟型的教师,帮助其不断地明晰和提升自己的教学风格,总结教学经验;对教学经验教丰富的教师,帮助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进行概念化的梳理,以便进一步的提升,为尽快成为专家型教师做好技术和心理上的准备.

3 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培养目标

职前教育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能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初等教育改革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宽厚,教育教学技能全面,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既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又能胜任小学教育科研及教育管理的高素质师资.

入职教育培养目标:通过角色适应教育,帮助其达到作为一个合格小学教师必需的知识技能,尽早适应职业角色.

职后教育培养目标:初职型教师培训阶段: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和本学科的教学特点、本学校的学生和教学环境特点,使新教师能顺利地通过教师心理关.

成熟型教师培训阶段:对教材应用、教学过程与学生特点掌握清楚,能充分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来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基本能达到师生教学相长的目标,使其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专家型教师培训阶段:能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拓展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知识层次,教师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培养,并将总结的经验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使其向理论型专家发展.

2.2 培养方案的设计

职前教育阶段: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一、二年级主要以高等教育中所要求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为主的课程,三、四年级安排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并在各年级辅以小学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社会等课程教学的师资.提供有别于学科教学论的选修课如《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等,培养他们的初步教学研究能力,从而也拓宽他们的就业适应范围.

主要操作思路:一年级新生入校后,进行入学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对培养目标有具体的感知,明确学习任务;课外开始实施口语(普通话、英语)、三字、音乐、美术技能训练;见习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有调查当地教育情况的要求.二年级继续基本功训练,并向计算机技能训练与应用延伸;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小学教育教学.三年级基本功训练,扩展至音乐、美术方面的特长训练;结合暑期社会实践,开始研究小学教育;进行校内试讲,见习一次,撰写学年论文.四年级继续基本功特长训练;能对小学教材进行分析,提出教学设想;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

职后教育培训阶段:根据教育部在职教师五年一轮培训的规定,结合本文的促进教师“初职型”、“成熟型”、“专家型”不同阶段的提升的观点,提出职后教育培训为:

0—1年:为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而设置的培训.教师需要掌握上课的基本环节、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基本技能、教学研究论文的撰写.

1—6年:为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而设置的培训.教师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教育、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拓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习、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训练,反思自己的工作效果,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6—11年:为教师发展自我而设置的培训.进行师德修养教育、哲学思想学习、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拓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应用比较、新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知识、观点的学习,对照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剖析有关案例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11年以后:为教师突破自我的培训.进行师德修养教育、哲学思想学习、专业知识的拓展与突破、现代科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联系与拓展、教育理论的实践应用突破,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进行专题研究.

主要操作思路:选择合理的课程体系,并纳入到整个教师专业发展中,注意各阶段的侧重性,以便更新知识,完善技能,提高理论水平.对参加职后培训的教师建立个人业务档案,完成五年一轮的培训,真正做到教师各阶段知识、能力的不断提升,促使其向高一级教师特征转化.大学培训机构组织的授课教师须深入小学第一线,作专题研究或调研,在培训授课中增强其学术性、理论性、可操作性,增强针对性.在培训形式上,除集中授课外,还可带着某一问题,集中深入一所学校,针对同一问题,探求解决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产生某一专题的研究成果;在研讨中,针对不同的阶段,设计不同的变式,使培训的效果也不断的深入.

〔1〕郭维平.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矛盾、向度与空间[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39.

〔2〕董吉贺,穆国华.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6(3):54.

〔3〕伍力,郑开玲.关于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6(33):33.

G451.2

A

1673-260X(2010)06-0215-02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培训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小学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