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现代化的研究

2010-08-15福,艾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民族化国际化办学

杨 福,艾 懿

(长春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经济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发生碰撞,由此引发的教育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冲击。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研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在国内展开的。我们认为,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走国际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

就其字面直观意义而言,“国际化”与“民族化”是两个完全相异或相斥的命题,有着各自不同内涵。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它们之间并非没有关联,而是相互重叠、密切相关的。

首先,国际化与民族化具有内在一致性。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加拿大教授奈特 (Jane Knight)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国针对全球化的影响而采取的一种应对,同时尊重本国的特点。欧阳玉先生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具体多样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为载体,以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以及它们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为方式,以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本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相互理解与尊重的目的的过程。可见,国际化与强调超越国家界限、忽视民族与国家教育愿望的“教育全球化”不同,国际化更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活动与过程,在承认各国差异的基础上展开,从本国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出发。所以,它与教育民族化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是在教育民族化基础上的国际化。民族化“力求使各国教育有其个性”,国际化“则努力使教育超出政治与文化的界限,在更为广阔的前景中得以发展”。高等教育民族化是相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而言的,没有外来教育特别是西方教育的传入,就无所谓民族化问题。教育民族化的基本内容是:“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学术交流中,要以本国国情和民族特性为基点,以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对外来文化进行精心的鉴别、选择和改造,使其与本土文化的优良因素相交融,形成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本国特色、国际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制度”。教育民族化就是强调民族、国家的自身特点,理智的民族化是一种兼收“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创新”,是一种“文化选择”。同时,它也是外来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相互沟通、融合的过程,是外来文化及传统文化改变自己初始形态以适应新文化发展要求的过程。这样看来,国际化与民族化就不是两个截然不同指涉意义的词汇,而是具有互相交叠语境的词汇,是两种不同文化发生碰撞中必然要出现的一个共生阶段。

其次,国际化与民族化具有相互依存性。一方面,国际化现象的存在是民族化的观点和实践产生和发展的前提。隔绝国际交流而在封闭状态下发展的高等教育,也就根本不存在所谓民族化问题。另一方面,民族化作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交融的一种整合机制,是国际化现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国际化过程同时也是民族化过程。把国际化的合理成分有机纳入本民族社会,将二者融洽地结合,并使合理成分最终融入本民族。这样,两者间的双向流动和更叠才使得彼此都具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契机。此外,民族化的东西经过一定时期的演变,也可能形成为国际化的东西。比如“阿拉伯数字”就是阿拉伯民族成为“国际”文化的产物。既然此种文化本来是属于某个国家,就肯定有着这个国家的特色,这样“民族化”的概念就应该包括在“国际化”之中。

最后,民族化与国际化互为补充才能体现高等教育的完整性。教育国际化是全世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走向趋同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民族化则是一个特定国家或区域教育呈现出地域特色的过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就其完整性来说,需要国际化与民族化两者的结合。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说,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因为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具有民族性,同时也具有国际性。越具有高度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就越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理想的教育体系必须是外来教育思想、实践与民族化教育的高度融合,是民族化已有思想和经验的高度升华。大学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保持国家特有的文化,并促使它与其它文化进行有益的碰撞与理解。

二、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国际化和民族化互相补充、互为发展的关系表明,它们完全可以达到新的融合,而融合的结果就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在融合的过程中,国际化应是其实质与主流,民族化应是其形式与基础;内容是国际的,形式是民族的。国际化与民族化恰似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否则就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只能影响教学内容的进度、范围、结构和程度,却不能在根本上改变教学内容的性质。“一个教育体系只有当它牢牢地扎根于本地的、地区的和民族的环境中,才能以它的经验、思考能力尤其是以它的判断来丰富别国的遗产”。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在本民族高等教育传统及现有基础上展开的,教育的现代化一定是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结合体,脱离了国际化和民族化,现代化是无法实现的。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民族化参与国际化,影响国际化,同时,民族化在国际化进程中不断得到改造和升华,使高等教育现代化体现出本民族的底调和特色,成为新的民族化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我们认为:在现代化发展不同水平、不同程度和不同阶段上,国际化与民族化在性质、目标和任务上应该各有侧重。一般说来,现代化程度低下、刚刚起步阶段,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首要问题和任务是国际化,而在现代化发展到较高水平、程度和阶段,民族化进而成为重要目标和任务。国际化所解决的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问题,民族化解决的则是在业已现代化水平之上的特色与个性问题。相比较不难看出,对后发国家,提高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和程度更为迫切,更为首要。后发国家如果人为地、过分地强调高等教育的民族化或特色化,或者有意无意地以特色化来拒绝和抵制国际化,就不可能在根本上提高其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起点与水平,而这样的民族化,至多不过是在低水平上徘徊,充当高等教育现代化主流社会的点缀,它将永远处于世界高等教育现代化体系的外围,无法进入其中心,结果便永远落后下去。现代化体系中的高等教育民族化,只有建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度发展基础之上才有意义,才成为真正的民族化。民族化只有不断开放,不断接受国际化洗礼,才能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国际化只有与民族化结合,取得民族化形式,才能合法生存并内化于现代化之中,从而在根本上促进现代化。

三、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途径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期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资源还比较匮乏,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教学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保持并发扬本民族的优良高等教育传统,优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制度的前提下,又要加快与国际发展惯例接轨的步伐,尽快接受国际通用的教育观念、教育准则和教育模式,在国际化和民族化的统一的前提下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1.加强中外合作办学

高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保有持久的竞争优势,除强化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外,还必须不断拓展办学空间,通过国际化与区域化、本土化的办学实践,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综观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路程,应该说中外合作办学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之一,是一种能较快促进学校、地区甚至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效方式。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师生的跨文化的国际视野,通过建设跨国界的高校之间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宽生存与发展空间。目前在我国采取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是一种实现教育国际化积极有效的途径,如长春师范学院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和环境科学三个专业实行“2+2”的合作办学模式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合作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提供学位课程,互认学分,学生完成“2+2”的全部课程可获得双方的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目前已有100多名学生赴澳留学。没有赴澳的学生也可获得合作办学带来的良好教育资源和国际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增进了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提高了他们国际交流与交往能力。

国内高校办学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区域化的办学特色和民族特色,选择国外同类高校开展合作与联合。通过教师互派、学生相互交流、学术文化交流、科研合作等形式,进入深层次、实质性的合作。同时要善于创新合作模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经历和出国深造的机会。

2.加强国际性课程建设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对高校和学生群体的未来所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现代化课程的特征和内涵是:能体现国际共同价值理念的教育目标,又带有本国特色,通过知识组合实现知识内容的现代化,在普通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增加关于世界文明、世界史和外语的要求,扩大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设置,增设各种涉外专业,进一步加强外语教学,逐步按比例引进、使用先进的外文原版教材,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修养课中开设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文化,以及介绍外国历史、政治、地理、风俗等方面的课程。在本专业、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中介绍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开设“国际”课程,是指将“国际”的内容并入相应的课程,有助于了解特定国家的的特定情况,培养通晓特定国家文化并能实践的人才。

3.充分利用教育渠道

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缩短了时空的距离,网络技术已成为高等教育实施其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基本平台和教育手段,使各国间的人员、物资、信息交流更为便利,这给一些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提供了条件和可能。高校应该在硬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最大可能地获取国外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并积极将自己推向国际市场,开展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实现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共享,更好更快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同时,加强对外汉语教育,更直接更有效地为外国人、海外华人服务。

四、结语

国际化并不等于全盘西化或外国化,真正的国际化是保留民族特色,按国际规则办事的国际化。事实上世界各国在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上,一般都是出自教育民族化的考虑。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就既要加快国际化进程,又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和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国际融合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开放;二是互动;三是创新。只有立足本国并面向世界,走向国际化,这种融合才能够健康发展,并得以实现。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指出:国际化强调的是以民族间存异为前提。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之路的同时,高等教育也应肩负弘扬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促进世界精神文明建设的光荣使命,只有这样,中国的高等教育才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实。

[1]董云川,张建新.本土情怀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选择[J].教育与现代化,2004(3):51-56.

[2]张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标准与实施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5(1):86-89.

[3]徐继宁.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综述[J].理工高教研究,2002(4):1-5.

[4]吴彬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国际化道路,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5(9):235-237.

[5]刘振天、杨雅文.现代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J].江苏高教,2002(6):2-6.

[6]彭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怎样的民族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4(1):35-40.

[7]朱宿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一般地方高校的发展路径[J].教育与经济,2006(3):32-34.

猜你喜欢

民族化国际化办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